堪比安史之亂的涇原兵變,差點讓大唐提前滅亡,引爆點竟是一頓飯

2023-04-12     尋根拜祖

原標題:堪比安史之亂的涇原兵變,差點讓大唐提前滅亡,引爆點竟是一頓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的一天,5000涇原軍將士聚集在長安城外,靜等著朝廷的最後一頓賜宴,飯後他們即將奔赴戰場。

許久,奉旨犒賞將士們的京兆尹王翊來了。然而,讓士兵們憤怒的是,所謂御賜的宴席竟然是「糲食菜啖」。

皇帝親自點兵,按理來說將士們會得到一大筆賞賜,可涇原軍上下望眼欲穿好幾天,連一個銅仔也沒看到。如今即將踏上征程了,送行餐居然連豬食都不如。

於是現場一片譁然:「吾輩棄父母妻子,將死於難,而食不得飽,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國家瓊林、大盈,寶貨堆積,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

我們這些人拋妻棄子,捨身為國,朝廷居然連一頓飽飯都不給,就將我們推上前線肉搏。瓊林、大盈兩座寶庫堆積如山,朝廷不給咱就自己去取。

憤怒的將士們調轉槍口,直奔長安城裡。

節度使姚令言嚇壞了:「等到了洛陽朝廷的賞賜就有了,你們不要魯莽,這是取死之道。」

士兵們一把推開姚令言:你他麼當領導的不愁發財,管過我們嗎?滾開!

姚令言傻了,趕緊派人入宮向皇帝彙報。唐德宗大吃一驚:這還了得?趕緊滅火,快,打開瓊林庫,緊急調撥二十車繒彩前去勞軍。

然而一切都晚了,當勞軍的官員趕來時,涇原軍將士們已經攻破丹鳳門,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老百姓狼奔豕突,亂兵逕自殺奔皇宮。

堂堂帝國首都,怎麼就被5000人輕易攻破了?神策軍呢?不好意思,這時候的神策軍不光數量不足,而且戰鬥力弱爆了。

此時神策軍的主力是「豪家不肖子」「京師沽販之徒」,毫無戰鬥力可言。由於河朔三鎮反叛,其主力還被行營節度使李晟帶到河北參加平叛去了,京師所剩無幾。

因此當涇原軍叛亂,唐德宗令神策軍使白志貞率部抵抗時,居然沒一個人來。於是唐德宗倉惶出逃,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之後,成為第四位「流浪皇帝」。

皇帝跑了,大唐帝國怎麼辦?

涼拌唄,涇原軍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推出了自己的代言朱泚。當月初八,朱泚在宣政殿登基稱帝,建國號「大秦」,並屠殺了滯留在長安的李唐宗室子弟77人。

兩天後,朱泚「御駕親征」,追捕逃亡在奉天(陝西乾縣)的唐德宗,大唐帝國命懸一線。

因為一頓飯引發帝國的生存危機,這種事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涇原軍的將士們這麼大脾氣?我們順著時間線往前推。

唐德宗舉措失當,是戰亂蔓延的推手

涇原兵變源於唐德宗的削藩政策。這個政策原本沒問題,但他卻連出昏招,三步臭棋導致大唐崩盤。

自從安史之亂平定後,河北各藩鎮就不聽朝廷調遣,也不納稅,成了割據政權。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逝,其子李惟岳請求繼承父職,但遭到唐德宗的拒絕。

於是李惟岳勾結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一同舉兵謀反,史稱「四鎮之亂」。

唐德宗徵調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平叛。在唐軍的打擊下,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病逝,其子李納被圍困,風雨飄搖。

而梁崇義則被李希烈擊敗並自殺,李惟岳被部下王武俊反殺,四鎮之中僅剩擅自接管兵權的淄青節度使李納,和魏博節度使田悅。

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唐德宗下出第一步臭棋,他封賞不公,引發三位平叛功臣朱滔、王武俊和李希烈的不滿,結果三人與李納、田悅一起反叛,五人共同稱王,結成聯盟對抗朝廷。

唐德宗忙活半天,從原先的「四鎮之亂」演變為「五鎮聯盟」,形勢反而更糟了。

朝廷只好增派李勉和哥舒曜去討伐李希烈,豈料,由於唐德宗的不當干預,導致唐軍一敗塗地,形勢進一步惡化。

為了做最後的掙扎,唐德宗又下旨,令涇原軍火速增援。哪知道,由於勞軍不當,涇原軍又反了。這一刀遠比四鎮之亂和五鎮聯盟還要狠,自捅大唐帝國的心臟。

唐德宗連三步臭棋,把局勢越搞越糟,真是衰到了家!

唐代宗姑息藩鎮,是涇原兵變的禍根

好奇怪,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天下都已經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怎麼就又亂了呢?

