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智慧農業中標數據分析,山東、四川採購數量居於前列

2023-05-25     35斗

原標題:近三年智慧農業中標數據分析,山東、四川採購數量居於前列

文章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陳欣雨

智慧農業是將物聯網、大數據、5G、電子技術等現代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的科學技術。智慧農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質量和安全,降低成本和資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發展,近年來,多項發布的政策文件中均提出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及相關技術。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智慧農業的重大任務,到2023年的一號文件中的「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以上都表明智慧農業的研究與推廣符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是國家重要支持方向,這些都為智慧農業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在諸多的支持和利好下,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呈現出一篇欣欣向榮之勢,智慧農業建設發展正當時。

圖:近年來我國發布的部分與智慧農業相關的政策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35斗整理

2022年,中國國際公共採購論壇披露,我國政府採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2002年的1009億元到2021年的36399億元,其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從4.6%增加到了10.1%。這就意味著,在我國財政支出中,每10元錢就有1元錢是以政府採購的形式花出去的。政府採購不僅是政府履行職能的一種手段,也是我國實施宏觀調控、促進產業發展、保障民生福祉、推進改革創新的一種工具。

政府採購是智慧農業市場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政府能夠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和應用。為更好地了解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狀況,35斗根據「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農業信息化」和「農業智能」四個關鍵詞(下文中簡稱「智慧農業」)在中國政府採購網(網址:https://www.ccgp.gov.cn/)上進行搜索,並從2020年5月11月至2023年5月11日3年間的中標公告中進行數據篩選。其中,樣本總量為561條,有效樣本為408條,覆蓋地區30餘個,涉及機構420家,涉及金額超22億元人民幣(其中有8項金額未公開),涵蓋了投標類型、發布時間、省份、採購項目名稱、採購單位、中標單位、中標金額等10餘個維度的數據。

從以上數據入手,35斗分析了智慧農業相關項目的數量、規模、地域分布等特徵,根據行業洞察和數據分析,以期從中窺見智慧農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近三年來智慧農業招投標數據分析解構

通過對2021年-2023年近三年來各省份涉及智慧農業行業招投標情況的具體分析,35斗希翼為這一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供更多信息,並呈現可供參考的數據依據。

首先我們來看看宏觀的統計情況,近三年來用於智慧農業相關項目的招投標金額超22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來自於新疆陽森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數字農業綜合產業園的建設,其供應商為中建一局集團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涉及金額為39832.91萬元。其中,超過億元的政府採購項目有4個,達千萬元規模的項目超40個。

圖:智慧農業招標採購中標樣本數據(2020.5.11-2023.5.11)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35斗整理

圖:含不同關鍵詞的統計結果(註:含無效樣本數量;單位:個)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35斗製圖

農業體量龐大,其市場規模已達萬億級。智慧農業的發展,既要依靠國家宏觀調控這隻「看得見的手」,也要充分利用市場調節或者價值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激發智慧農業行業的內生動力,向遠、向新發展。

圖:我國各省份採購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35斗整理

省份採購情況數據來看,排名前三的山東省、四川省、黑龍江省占比遙遙領先,其比例超過了此次統計總數量的37%。究其原因,上述三個省份都是我國公認的農業大省,或因為地理優勢,或因為作物品種使得其在一些方面積攢起了實力。進入智慧農業新時代,以上省份並沒有「掉隊」,以發展眾多智慧農業相關的項目為抓手,他們正在以「數字」、「智慧」、「信息化」等建立自身的的護城河。

圖:各省份中標企業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35斗整理(註:部分中標企業含多個地區的供應商,故與有效數據不一致)

中標企業分布情況來看,山東省、北京市、廣東省、四川和黑龍江省的企業數量可謂是一騎絕塵。以上情況有據可依,結合我國各省份採購情況統計圖來看,山東省、四川省、黑龍江省在採購項目的發布數量上就占據了前三的份額,當地政府通過就近原則選擇本地供應商合作無可厚非,不僅便於溝通、可以隨時進行線下交流,還能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全面評估合作供應商。

