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山東受到嘲諷,寫下一首詩回罵,堪稱不帶髒字的罵人絕唱

2022-07-15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李白在山東受到嘲諷,寫下一首詩回罵,堪稱不帶髒字的罵人絕唱

人類爭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叫武鬥,一種叫文斗。比如兩個人打一架比誰力氣大,那叫武鬥,又比如斗詩鬥茶,用類似文雅的方式一決高下,這叫文斗。

其實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或者爭執,並不會馬上進入到爭鬥或者衝突的狀態,而是會先通過語言來辯論。

通過語言辯論,也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大家好好說話,擺事實講道理,君子動口不動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理說不清,有理說不清怎麼辦?那就破口大罵,大家撕破臉皮互相用各種你能想到的話語來慰問各自的祖宗十八代。

李白

罵人的髒話,在任何語種當中都有,而且罵人的方式幾乎都出奇地一致,所以說罵人是人類的天性,乃至於每個國家都有專屬的「國罵」,而且罵人這種文化,同樣是貫穿了人類的歷史,比如說我們的古人罵起人來,可比現代人的水平要高很多很多,今天咱們就來領教一下詩仙李白是怎樣罵人的。

李白會寫詩,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告訴你,李白不但會寫詩,他還很會罵人,估計很多人會感到很奇怪——李白這樣的大文豪,他怎麼會幹罵人這種粗鄙的事情呢?

李白

的確,像李白這樣的大詩人,如果他也像普通人那樣罵街,的確有損他詩仙的光輝形象,所以,李白罵人有李白的方式,他罵起人來,殺傷力十足,卻又可以不帶半個髒字,來,咱們來看一下李白是怎樣罵人的。

話說李白仗劍出遊,走遍了祖國的大好山河,最後來到了山東,為什麼來山東呢?因為山東是孔子的故鄉,這裡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讀書人特別多、當地的文化人有個雅稱,叫「魯儒」,也就是山東的儒生之意。

李白當時大概三十多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在很早的時候,李白就聽聞過「魯儒」的種種傳說,於是,就想和魯儒們切磋切磋,搞搞學術交流,但是當他真正來到山東接觸了一些魯儒之後,李白簡直驚呆了!為什麼呢?

李白

因為這裡的魯儒張口閉口都是詩書禮易之乎者也,你要是和他們聊五經或者禮儀,他們可以倒背如流,但你要是和他們聊生活聊理想、聊怎樣將學問經世致用,他們就根本不知道說什麼,甚至反而嘲諷李白不懂儒家的禮教。

李白到山東遊學,原以為在孔孟之鄉能結識到真正有學問有思想的高人,卻不曾想,自己一到這裡,碰到的全是一些頑固而迂腐的魯儒,而且還遭到這些魯儒的譏諷和嘲笑,李白也懶得和他們爭論,直接就寫下一首詩回罵對方。

李白

這首詩就是著名的《嘲魯儒》,他說: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那麼李白這首罵人的詩,就是用來回擊那些魯儒的,他說:山東的這些老孺開口閉口就是五經當中的學問,他們終其一生哪怕白髮蒼蒼,也仍然只局限於在五經當中去尋章摘句,你要是問他們經國濟世可以用在實處的學問,他們一問三不知!

李白

平日裡他們一個個打扮得文質彬彬人模狗樣,但是一抬腳,那浮誇的服裝就捲起了塵土,也難怪早在秦朝的時候李斯就不再重用這樣的儒生,這些人居然還嘲笑我,殊不知我和他們根本就不是一路,我也不屑於跟他們為伍,這些不懂得變通不懂得與時俱進的人,倒不如回家喂豬種地來得有價值。

李白的這首詩,一個髒字都沒有,卻把那些迂腐的儒生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特別是結尾兩句,更是罵得那叫一個辛辣痛快,真是堪稱罵人不帶髒字的千古絕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a38a7cc28d8748611e6f981ae2754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