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捧出頂流卻惹爭議,像肖戰等耽改演員是否有必要急於撕標籤?

2020-05-05     劇毒影響

文/阿九

近年來,耽改劇層出不窮,從曾經初出茅廬沒什麼名氣的小演員,到在娛樂圈混跡多年已有多部代表作的的實力派,都紛紛「下海」演出耽改劇,這個類型的作品儼然已經成為了演員想要走紅或者翻紅的捷徑,不過凡事總是有兩面性,耽改作品的本質還是在於一個「耽」字,因此我們看到,儘管已經在這類型的作品中大獲成功的頂流們,還是難逃耽改劇的標籤。

耽改易紅也易黑,肖戰成「撕標籤」的「翻車」典型?

縱觀近幾年因為耽改劇走紅的流量偶像,每一個都有著被其標籤困擾的辛酸史,耽改作品易走紅但是也容易被黑。

為什麼呢?這主要是來源於耽改演員的粉絲群體。亞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偏離主流文學的東西,因此耽改劇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也屬於是劍走偏鋒。在一部這樣的作品獲得巨大的成功後,它的粉絲結構主要是由CP粉與演員唯粉兩者構成。當然,這個構成是在劇已經大火且播完之後,在前期,劇作播出期間,粉絲主要是劇粉、CP粉還有CP偏唯粉。

劇作的成功離不開這些粉絲的支持,然而收官後粉絲之間的差距便慢慢拉開。或許是因為憐愛過度,只偏愛一個人時會認為這個標籤對於自己偶像的發展不利,難免會抵制耽改標籤和一起從劇粉中走過來的CP粉,因此我們看到,近些年的粉圈糾紛里,CP粉和唯粉之間矛盾糾葛不斷。

​最典型的就是曾經被吹爆的夏日限定里的肖戰。現在全網嘲的肖戰事件起因是什麼?不就是原本的唯粉和CP粉的矛盾。唯粉想讓自家哥哥儘快脫掉標籤,不想再因此捆綁,而CP粉卻用文字的形式將兩個人再次組合匹配,信念不合自然就產生了糾紛。

​只是千不該萬不該,肖戰的粉絲群體撕標籤太操之過急且攻勢太過猛烈,一不小心就失去了「理智」,將本來只是屬於粉絲圈子的內部矛盾擴散,把戰火蔓延到整個亞文化圈。事情發生後,從肖戰本人到他的粉絲群體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因此也沒有能夠做出相對合適的處理,任由事情自由發酵,以至於現在的227事件早已變了味道。

​在這個糾紛里,肖戰粉絲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了嗎?並沒有,因為耽改走紅卻反過來抵制亞文化,結果讓這個標籤在她們偶像的身上刻印得更深,而她們也因此成了網絡的「紅人」,一次次把小眾化的粉圈問題帶到公眾視線前。

亞文化真的罪無可恕?

明星被寫同人文從來不是什麼新奇的事,肖戰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那麼因為肖戰粉絲所寫的一篇《下墜》而被傷及的亞文化圈是否真的那麼罪無可恕?

存在即合理,顯然並不是。

這一點我們從近日的主流媒體《文化月刊》所發表的關於肖戰事件的文章中可以窺見一二。在文中,作者較為深入性的論及了肖戰和肖戰粉絲引起粉圈的問題,並對其做了客觀解讀。

​除了官方媒體的這種態度外,大學論文里關於亞文化,關於耽美耽改的論述作品也不少,研究同人文化和粉圈文化的老師也大有人在。比如廈門大學的楊玲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林品老師提到的文化界同人等,他們的存在可證明一個問題,在大環境下,只要無傷大雅,主流媒體對於這些小眾的亞文化態度都是相對包容的,並支持文化的多樣性。

一部劇試水,亞文化被認同,演員是否有急撕標籤的必要?

耽改劇雖然現在很火,但是始終不是演員發展的主流,我們看到,很多通過耽改劇走紅的演員們,除了讓他大爆的作品以外,後續合作的演員大多還是女演員,而那部讓他一炮而紅的劇作仿佛只是緊跟時代潮流的試水而已,如此情況下,演員是否有急撕標籤的必要?

​我們不定奪耽改或者耽美這個標籤貼在一個男演員身上好不好聽,但是從肖戰的翻車情況來看,因它而紅卻急於撕掉它顯然是一個不理智的行為。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比早年間的胡軍、劉燁還有2016年大火的黃景瑜許魏洲以及2018年的朱一龍白宇。他們身上都帶著這個標籤,他們也同樣擁有著眾多的CP粉,可是這些真的影響到他們後續的發展了嗎?

​胡軍的硬漢形象深入人心,劉燁一舉逆襲成影帝也沒見到因此失去資源,或不被認可。黃景瑜事業在涅槃之後順風順水,成為了新一代的硬漢小生之一,許魏洲影視、歌壇、時尚幾個領域多方面發展不受限制,朱一龍十年磨一劍之後合作了眾多大咖,雖然作品難現《鎮魂》輝煌,可也不見其影響流量和口碑,白宇發展相對於朱一龍來說要弱一些,但是也因此打開自己的事業之路。

​由此可見,一個演員的發展是否能夠長久,靠的並不是能否撕掉標籤,而是演員本身要擁有改變標籤,讓發展不受限的實力。如果有實力,這個標籤不過是你的一次演繹經歷,後續再有作品出現便自然而然摘掉,即使不能摘掉,那麼這也是你曾經輝煌的見證,急於撕標籤反有點得不償失了。

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IFu5HEBfwtFQPkdp6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