而北京市與廣東省企業的上榜則是顯示了這兩個省市在智慧農業領域中強大的硬實力。《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北京綜合排名全國網際網路發展第一位,廣東則是居於第二位,在強大的創新能力、數字經濟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等綜合實力的面前,地緣優勢已不再是絕對性的選擇因素,真正印證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說法。

圖:近三年來每月發布招標項目數量統計(註:單位:個)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35斗製圖

從該表格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時光的流逝,也能看到智慧農業一路向好、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智慧農業項目數量逐年增加就是最直觀的體現。除此之外,智慧農業相關項目的採購時間分布也與政府採購的時間分布相似,由於需要在年底前花完所有預算的政府採購的特性,下半年一般為採購的高峰。

圖:企業分類情況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

根據中國政府採購網的分類,其品目分別為「貨物類」、「工程類」和「服務類」三類,此次,35斗也將智慧農業中標項目按照以上品目進行分類。下圖為本次有效數據中中標項目的數量圖表。

圖:不同品目中標的企業數量(單位:個)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35斗整理

共408條的有效數據中,僅工程類的數量就幾近占據了總數的一半,基礎性的硬體設施建設和貨物類的採購就占據了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要理解上述現象並不困難,這與智慧農業的發展過程和步驟息息相關。硬設備是智慧農業的基礎,軟服務是智慧農業的靈魂,先完善「硬設備」,再搞好「軟服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兩手抓」才是實現智慧農業全面發展和優化的必由之路。

35斗大膽猜測,或許在2020年以前,政府採購了更多數量的工程類和貨物類項目,前幾年的努力耕耘才造就了現在如火如荼發展的智慧農業。

綜上所述,從中國政府招投標數據看,我國智慧農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效,正逐步駛向發展的「快車道」。未來,我國應該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示範,培育市場主體和服務體系,促進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現代物流、綠色生態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實現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智慧農業發展歷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時間為我們翻開了農業發展的篇章,迎來了智慧農業的新時代。

將時針撥回到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農業信息化正處於萌芽期。全球各國政府主要通過推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方式,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彼時,智慧農業技術大多應用於農業信息系統和專家系統。前者用來管理農業生產和市場信息,後者大多用於支持農業決策和解決相關問題。

到了21世紀初,千禧年的到來帶來了傳感器技術、無人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的飛速發展,智慧農業進入精準農業時期。這一階段,智慧農業技術已拓展到了實時監測和分析土地、氣象、水分、作物等信息,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等方面。

2010年後,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加持下,智慧農業進入了數字農業時期。尤其在2017-2018年間,阿里巴巴、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和中化等傳統大企業紛紛布局智慧農業,「大張旗鼓」地吹響了其進軍智慧農業的號角,極大地激發了智慧農業創業者和淘金者的熱情。

除民間資本外,國家也在智慧農業領域持續發力。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部委發布的政策中,都多次提及與智慧農業相關的話題。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開展了智慧農業的項目試點示範行動,數量龐大的智慧農業項目應時而生。深耕於智慧農業領域的企業,也能通過承接各種政府組織的智慧農業項目建立自身影響力、服務當地農業發展,真正實現了「雙向奔赴」。

除政府招投標外,我國智慧農業還需要什麼?

作為政府採購的方式之一,政府招投標除能夠促進智慧農業的市場化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智慧農業建設,提高智慧農業的供給質量和效率外,其還能夠推動智慧農業的技術創新,激發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體系的活力,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應用。在規範智慧農業的服務標準上,政府主體不僅能夠建立健全智慧農業的評價體系,加強智慧農業的監督管理,還能在服務水平的提升上提供助力。

儘管政府招投標是一種有效的政策工具,但智慧農業的發展仍需要多元化主體的參與,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動力支持。

在政策的引導和帶領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參與對智慧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其中,人才是智慧農業的核心要素,社會資本是智慧農業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形成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農民等多元化主體的合作共贏格局,才能推動智慧農業的創新發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資料:

1.《智慧農業的發展歷程》

2.《中經評論:發揮政府採購最大效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d8b158128fad32134e585a08f3b8b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