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老白茶定價的5大因素,你的茶值不值錢,就看它們了

2023-08-05     小陳茶事

原標題:影響老白茶定價的5大因素,你的茶值不值錢,就看它們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之前有位茶友很執著,向我們求證一個問題。

「7年左右的老白茶,現在是什麼價格?」

這很難一刀切,得看具體品質。

太姥山原料的,制茶加工與後期倉儲到位的老茶餅,即便是壽眉,存到現在市場行情價也要700-800元/餅了。

「這也太貴了吧,我在XX直播間,看到過只賣108塊的餅,也是福鼎原料,年份也是一樣的。」

這不能一概而論,茶與茶之間,存在很大差別。

如果按百元出頭的價位,買下一餅7年陳的老白茶,很難讓人不去懷疑,它的年份是真是假。

「那退一步看,如果我花300塊,能不能買到一餅品質好,年份又真的老白茶餅呢?」

這,已經沒法再聊下去。

從圈內現狀看,為什麼有的老白茶,只要幾十塊,有的標價百元出頭,還有的要大幾百上千……

這背後的影響因素,仔細總結起來,離不開這5點。

《2》

一、產區影響。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優越的產區環境,才能產出絕佳好茶。

核心產地產出來的白茶,從茶青鮮葉開始,價格就不便宜。

制出成品後,將青葉成本算下來,按照4.5斤鮮葉,大致能出1斤白茶成品的比例來計算。

一款最終售價只要100塊的老白茶餅,假設單餅350克。

再排除倉儲費用、制茶工費、壓餅費用、包裝運輸、以及直播間的人工開支,它的青葉成本幾乎低到不可思議。

按這樣的價格來看,大機率買不到福鼎本地的白茶原料,只能是外省外地的青葉。

即便是福鼎本地的,也絕不會是高山茶。

茶葉作為農產品的一種,受限於先天產區環境。

總體生態環境,土壤疏鬆程度,日照時長、光照強烈、茶園周圍的植被、以及茶園管理方式,是否頻繁修剪台刈等,都要計算在內。

算下來,這麼低的原料成本,買不到好青葉,能制出好茶的機率為零。

產區環境保障都沒有,何談好茶?

《3》

二、採茶標準。

品質相當的前提下,不同品類的白茶,價格高低規律如下:

白毫銀針>白牡丹>春壽眉>秋壽眉。

當你打算買一小罐7年陳老白茶,但又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白毫銀針與白牡丹可以暫時不做打算。

少量入手部分老壽眉,才能不超預算,又享用到甘醇滋味。

話說,為什麼白茶里,不論新茶老茶,白毫銀針的價格都會這麼貴呢?

這從採茶的人工費,就可見一斑。

白毫銀針,只取茶樹新生的茁壯單芽,不含葉片。

由於茶樹在自然生長過程中,茶芽生長方向不一,為了實現完整採茶,只能人工手采。

逐顆將茶芽採下來的過程,很費人工。

因為,有不少芽頭會被老葉片遮擋,需要考驗眼力。

看到一個新目標後,眼隨手動,趕緊跟上,才能完整採下。

外加上,採茶還是戶外工作,需要忍受日曬、蚊蟲干擾、風吹等因素,很考驗體力。

趕上茶芽發育稀疏的時候,哪怕請熟練工去採茶,單人采一整天茶下來,最終卻做不成半斤銀針,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和其餘白茶相比,白毫銀針的加工自然會貴一些。

如果是買老白茶的話,相同年份、產區的前提下,老銀針比老壽眉價格更高,也是情理之中。

《4》

三、採茶質量。

採茶是一項技術活,不是看起來這麼輕鬆。

採茶時,力度要適中。

太輕太重,都不合適。

對待嬌嫩的茶青鮮葉,如果採摘時,下手太重,直接蠻力掐采,很容易損傷茶青,導致品質下降。

曾經有茶友反映,他在網上買過一款新茶壽眉,讓人沒法理解的是,這款壽眉的梗子明顯發紅,這是怎麼回事?

