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高達9成!這劇連呼吸都看得人提心弔膽

2020-02-03   毒藥君

不知不覺,國家延長的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了。


今天開始正式上班。


只是不知道,你是在返程途中,還是在家中自我隔離。


好消息是,隨著醫務工作的深入展開,新型冠狀肺炎的治癒人數在增加。


不好的消息是,隨著一線城市人口回流,專家預測的疫情爆發拐點也在靠近。


在這個特殊時刻,毒藥君除了祈禱它不會來勢洶洶之餘,想起了一部美劇。


如果在家閒得無聊,正好可以看一看。


血疫

The Hot Zone


這部根據同名書籍改編的作品,取材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它講述了伊波拉病毒進入美國時的危急時刻,以及相關人員的應對全過程。


儘管原著黨對它不甚滿意,但該劇還是在豆瓣上拿到了8.1的高分。



和當時同一時期播出的《車諾比》相似,因為本身取材自真實事件。


加上故事中極其逼真的寫實處理,讓一些觀眾看完感嘆:


刷完劇出門想戴一次性手套



如果說《車諾比》讓人看完第一集就能隔屏感受到爆表的輻射值。


這部劇看完,你會懷疑周遭全是病毒



這部劇描繪的病毒主體是大名鼎鼎的伊波拉病毒


1976年,專家首次在非洲的伊波拉河區發現了該病毒。


自那次以後,這個病毒又周期性的在人類社區中爆發過。


僅過去十年來,它就足足攻擊了人類4次。


最近一次就在去年,當時剛果因此累計死亡人數逾千人(確診2899例,死亡2006例)。



這裡跟大家普及一個知識。


國際上通行的生物安全等級表里,伊波拉病毒被劃分為4級感染病毒


愛滋、SARS這類病毒,為3級(等級越高,危害越大)。



儘管後來研製出對應疫苗,但因為伊波拉9成的致死率,加上疫情控制難度極大。


目前針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人類還沒有找到合理的應對辦法。



而《血疫》探討的,就是我們在這種應對真空期面臨的危機。


時間回到1989年。


當時在美國陸軍病理學部出任高職的南茜,在某天收到了一個包裹。


包裹源自一個名叫黑澤爾頓的機構,這家機構專門從事靈長類動物的研究。


對方希望擅長病理學的南茜,能夠研究寄來的病原體。


病原體的主人,是一隻標號O53的猴子。



打開包裹一看,這是取自猴子體內的脾臟。


受病毒感染,脾臟樣本伴有明顯的血栓。


這意味著,宿主曾有過皮下出血的情況。


而這和伊波拉的病情是一致的



由於沒有做樣本檢測,南茜憑經驗判斷,這是猿猴出血熱的症狀。


從病理特徵上看,伊波拉病毒和出血熱誘發的症狀高度相似。


然而通過顯微鏡觀察,樣本暴露的病理特徵和猿猴出血熱完全不同。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病原體樣本究竟被何種病毒感染。


南茜決定將其帶進BL4——生物安全水平4級實驗室做進一步檢測。


測驗結果顯示,這是一種絲狀病毒,即伊波拉病毒的外表體徵。



絲狀病毒共三種。


除伊波拉外,還有馬爾堡病毒和庫瓦病毒。


為了確定究竟屬於哪一種,南茜決定先用檢測過馬爾堡病毒的血清進行實驗。


如果條件吻合,血清將變綠。



然而結果顯示,這是一種新型病毒。


於是,她又從血清庫里調取了含有伊波拉病毒的血清。


正當要作進一步匹配測驗時,「意外」發生。


南茜的助手告訴她,防護服上破了一個洞


因為伊波拉病毒存在體液傳播的特性,防護服上的血漬難免讓人以為試管滲漏。


雖然,事後才發現這不過是虛驚一場(南茜早前做飯劃破手掌引起的舊傷復發)。



爾後恢復冷靜的南茜意識到,這既有可能是伊波拉病毒。


如果這是真的,那將意味著這種病毒首次在無監管的情況下入境美國


倘若不進行及時處理,疫情將很可能蔓延。


但這個提議被實驗室的同僚否認。


對方表示,在南茜進行到一半的實驗里,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證實她的推測。



南茜聽罷無言以對,因為她的確差最後那一步。


而之前那次「意外」,已經讓她被關進了隔離室。



正當南茜缺少證據支撐自己的論點時,她想起了自己的老師,韋德。


不過因為韋德「激進」的行事風格,業界對他的評價並不高。


也因此,儘管南茜利用老師的經驗警告大家,伊波拉病毒有相當長的潛伏期(20天)。


但人們並沒有第一時間順著她的思路做出任何反應。



與此同時,在黑澤爾頓的那所動物研究機構。


接觸過染病動物的一線操作人員,已經因為感染出現發熱和嘔吐症狀。



情況危急之際,韋德的出現幫了南茜一個大忙。


南茜在隔離觀察無礙重獲自由後,第一時間聯繫了韋德。



韋德的「病毒無處不在,並隨時準備幹掉人類」理論儘管不受業界待見。


但好歹,人家也是曾在非洲疫區見識過大場面的老戰士。


二人重新會合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消滅黑澤爾頓研究室里被感染的猴子。


根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病死亡的猴子大概10來只左右。



成功清理掉當初寄來的樣本本體——O53後,貌似伊波拉病毒在美國的根就被瓦解掉了。


但其實不然。


還記得嗎?剛才被感染的員工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而這顆炸彈因為政府機構出於維穩目的,並沒有第一時間向外界公布疫情。


