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油氣田分布圖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越南先後與美國、歐洲、蘇聯就南海石油的勘探與開採展開過合作;
到蘇聯解體前夕,越南已經從依賴進口原油轉變為一個區域產油國,其石油產量幾乎完全來自海上;
在政治層面上,除了通過控制資源來壓制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蘇聯還可以通過對南海石油的掌握,達到干涉越南政局的目的。
石油已是越南經濟支柱
據中新社消息,在上周於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18屆東協地區論壇上,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強調,南海爭議應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協商和平解決。有關當事國之間的對話與磋商渠道是暢通的。中方的發言得到了與會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的回應。
她對中國和東協諸國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指導方針達成一致表示讚揚,稱美方對南海主權爭議不持立場,無意使之成為中美之間的問題。外電評論稱,過去數月間,新一輪南海爭端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中國、美國和東南亞國家在本次會議上的最新表態,有助於為事態降溫。
圍繞南海地區蘊藏的豐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當事各方的博弈由來已久。事實上,中國與東南亞諸國近來就南海問題爆發的衝突,正是由於今年五六月間越南石油勘探船與中方船隻的海上摩擦,而一度持續升溫;越南方面事後也公開聲稱,類似的勘探活動不會就此停止。另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得益於5個新油田的啟用,越南國營石油與天然氣集團(PVN)今年下半年的石油產量有望繼續增長,達到780萬噸。
在號稱「後金磚四國」之一的越南的經濟起飛過程中,石油出口換取的巨額外匯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鮮為人知的是,越南在南海的石油勘探和開採,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作為一個技術與人才匱乏的國家,越方當年的一系列舉動,少不了超級大國的慫恿與支持。
70年代末全面倒向蘇聯
越南的石油勘探起步並不晚。上世紀60年代初,南越政權就組織地質部門在紅河窪地進行鑽探,尋找石油和可燃氣資源,但未取得任何成果。70年代初,財政日趨緊張的南越當局又把眼光投向南海,在未經中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與幾家西方公司簽訂了勘探海底石油的合約。1974年,美孚公司發現了第一塊油田――「白虎」。
1975年,隨著南越政權垮台,美孚公司被迫撤離。之後,越共以接收「美帝遺產」的名義,邀請蘇聯繼續開發「白虎」油田,蘇聯還在另一個試鑽地――「大熊」油田鑽出3口油井。起初,越共高層打算與一些歐洲企業合作開採石油,並與德國Dominex公司和義大利Agip公司進行了接觸。然而在1978年11月3日,時任越南領導人黎筍、范文同訪問莫斯科,與蘇聯簽訂政治軍事同盟條約 《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越南如願以償地獲得了「老大哥」的安全保證。按照蘇方的授意,越南單方面終止了與歐洲企業的合作。
兩國於1981年6月成立「越蘇石油公司」(VietSovPetro),接受蘇聯天然氣工業部和越南石油天然氣總局(後改組為越南石油與天然氣集團)共同領導。同年10月,首批蘇聯專家飛抵越南,在頭頓(Vung Tau)開建海岸基地,為日後的工作做準備。
1984年,蘇聯「米哈伊爾・米爾琴科」號勘探船在「白虎」油田鑽出第一股可用於商業用途的石油。一年後,「龍」油田也開始噴出「黑金」。然而,這些油田的初始產量遠低于越蘇兩國的預期,石油的質量也不好――石蠟含量過高,以至於在32攝氏度就會凝固,加之頭幾年產量很低,蘇聯專家甚至懷疑南海「貧油」。直到
