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蛇的恐懼是烙印在基因上,刻進骨子裡的,有人光是看見蛇的圖片都會感到頭皮發麻。
德國一個研究機構曾做過一個實驗,找來了一些嬰兒,發現即便是6個月大,從來沒有見過蛇的嬰兒,在看到蛇的圖片時也會產生恐懼反應。
科學家猜測,人們對蛇天生的恐懼,可能在人類起源的時候受到蛇的傷害,並將這種恐懼代代遺傳下來,並延續至今。當然,這並不是壞事,因為恐懼能讓我們遠離危險。
農村有句老話叫「七月黃蜂八月蛇」,說的就是農曆七八月份,是黃蜂、蛇類等動物出沒的季節,提醒人們在這個季節裡面,要格外注意這些動物。
多數的蛇類都是變溫動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冷血動物。它們對環境氣溫的變化十分敏感,當氣溫過低時,就會進入冬眠狀態。當氣溫高於25攝氏度時,就會變得比較活躍;當氣溫達到30攝氏度時,就會變得異常活躍。
相對於北方來說,南方溫暖濕潤,更適合各種蛇類生長,所以每年夏季,南方出現「蛇進家」等現象都要比北方更頻繁。
百斤蟒蛇潛藏魚塘,吃光3、4千斤魚
當下許多地方已經入秋,相對來說,蛇類的目擊事件也要少很多,尤其是北方地區,會相對更少見。但並不代表沒有,近日在黑龍江哈爾濱雙井村就發現了一條上百斤的巨蟒。
雙井村的村民郭某,偶然間發現自家的魚塘有些不太對勁。按理說此前他已經投放了3、4千斤魚苗,此時魚塘里的魚應該很多才對,但為何看上去卻不像很多的樣子,觀察了很久也才發現一些小鯽魚。
為了弄清真相,郭某決定將一塘水抽干,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
魚塘的水抽干之後,情況果然跟預計的那樣,塘里基本上沒有多少魚了,只剩下一些小鯽魚在遊動。
那麼此前放的3、4千斤魚哪去了呢?也一直沒見魚塘有死魚飄起來呀!就在郭某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堤壩上的一處草叢裡,發出陣陣「沙沙」的響動,接著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巨大的蟒蛇,看上去足有百斤重。
經過初步鑑定,這是一條巨型紅尾蚺,以體型巨大而著稱,不過我國不產此蛇,屬於外來物種。不出意外的話,那3、4千斤的魚,就是被它慢慢吃掉了。
紅尾蚺是什麼蛇?
紅尾蚺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附近的一些島嶼,是一種大型、無毒的蛇類,公認有4個亞種,顏色眾多,經常被人們圈養當成寵物。
經過人工培育,紅尾蚺甚至還出現了白化、鮭色等顏色更為漂亮的品種,受到了全世界很多奇寵愛好者的歡迎。
雌性的紅尾蚺要比雄性更大一些,成年之後多為2.1-3米長,重達10-15公斤,圈養狀態下會長得更大一些。少數個體能夠超過4米長,達到45公斤,而在雙井村郭家魚塘發現的這條重達上百斤的紅尾蚺,已經是巨蟒級別的了。
紅尾蚺的體色因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有些差異,通常來說它們的身體呈棕色、灰色或者奶油色,尾部為磚紅色,體背上有明顯的斑紋。
它們主要以中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獵物的大小會隨著自身的體型增長而增加,一些較大的個體,也能獵食野豬、虎貓、猴子、大型蜥蜴等等。
紅尾蚺是伏擊型的獵手,經常在一處躲藏著,等到獵物靠近時出現,然後攻擊。在體型較小時,它們一般多在矮樹上待著,隨著體型漸漸增長,會逐步改為以地面活動為主。
為什麼會出現在魚塘里?
顯然紅尾蚺不是我國的產物,屬於一種外來物種,即便是溫暖濕潤的南方地區也幾乎很難見到它們的蹤影,那麼這條紅尾蚺又是如何出現在黑龍江哈爾濱的一處魚塘的呢?我認為人為放生的機率極大。
前面說過,紅尾蚺經常被人們養殖作為寵物,一些奇寵愛好者會購買當成寵物蛇飼養,但是在之後的飼養過程中,不小心逃走了,又或者是不想養了,而放生至野外。事實上很多外來物種,都是以這種途徑流入到野外的。
比如在北京八里莊附近的一個小區裡面,就曾有人將自己的臥室改造成「熱帶雨林」,並在裡面飼養了多條紅尾蚺。還有2020年8月份呢,杭州朝暉一公廁邊,消防也抓住了2條紅尾蚺,疑似附近居民飼養的。
外來物種的危害,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比如前段時間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鱷雀鱔,河南平頂山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抽干一湖水,就為抓住兩條鱷雀鱔,足見這種動物的危害性有多大。
哈爾濱雙井村發現的這條紅尾蚺已經長到上百斤,並將3、4千斤魚吃光,說明很早之前就已經待在魚塘里的了。
北方的氣候顯然不適合紅尾蚺生存,但現實是它的確生存了下來,表明這一物種的適應能力的確很強,一旦在野外開枝散葉,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我不反對飼養奇寵,但除了要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也要考慮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還只是一時跟風腦熱?為了追求標新立異、炫耀而買,日後一旦好奇心消失了,是否還有能力繼續飼養下去?這些都是在最開始都要想好的。
盲目放生外來物種,不僅危害環境,害人害己,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一旦造成重大危害的,還要負刑事責任。紅尾蚺是一種能長到很大的蛇類,一般家庭無法飼養。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