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天橋嶺發展綠色產業生態扶貧
在吉林省天橋嶺林業局黑木耳生產基地的制菌車間裡,職工柳長傑正在忙碌著,打袋、擰袋、裝筐,一袋菌包2分鐘時間便生產出來。
柳長傑原本是天橋嶺林業局的貧困戶。他過去是一名伐木工人。吉林省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他就種點木耳維持生計。天橋嶺林業局及時轉型發展,將制材廠改建成黑木耳生產基地。柳長傑成為這裡的一名菌包打袋工人。除了上班,他還自己種植木耳,增加一份額外收入。
「有了工資保障,今年我還種植了30萬袋木耳,收入相當可觀了,這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了!」柳長傑的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
年產黑木耳菌袋5600萬袋,年產蜂蜜86000公斤,吉林省天橋嶺林業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託生態資源優勢,通過發展木耳和養蜂等綠色產業進行生態扶貧,幫助職工群眾脫貧致富,經過幾年的探索,如今已見成效。
攝影:劉宸行
目前,天橋嶺林業局有食用菌制菌戶816戶,從業人員達1550餘人,年生產黑木耳菌袋5600萬袋。黑木耳產業有效地帶動貧困戶脫貧,為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200個就業崗位,人均增收3萬至4萬元。同時帶動扶持貧困戶1743人,人均增收519元。
在發展黑木耳產業的同時,天橋嶺林業局還大力發展蜜蜂養殖業。
采蜜的蜜蜂回歸蜂箱
天橋嶺林業局的蜜蜂養殖業在「合作社+基地+場內職工+多元化銷售」的管理模式上,又擴寬了「實體店+網店」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目前也已取得良好效果。
「內河林場年產原蜜27000公斤,巢蜜9000公斤。無論規模還是質量,均較過去有大幅提升。內河百花蜜蜂養殖合作社蜂群已超千箱,每箱蜂群收入1000元以上。合作社最初只是小打小鬧,三五個人養蜂,現在則是逐年擴大、由少變多,由弱變強。」內河林場場長趙振強說。
攝影:劉宸行
目前,天橋嶺林業局共養殖蜜蜂3450 箱,年產蜂蜜86000公斤,年收入345萬元。100多戶蜜蜂養殖戶通過養蜂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天橋嶺林業局副局長王世利說:「為鼓勵職工群眾發展綠色產業脫貧致富,天橋嶺林業局聘請專家提供技術支持,成立了4個合作社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利用食品加工廠深加工精包裝產品,和網絡平台對接增加銷售量,已經初步形成集規模化種養、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為一體的黑木耳、蜂產品全產業鏈循環發展體系,有效地助力了脫貧攻堅戰。」
在天橋嶺林區,小小的木耳菌袋鼓起了職工群眾的錢袋子,小小蜜蜂讓職工群眾過上了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