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有一個孩子,13歲,很努力,但是成績很差,家長就不明白了,我家孩子很聽話,也愛學習,怎麼就成績不好呢?
為了弄清楚原因,就要求父母讓我看一下孩子,在觀察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孩子確實很愛學習,因為他總是坐在桌前看書,但是,當我問他看什麼的時候,他怎麼也答不上來。
由此,可以判斷出,這個孩子應該在學習方法上出現了問題。
我們知道,成績只是一個結果,而產生這個結果之前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至少分為三個階段:
而對於這個13歲的男孩來說,他在學習(輸入)階段就出現了問題,因為我只是讓孩子複述剛剛看到的內容,孩子都不知道講的什麼,那就更別談理解和考試,所以,考試考不好,成績差是自然。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般來說,從認知角度來說導致學習(輸入)階段出現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遺漏大家聽起來會比較陌生,但是說到粗心估計家長就會心一笑,因為這是家長在批評指責孩子的時候用得最多的一個詞,但是,因為粗心是一個負面詞彙,很容易就成為孩子的標籤,對改進學習毫無幫助,所以,我用遺漏來表示。
造成遺漏的原因主要有兩條:
一是閱讀習慣,例如,閱讀的時候容易分心,不能持久閱讀,讀書太快;
另外一個方面是元知識缺乏。
先來看閱讀習慣,有的孩子讀書很快,而讀得越快,就意味著漏掉的信息也就越多,就好像吃飯一樣,我家女兒小時候吃飯特別快,但是,等她吃完,飯桌旁邊就會灑很多的飯,也就是說,這些飯沒有進入到她的嘴裡。
閱讀也是,速度越快,也就意味著漏掉的信息越多。
這時,你可能會問了,我要怎麼知道孩子閱讀是否過快呢?
這裡有一個測試閱讀的方法供家長參考:
拿出一段閱讀材料,時間設定3分鐘,看看自己讀了多少內容 ,算算孩子讀了多少內容,然後讓孩子複述一下剛剛閱讀的內容,用以下公式進行測試:
(所有知識點數)-(錯誤的知識點數)/所有的知識點數
看看正確率是多少,如果得分在80%以上,那就說明孩子的閱讀速度是正常的,如果低於80%以下怎麼辦呢?
這裡推薦家長用指讀法幫助孩子改善閱讀習慣。
什麼是指讀法呢?
就是在讀書時,把食指放在書上,讓食指跟著閱讀的內容移動。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通過手指移動的速度來控制閱讀的速度,另外一點是,我們眼睛運動習慣總是喜歡跳躍,但是,閱讀需要從左到右,用指讀法可以有效的減少眼睛跳躍,從而讓孩子更專注閱讀。
講完閱讀習慣,再來看說說元知識。
什麼是元知識,簡單來說,就是閱讀材料中的專有名詞和背景知識,例如,上面講到的13歲孩子,我問他一年多少天,他很快回答了我,但是,我問他閏年有多少天,他就回答不上來,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閏年,可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是閏年,如果不理解自然也就答不上來。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增長孩子的見識,多閱讀課外書,孩子掌握的知識越多,見識越廣,就越容易理解知識。
從跟孩子的交流的情況來看,我覺得這個孩子更多的是元知識的缺乏,因為這個孩子的基礎知識非常的匱乏。
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一點點補元知識,好在孩子才讀初二,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掌握的知識點就那些,一天一個,待孩子初三的時候一定可以把這些知識掌握好。
講完遺漏,我們再來聊聊第二個影響知識輸入的原因:
2.認知錯誤;
就是把題目看錯,或者寫錯,例如:這個孩子的作業把J寫反了。
這種原因多半是空間知覺的發展相關。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空間知覺發展遵循以下規律:
3歲:只能知覺並理解上下方位;
4歲:可知並理解上、下、前、後方位;
5、6歲:知覺並理解上、下、前、後和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
9歲左右:較清楚地掌握上、下、前、後、左、右方位,對三維空間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而在這個案例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叫「鏡像書寫」,主要是孩子對空間和距離感知還未完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物體形狀、大小、方向辨識能力增強,就好自動消失,一般來說,這個年齡在8歲左右,所以家長不用著急。
所以,判斷孩子這類輸入問題時,要先考慮孩子的年齡。
最後,讓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個影響學習(輸入)的原因:
我們知道,知識有很多種類,有的知識很抽象,例如,這個人好害羞,有的知識很具體,例如,這個人喜歡臉紅,有的知識雜亂無章,如,i、r、g、l;有的知識邏輯嚴謹。
而人在接收信息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偏好,例如,有的人喜歡聽故事,而有的人就喜歡聽抽象的理論,例如,蘇格拉底。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說過,「我們在接收信息與處理信息這兩個層面上的偏好是天生的。」
也就是人天生的認知風格就不同。
他在《心理類型》這本書中將人學習方式的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感覺」型,感覺型的人會利用身體的五種感官學習;另一類是「直覺」型,他會用意識對知種知識進行綜合和聯繫,進而間接地認識環境。
這句話比較難以理解,下面就拿閱讀舉例讓大家理解這句話:
在看書的時候,感覺型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書本上字句本身,因為他是用五官來學習,看到什麼是什麼;而直覺型的人則會試圖推敲作者的言外之意,因為他喜歡整合知識之間聯繫。
這兩種認知風格沒有好壞,我們即要關注知識本身的細節,也要關注知識背後聯繫。
科學家哈定曾說:
「如果科學家一生注意細微的觀察,訓練自己注意尋求類比,使自己具備有關的知識,那麼這個」感覺工具「就將成為神通廣大的仙仗」
那了解認知風格對孩子學習有什麼幫助呢?
答案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例如,感覺型的人更適合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那麼父母在幫助孩子學習的時候,就要多注重體驗,多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例如,1+1=2,用體驗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拿兩個蘋果數一數,這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就能更加清晰的知道這是什麼。
而對直覺型的孩子喜歡尋找知識背後的聯繫,在學習的時候特別喜歡問為什麼,所以,家長在幫助這類孩子的時候,多提問,比如,為什麼我們要叫李白是詩仙呢,就可以激發孩子思考。
以上是造成孩子在學習階段出現問題的三大原因。
最後,花姐姐想說的是,當看到孩子成績差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抱怨,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梳理為什麼成績差,看看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要知道,每一個成績差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幫助,幫助他們解決成績差的問題,沒有孩子願意當「差生」,只有想要認真努力好好學習的孩子,而這個願望需要父母幫助。
花姐姐,一男一女兩娃媽,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每年看書100+,寫了30萬+家庭教育乾貨文章的教育實踐者。
不斷為大家分享成長乾貨和好書,學無止境的路上,我們攜手為伴,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