1988年,越蘇石油公司才從3000米之下的花崗岩層抽出高質量石油,初步探明儲量約5億噸。越方稱其為石油勘探和生產史上的重大突破,因為此前沒有哪個外國專家認為石油能夠存在於花崗岩層。
10年間變身石油輸出國
整個80年代,蘇聯總共幫助越南在南海開闢出8塊油田,分別是「白虎」、「龍」、「代洪」、「沃克」、「巴赫」、「巴登」、「坦高」及「漢龍」。其中的「巴赫」擁有最大的儲量,年產油13萬噸,這不僅讓越南興奮不已,也讓其他東南亞國家開始覬覦南海。
統計數字顯示,1986年,「白虎」油田產量僅5萬噸,1987年升至25萬噸,1990年已達270萬噸。1991年初,隨著「大熊」油田全面投產,越南當年的石油總產量達到360萬噸,次年進一步上升至550萬噸。到蘇聯解體前夕,越南已經從依賴進口原油轉變為一個區域產油國,其石油產量幾乎完全來自海上。1990年,越南成為石油輸出國。
蘇聯解體後,越蘇石油公司並未消失,俄羅斯將其劃歸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下屬的境外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管理。2006年,該公司的收入超過50億美元,約占越南石油出口總收入的60%,俄羅斯方面的凈利潤超過8.36億美元。兩國政府間協議規定,越蘇石油公司的合作有效期在2010年期滿,此後進行了改組,以進一步拓展雙邊能源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幫助越南開採石油,蘇聯曾向越南派去大批工程技術人員。1990年之前,蘇聯工程師和工人占越蘇石油公司工作人員的80%。除了石油生產,蘇聯還負責為越方開展專業技能培訓。此外,蘇聯還為越蘇石油公司提供了大量設備和基礎設施。隨著時間推移,蘇聯人傳授的技術逐漸被越南方面套用,其勘探範圍從大陸架逐漸向南海腹地擴展。
莫斯科經濟政治雙豐收
越南方面深知,要想長期占有南海油氣資源,必須有強大的海空力量作為倚靠。1978年《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簽訂後,越南從蘇聯得到兩艘「別佳」II級快速護衛艦等一批裝備,大大加強了海軍實力。1984年4月,兩國海軍陸戰隊在南海舉行聯合演習,假想越蘇石油公司的船隻在南海水域遭遇外國艦船襲擊,在形勢不利的狀況下,蘇聯駐金蘭灣基地的海軍陸戰隊應越南政府邀請加入戰局,最終將「來犯之敵」挫敗。
整個20世紀80年代,蘇聯積極幫助越南海軍擴充,但後者與中國海軍比起來還是差很遠。1988年3月14日,越方派出3艘武裝艦船和200多名武裝人員,非法強占赤瓜礁,試圖驅逐在該水域作業的中國船隻,結果被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擊潰。這場戰鬥僅持續30分鐘,中國擊沉越軍兩艘820噸級武裝艦船和兩艘小艇,重創一艘4100噸級登陸艦。此時,駐紮金蘭灣的蘇聯艦隊距戰場只有數百公里之遙,卻未前來支援。
蘇聯幫越南在南海「搶油」,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根據1981年雙方簽訂的協議,蘇聯可以從越蘇石油公司拿到一半的銷售分紅。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一部分份額就來自南海。而在政治層面上,除了通過控制資源來壓制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蘇聯還可以通過對南海石油的掌握,達到影響越南政局的目的。在蘇聯解體前,越南始終被莫斯科玩弄於股掌之間,「只管采,不管煉」,結果直到今天,越南自己的石油精鍊工業幾乎還是空白。
近年來向美歐尋找靠山
2000年以後,國力衰退的俄羅斯再也無力經營東南亞,隨著俄軍撤離金蘭灣,兩國政治和軍事合作陷入歷史最低谷,直接影響到越蘇石油公司的前途。
當時有報道稱,1996年,俄境外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一度決定,為越蘇石油公司某日產量13萬桶的大型煉油廠項目提供13億美元投資,到2002年卻單方面宣布退出。
越方以牙還牙,聲稱要在2010年雙方合同結束後撇開俄羅斯,自己單獨開採石油。為了繼續保持對越南的影響力,莫斯科最後只得妥協,允許越南企業進入西伯利亞進行石油勘探。
然而,今天的越南似乎更想傍上西方國家。最近幾年,越南方面力邀美歐多家大公司前往南海勘探,進一步強化對南海油氣資源的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