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孩子排隊自扇耳光:上學前先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毛媽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學碩士。愛教書育己,也愛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寫在前面

前不久,發生了一起幼兒園虐童事件!

視頻中,4位小朋友站在全班面前,挨個兒用小手扇自己耳光!

孩子扇兩下,抬頭看看站在對面的老師,似乎在問她「可以了嗎」?

一名女童對著自己狠狠扇了8個耳光後,才被同意回到座位上。

另外三個小朋友還要繼續扇自己耳光……



老師為什麼要如此虐待孩子?

僅僅是因為午休時間,這4個孩子嬉笑打鬧,影響了其他同學的休息。

事情的最後,涉事教師雖然被辭退了,但,孩子的內心會不會留下一生難以撫平的傷痛?孩子的心理會不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我們無從知曉。

這些年,幼兒園虐童事件頻頻發生,扇孩子的耳光、用腳踹孩子、給孩子扎針……那些令人心驚的畫面總是一次次刺痛著我們的神經。

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我們究竟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保護好自己呢?

01

留意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我們不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也沒法給他提供一個百分百安全的環境。

但是,孩子受到傷害以後,他們的一些情緒、行為、生理反應會表達出異常來。我們可以識別孩子傳遞的求救信號,洞察一切危險的可能。

一位知乎網友說,她家3歲的兒子,剛上幼兒園的第一月非常適應和開心,可從第二月開始,一到早上就哭著說不想去幼兒園,晚上睡覺還會說夢話,哭喊著「我要回家」。

可是,孩子的這些「求救信號」並沒有引起他們的懷疑,單純地以為孩子只是不想上學,覺得對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沒有放在心上。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突然開始尿褲子了,再後來,孩子的尿開始出現紅色,被醫院診斷為疑似自免溶貧,不得不接受治療。

這時,她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就調取了幼兒園的監控。這才發現兒子在幼兒園被老師多次施暴。

她真的又愧疚又憤怒:「一想起這件事情,就很後悔,孩子掙扎了那麼久,都被我的自我安慰否定了,最後,得了那麼大一場病。」

如果這位媽媽在孩子哭喊著「不去上學」的時候,在孩子半夜驚醒大哭的時候,在孩子突然開始尿褲子的時候,稍微用心留意一下,那麼,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孩子每天放學回來,可以多跟他聊聊天,來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日常狀態。

如果孩子年幼,不太會表達,可以試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提出的「情景遊戲」的方法:家長扮演孩子,再現幼兒園的情景,跟孩子說「老師,我不想睡覺」「老師,我不餓,不想吃飯」,來看一下孩子的反應。

當喜歡上幼兒園的孩子突然說「不想上學」、半夜驚醒大哭、莫名恐懼、情緒低落……等情況時,這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我們就要留心了。

02

教孩子敢於說 「不」

前不久,熱搜上有一條新聞,河南6歲女孩上舞蹈課,導致半身癱瘓。

當時孩子上課做「下大腰」的動作時,就明顯受傷了,但她並沒有告訴老師。

老師接著又壓著孩子,做了幾次「壓腿」的動作,造成了二次傷害。最終,這個有著舞蹈夢的孩子癱瘓了。

受傷後已經很痛了,那孩子為什麼不說?不是不會說,是不敢說。

面對老師的權威,很多孩子都不敢說出「不」。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里說:

討好型人格的人對別人的服從是在潛意識裡面直接做出的,即使意識到不對勁,但照樣會做出服從的舉動。

很多時候,孩子不敢拒絕別人,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

馬伊琍曾在直播中說,有段時間,因為自己管教很嚴厲,女兒愛馬變成了一個習慣屈從、不敢說「不」的小孩。

只要她聲音大一點,或者表情嚴肅一點,女兒馬上就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幼兒園裡,玩過家家遊戲,別的小朋友總讓愛馬當寶寶,雖然愛馬很委屈,也不敢拒絕。

馬伊琍聽說這件事後,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她放下以往家長的權威,和女兒平等的溝通,鼓勵她說出自己的想法。

和女兒的相處中,她也不再用命令的口氣。

慢慢地,面對不合理要求,愛馬終於說出了「我不願意」。

英國兒童十大安全宣言第一條就是,「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我們要告訴孩子,安全是最重要的,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可以勇敢地向權威說「不」。

教孩子保護自己,擁有敢於說不的勇氣,比認識多少單詞,學會多少首古詩重要得多。

03

給孩子「報憂」的底氣


上個月,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在河南省扶溝縣,幾名小學生因為打掃後沒有及時倒掉垃圾,檢查衛生的政教主任發現後,就逼迫他們將垃圾吃下去。

不久後,學生們開始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胃裡有異物殘留。

要不是因為孩子們肚子疼,這件事可能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為什麼孩子受了這麼大的委屈,卻不告訴父母?情願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忍受痛苦,也不敢找父母求救?

正如《小王子》書中說的:「語言是一切誤會的根源」。

如果在平日裡,我們聽見說「好事」就笑如春風,聽到「壞事」就批評指責。那麼,孩子就會儘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出來,把那些「憂愁」留在心裡讓自己消化。

心理學家勞倫斯教授在長達三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不向父母吐露心聲的孩子,遇到麻煩的可能性較大,沾染上惡習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陽光與陰影同在,歡喜與憂傷並存的。

孩子向父母報憂,可以讓負面情緒找到一個釋放的出口,然後神清氣爽地前行。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愛他們的本身,而不是愛他們做的事。」

聰明的父母,不僅會分享孩子的歡喜,更懂得理解孩子的憂傷,鼓勵孩子釋放自己的真實感受。

當孩子明白,在父母這裡,能得到全然的接納與理解。

他們才可以放鬆地打開自己,擁有報憂的底氣。

當孩子知道,他的身後,是固若金湯的愛的防線。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才會無所畏懼地在奔赴遠方、快意前行。

結 語

為人父母,我們能夠成為守護孩子的第一道防線,給足他們「報憂」的底氣,給他們在遭遇侵害時勇敢拒絕的勇氣。

我們可以將愛的種子植入孩子的心裡,溫暖他的餘生,也願意拼盡全力,為他撐起一片晴空。

但,我們更希望我們的孩子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期盼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擁有一個明媚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