從經驗看,導致茶梗發紅的原因很多。

採茶、加工、運輸等,都有涉及。

如果在採茶時,為了效率,不顧及品質。

大力捏緊、搓動茶梗,造成茶青鮮葉受傷。

最終做出來的茶,茶梗就是發紅的。

這種被人為損傷的茶青,先天品質偏遜。

後期加工出成品後,很難賣上高價。

不論是新茶,還是存放5年、7年,一應如此。

《5》

四、工藝水平。

白茶分散茶、餅茶兩種模式。

散茶加工,看起來流程不繁瑣,以萎凋、乾燥為主。

餅茶屬於再加工茶,建立在白茶散茶成品基礎上,二次進行加工。

將散茶搬出來後,先醒茶,再經歷蒸軟、包揉、壓制定型、烘乾等工序得來。

制茶加工是一項技術活,裡面有不少門道。

以散茶加工為例,絕對不是隨便曬曬就能喝。

茶青鮮葉採下,要及時運送到茶廠進行攤晾。

攤晾萎凋期間,主要原則是及時攤,儘量薄攤。

避免葉片與葉片之間大量交疊,讓底部茶葉沒法透氣,被悶壞之後,會嚴重損耗鮮爽、清鮮的茶味。

日光萎凋時,光照強弱、攤晾厚薄、風力大小、氣溫高低等因素,都要詳細考慮在內,有經驗的制茶師,往往是看茶做茶,看天氣做茶。

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變動,不斷時時調整。

不是隨便將茶葉攤在地上,晚上太陽下山就收起來那麼簡單。

等到萎凋結束,還要仔細烘乾。

烘乾時,要求儘量不破壞白茶的天然養分與風味,將含水量做到足夠乾燥,利於後期收藏與儲存。

烘乾之後,還要經歷揀剔等細緻加工環節,讓最終做出來的白茶,盡善盡美。

反觀不少低端白茶,加工方式很粗糙。

攤晾時為了節省空間與成本,厚厚堆在一起;烘乾時為了求快,更是不惜調高溫度。

但這樣做出來的茶,內在品質很受傷,根本不好喝。

《6》

五、後期倉儲。

白茶的倉儲也是需要成本的。

建倉庫的費用,地板與牆面儘量選防潮的木板,地面還要墊高。

將加工出來的白茶歸倉儲存時,還要嚴實打包。

最基礎常見的做法,是用標準瓦楞紙箱,然後內部加上食品級鋁袋、塑料袋等,多層密封,隔絕水汽。

為了進一步安心存茶,還要購買抽濕機、空調等設備,調節合理的溫濕度。

抽濕機與空調,常年都要處於開啟運轉的狀態,每年光是電費都要不少。

得到精心倉儲的老白茶,內在茶味物質才能發生良好轉化,越陳越甘香,越陳越醇厚。

如果是「隨便放」,將一箱茶隨便放在角落就不管不顧。

在沒有標準倉儲前提下,很容易變質變味。

存出發酸的、帶有倉味的、嚴重跑氣的問題老白茶。

兩者之間的差距,判若雲泥。

所以,在買老白茶時,不建議茶友們一直盯著價格。

哪怕一餅7年陳老白茶,優惠出售,單餅只要300元。

但最終收到的,是一餅存壞變味茶。

這樣的買賣,不論怎麼看都是虧了。

《7》

將時光倒流到7年之前,彼時還是2016年。

7年,可以改變很多事。

時光荏苒,匆匆如流水。

這些年據觀察,圈內有一部分人,對於喝白茶是有執念的。

喝茶的時候,很認死理。

一說喝白茶,就要喝7年以上的白茶。

被7年固定住了,成了恆定不變的定式。

甚至於,在心理暗示下,覺得儲存時間低於7年的白茶都不好喝。

為此,還造出了許多理由。

認為不足7年的白茶,湯感不夠醇。

覺得白茶要麼不喝,要喝就喝足夠老。

甚至會被謠傳誤導,覺得存放時間太短的白茶會有生味……

但這些理由,一概不成立。

真正決定一款白茶好喝與不好喝的原因,在於品質。

沒有品質,一切免談。

不然,原料普通,工藝糟糕,後期倉儲馬虎的白茶,哪怕實打實存滿了7年,照樣沒有價值。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c3216acfc572f33e7c764d623395d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