而是將其轉入民用醫院治療作結。



政府按兵不動就已經給這件事埋下極大的不確定因素。


接下來發生的事更令南茜和韋德崩潰。


因為他們得知,在同一家動物研究機構,當初收留猴子的另一個房間也出現了感染


而被收留的猴子總量,多達500隻。



這意味著,實驗室所在地成了一個雷區。


一旦形勢失控,當地將陷入一場巨大的生化災難。


更諷刺的是,這個地點不在別的地方,就在美國首府——


華盛頓特區數公里之外。


最終,在南茜和韋德的堅持下,防疫工作才算正式展開。


而關於控疫,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像什麼圍捕猴子時被對方用帶病原體的糞便爆頭啊;



猴子脫離控制,差點兒跑到戶外形成二次擴散啊;



除疫過程中遇上家人病危啊等等……


可以說又糟心又虐人。



不但防疫工作艱難推進,後來病毒還出現人擴人的情況。


可以說,整部劇看下來,最揪心的部分就是最後兩集。


現在新聞里看到那麼多生離死別,結合故事裡的劇情,特別能感同身受。



為了配合伊波拉病毒的恐怖殺傷力,《血疫》在場景上的打造也非常走心。


黑澤爾頓實驗室後期荒廢的場地,陰森氛圍直逼鬼片。


和《車諾比》的災難現場如出一轍。



雖然《血疫》的整體影響力不如後者。


但有關對災難的反應上,二者都做了一定深度的反思。


《車諾比》告訴我們,有時候災難並不來自天災,而來自人禍。


很顯然,如果當初不是地方政府和核電站高層欺下瞞上,不會有那麼多人飽受輻射後遺症之苦。


之所以出現這麼嚴重的事故,體制僵化難逃其責



但反過來說,政府不及時公開消息就一定有錯嗎?


就像疾控中心的領導在病毒未確定對人體有實質影響前對南茜所言:


華盛頓在疫情消息發布前也許是一個先進的現代都市,一旦消息走漏,它會和自己在非洲看到的疫區無異。


為什麼?


因為,恐懼就是恐懼


陷入恐懼之中的人,別說什麼國內和國外,哪裡都一樣。


既然如此,恐懼爆發之際,你又如何要求廣大群眾保持理性呢?



一方面是疑似感染者。


另一方面,卻是消息散布後,可預估的、因恐慌引發的傷亡。


這也是為什麼在了解了領導的立場後,南茜選擇低調行事的重要原因。


沒有人,能擔負得起真相帶來的二次傷害。


而這個傷害,極有可能以社會騷亂為代價



為了說明不理智的後果,劇中有個以小見大的段落堪稱精彩。


在南茜接受了高層意見採取低調防疫後,紙終究還是包不住火。


隔壁鄰居看到黑澤爾頓搞這麼大動靜,不管三七二十一,轉眼就把消息捅給了媒體。



災難發生後,人們怪罪於信息不夠公開透明。


可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從確證到公布,需要時間。


回看這位鄰居,一個人在未知面前尚且如表此現,更何況一群人?


別忘了,古斯塔夫·勒芒在他的《烏合之眾》曾說過:


「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以此類推,當我們有些人替散布「謠言」的那八個人打抱不平時。


缺少權威平台的公證,僅憑微信群的消息判斷。


你又如何能保證這些消息來源的真實性?



說了這麼多,毒藥君當然不是反對來自民間的監督。


相反,我認為推動事物進步,恰恰需要這些民間力量。


當然,這裡有個前提,一切都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


而只有在民間和官方的共同努力下,事物的走勢才不致失控。


除此以外,《血疫》帶給我的另一個思考,還在於它映襯出人類文明在病毒面前的弱小和無助



就如女主南茜後來所言,伊波拉病毒和其他所有高危病毒一樣,事後證明是人類干擾環境後所帶來的自然結果。


這些本就存在於外界的病毒,就像大自然的免疫系統。

而人類之於它,才更像那個侵入其中的病毒。



現實中,伊波拉病毒的發現者之一,卡爾·詹森在一段採訪中曾有過一段非常曖昧的表態。


當聊到「伊波拉級別的病毒如通過空氣傳染會讓世界人口驟降」這個話題時,面對提問者「人類會因此被殺死十分之九」的憂慮,卡爾則說:


「假如一種病毒能減少一個物種的密度,那麼這種病毒也許還是有用的。」


想想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其中一個原因即是對野味的貪婪尋覓。


我被迫承認,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