這都是唐代宗(德宗之父)留下的惡果,他在位期間,縱容河朔三鎮做大,為藩鎮割據埋下了毒種子。

後人都說唐代宗是一代明君,以我來看,他一點都不明,說他「昏」更恰如其分。

從安史之亂的後半程開始,唐代宗就開始打壓功臣勢力。實事求是講,這個政策雖然有點「不道德」,但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這並沒有錯。

可問題,唐代宗犯了兩個大錯,一是無原則地寵幸宦官,利用宦官勢力對功臣勢力大肆迫害,造成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生存艱難。

第二個大錯是,他又冤殺了自願放棄兵權的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此舉引爆了皇權與武將之間壓抑許久的矛盾。

從此以後,武將們要麼不聽朝廷宣召,如李光弼,要麼暗中勾結回紇、吐蕃以自保,如僕固懷恩,要麼乾脆公開叛唐,如梁崇義等人。

唐代宗的眾叛親離,直接導致吐蕃攻陷長安,大唐差點亡於代宗之手。

後來虧得郭子儀不計前嫌,以一己之力再造大唐。驚魂過後的唐代宗嚇破了膽,他意識到藩鎮問題不好解決,於是政策又從極端的打壓,轉變為無原則的縱容。

當初平定安史之亂後,叛軍有一大批反正的將領需要安置。按理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豐厚的賞賜,換取他們的兵權。實在有難度,至少將他們分散於不太重要的地域。

然而,唐代宗居然將河北之地給了他們,這就相當於將一群狼養在一個圈裡,分明是給他們創造相互勾結的機會。

皇帝如此貼心,安史舊將哪能不領情?於是以河朔三鎮為首,逐漸形成了不聽詔、不納稅的河北割據勢力。

這個影響太壞了,因為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藩鎮,那些將領也都不傻,有樣學樣,於是割據之風開始蔓延。

可以說,正是唐代宗的失策,給大唐留下了覆滅的種子。

涇原兵變,一場積壓已久的火山爆發

涇原軍其實是一個火藥桶,即便沒有這次賜食事件,它早晚也會反,因為這是一支備受歧視,數次走在叛亂邊緣的軍隊。

涇原軍的前身是安西軍和北庭軍,首任節度使就是大唐赫赫有名的猛將李嗣業。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軍主力幾乎喪失殆盡,於是便從全國各地徵調勤王之兵。李嗣業奉命,分安西、北庭節度使5000人馬參與平叛。

這支隊伍像個流浪兒,河東、關中、關東、河南、河北、朔方,幾乎所有的熱點地區都跑遍了。

直到白孝德任節度使時,這支隊伍才有了固定的防區,改名為「邠寧軍」。馬璘任節度使時,又調任涇州和原州,改稱「涇原軍」。

不同於朔方軍、河東軍這些傳統藩鎮,由於涇原軍長期沒有駐地,是一支「行營軍」,這就導致將士們既辛苦,且沒有歸屬感,更沒有任何油水。

從李嗣業開始,這支隊伍就被注入了勇猛的軍魂,苦戰幾乎都離不開他們。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不就是榮華富貴嗎?可涇原軍的現狀讓他們的收益與貢獻極不平衡。

因此,從第二任節度使荔非元禮開始,這支隊伍就時常爆發譁變。當年荔非元禮就是死於士兵譁變,白孝德和馬璘在任期間,士兵多次譁變未遂。李懷光接任節度使後,曾經爆發了「劉文喜之亂」

朝廷一邊使勁擠壓涇原軍的價值,一邊對他們採取歧視性政策,這就讓這支隊伍如同一座活火山,隨時可能爆發。

惡果,涇原兵變的殺傷力絲毫不亞於安史之亂

涇原兵變後,曾經的涇原節度使朱泚被亂兵擁戴,建立了偽秦帝國,史稱「朱泚之亂」。

朱泚之亂又像滾雪球一樣,引發李懷光的朔方軍、李忠臣的淮西軍,以及姚令言、張光晟、源休等一大批武將的叛亂,戰火蔓延的速度和涉及區域,竟然遠超安史之亂。

值得慶幸的是,朱泚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號召力,藩鎮之間利益也不一致,他們各懷心思,各有盤算,即便朱泚與朱滔親哥倆都相互拆台。

同時朝廷又有一位大神級人物橫空出世,他就是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在他的率領下,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平定了叛亂,唐德宗重新回到長安。

但值得注意的是,涇原兵變雖然平息了,可是它卻讓唐德宗的削藩行動功虧一簣。同時,藩鎮割據做大的趨勢,也因為這次變亂而愈演愈烈。

從這個角度講,涇原兵變也是大唐走向衰敗的一個分水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0e0a502736fe04261f36d991c6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