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有望成為「黃金賽道」 行業龍頭共話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

2023-12-19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合成生物有望成為「黃金賽道」 行業龍頭共話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

2023 年 11 月 29 日,以「合成生物大進擊」為主題的第一期《滬市匯·硬科硬客》行業沙龍在上交所舉辦。科創板多家合成生物龍頭公司齊聚一堂,與多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QFII 等機構面對面交流。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座談會上了解到,會議從合成生物的特有內涵、發展歷程、應用場景、競爭格局、產業政策等視角,深入探討合成生物產業的現狀與未來。與會企業家代表一致認為,目前市場對合成生物產業,特別是合成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存在不少認識誤區,需要加大宣傳,正本清源,讓市場主體真正了解、更多關注這一新興產業。

政策利好點燃產業加速發展引擎

近年來,合成生物改變了傳統的工業生產方式,以更綠色、更高效的方式在醫藥、能源、材料、化工、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故合成生物也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有望成為新的「黃金賽道」。

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多處提及「合成生物」;上海出台《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製造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杭州、常州等多地也出台了鼓勵政策……為促進合成生物產業發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各項扶助計劃。

根據麥肯錫分析,未來生物製造的方式有望對傳統行業帶來巨大影響,合成生物學相關市場有望達到 4 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嘉必優董事長易德偉認為,「國家頂層設計上的重視,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都為合成生物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堅定的信心。政府高度重視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並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推動了該領域的快速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以合成生物學為核心的生物製造,正在成為新一輪大國博弈的焦點,中國的合成生物學在全球已經處於相對靠前的有利位置。

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表示,「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於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完備的供應鏈,且多年深耕發酵領域,具備領先的發酵技術和中試能力,是各種胺基酸、維生素、醫用原料等生物材料的最大生產國。」易德偉認為,「我國合成生物學產業發展具有突出的優勢,國內人口眾多,市場需求廣泛,為合成生物學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市場;龐大的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為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在基礎研究領域整體上已與歐美已開發國家並駕齊驅,部分領域甚至猶勝一籌。」

不過,在政策面利好的同時,行業也存在一些「痛點」有待解決。在趙燕看來,目前合成生物行業最主要的痛點在於產業轉化、市場轉化,她呼籲,「要加強產學研合作,讓科學家專注於 0-1 的科學研究。同時企業要積極參與,發揮企業『產』的作用,推動合成生物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和市場轉化。」

華恒生物董事長郭恆華也指出,「合成生物產業剛剛拉開大發展的序幕,現在跑出來企業還不夠多,規模還不夠大,需要在產業發展要素方面予以支持,例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市場准入法規等。比如與歐美相比,目前在智慧財產權尤其是核心菌種的專利申請,授權保護的範圍太窄,起不到專利保護作用;合成生物產品的市場准入特別是在食品醫藥領域,也缺少明確透明科學的認證標準和專業機構來支撐。」

綠色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和傳統石化路線相比,目前生物製造產品平均節能減排 30% 至 50%,未來潛力將達到 50% 以上。記者注意到,華熙生物和嘉必優發布了 2022 年 ESG 報告,凱賽生物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華恒生物榮獲「2023 年福布斯中國 ESG 創新企業」獎項。對於合成生物學企業,ESG 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專家指出,合成生物產業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面對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也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提高自身的 ESG 水平,是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

趙燕指出,「合成生物是驅動生物科技發展的顛覆性技術,是實現綠色製造、雙碳目標的底層支撐。未來,生活中 80% 的物質都可以通過細胞工廠生產,覆蓋『衣食住行醫用』的各個領域。」

據悉,目前凱賽生物的長鏈二元酸和華恒生物的丙氨酸等產品相比傳統石化產品有明顯的低碳優勢。郭恆華也從創立華恒生物前從事大化工的個人經歷出發,分享了華恒生物在生物製造降低產品碳排放方面做出的突出實踐,「華恒生物在全球首次實現厭氧發酵生產丙氨酸產品,每生產一噸丙氨酸可以減少 0.5 噸二氧化碳排放,纈氨酸作為全球第二個大規模厭氧發酵生產的胺基酸,進一步推動產品碳足跡下降,未來厭氧發酵技術相對於其他生物製造技術優勢將更加明顯。」

「想徹底解決碳中和,就迴避不了石油等化石能源和化學品、化工材料帶來的碳增量,生物製造幾乎是徹底解決碳中和的唯一選擇。」凱賽生物董事長劉修才認為,「生物製造產品具有天然的低碳屬性,在性價比上可以和傳統產品相競爭,在應用領域還可以滿足輕量化、節能、可回收的需求,這些對碳減排具有實質貢獻。」

掘金「黃金賽道」 催生百舸爭流局面

市場前景廣闊疊加政策利好支撐,合成生物公司如雨後春筍,勃然而興,呈現出百舸爭流的局面。其中,尤以科創板「四方聯」4家公司表現最為亮眼。

例如,凱賽生物在全球首次完成了模仿蛋白質結構的一組材料的產業化,正在建設年產 100 萬噸的生產線,部分已經投產;華熙生物已經建成了貫穿「科技創新、中試及產業轉化、市場轉化」的合成生物綠色製造全產業鏈,在產業端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試轉化平台,加快合成生物科研成果轉化;華恒生物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微生物厭氧發酵規模化生產 L-丙氨酸產品,公司近兩年研發費用復合增長率達 60% 以上;嘉必優完成了以基因組裝、基因編輯、多組學分析、代謝工程、底盤細胞定向進化等多個合成生物底層技術的體系搭建,打造了以合成生物學技術為核心的生物製造全技術鏈。

與此同時,合成生物學這條「黃金賽道」吸引了眾多「掘金人」,眾多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全球從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公司已多達數百家。「科技-產業-資本」的循環在合成生物領域得到充分體現。

此外,多家合成生物科創板公司也在提前布局初創企業。嘉必優成立了嘉必優生物產業投資(武漢)有限公司,華熙生物與賦遠投資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成立賦遠合成生物基金,凱賽生物戰略投資 AI 蛋白質設計平台公司分子之心並與央企招商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業內人士表示,總體來看,合成生物領域投資更加注重企業的實質性合作和商業布局,純財務投資較少,並非僅為了融資而融資。

「未來中國製造的能力要在全球布局,生物製造領域在其中存在巨大的機會,不僅僅是替代存量,而是創造增量。」郭恆華指出,「未來中國會有一批合成生物的上市公司,要讓全球上下游的生態企業因為中國生物製造的國際化企業而獲益,中國有潛力對全球產業鏈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d0989a34cfa42ac572b75d8334821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