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的最低成本,是做這3件事

2022-06-17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愛孩子」的最低成本,是做這3件事

「愛孩子」的最低成本,是做這3件事

最近,看完了綜藝《春日遲遲再出發》。

雖然裡面講述的是幾個離異男女帶著各自的傷疤,在旅行中治癒並重新出發的故事,但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卻看到了如何好好「愛孩子」的三個關鍵點。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希望我們在「愛孩子」這條路上,能少走一些彎路。

給孩子安全感

而不是忽略他對情感的需求

英國心理學家比昂說過:「關係的本質,是誰在製造焦慮,誰容納和化解焦慮。」

一般來說,在親子關係中,父母需要做孩子的「容器」,容納和化解孩子的焦慮。

但,有的家庭卻相反,比如林承緯家。

在林承緯的記憶里,小時候爸爸跟自己的感情很好,可在父母分開後,一切都變了樣。

一開始他跟著爸爸生活,後來因為爸爸經濟拮据,又跟著媽媽生活。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被丟來丟去的」。

在他上初中後,極少出現的爸爸活得實在艱難,就短暫來投靠前妻。

寄人籬下的生活本就讓大男子主義的爸爸心情鬱悶,再加上難免跟前妻磕磕絆絆,就把心裡的鬱悶和憤怒發泄在兒子身上:

「喝醉酒了就突然跑到我房間,大概半夜三點就把我抓起來,把我衣服給撕破,然後揍我一頓。」

「喝醉酒了就突然跑到我房間,大概半夜三點就把我抓起來,把我衣服給撕破,然後揍我一頓。」

而媽媽也把自己對前夫的不滿和失望,一遍一遍地灌輸給林承緯「你爸是個很糟糕的人」。

雙重作用下,他也就認為爸爸是個「極其不好」的人,即便成人之後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也不肯去見最後一面。

這也成了他多年後最深的遺憾:

現在回過頭想,也許他們兩個感情出錯,才是讓我媽那麼認為的一個原因,我爸並不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我還是想要收到爸爸的愛,如果那時候能夠改變我對我爸的看法,也許我不會想要去平衡這件事,在我成年之後。

如果我去見了他,我會問他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男人,這種在成長階段會問爸爸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個機會。

現在回過頭想,也許他們兩個感情出錯,才是讓我媽那麼認為的一個原因,我爸並不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我還是想要收到爸爸的愛,如果那時候能夠改變我對我爸的看法,也許我不會想要去平衡這件事,在我成年之後。

如果我去見了他,我會問他該如何成為一個好男人,這種在成長階段會問爸爸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個機會。

如果說,這個遺憾讓林承緯無助和自責的話,那他從媽媽身上感受到的,就是緊張和壓力。

我跟我媽的關係本來就沒有非常好,因為我是被打大的,我媽非常愛打我。

在她發達了以後,突然之間失去了一切,什麼都沒了。那時她的精神狀況也不大好,她對待我很殘酷,而且也不是因為愛我的關係。

直到現在,我心裡也過不去那個坎,在我小時候,在我很需要她的時候,她那樣對待我。

我跟我媽的關係本來就沒有非常好,因為我是被打大的,我媽非常愛打我。

在她發達了以後,突然之間失去了一切,什麼都沒了。那時她的精神狀況也不大好,她對待我很殘酷,而且也不是因為愛我的關係。

直到現在,我心裡也過不去那個坎,在我小時候,在我很需要她的時候,她那樣對待我。

這樣長大的林承緯敏感且缺乏安全感,非常自卑。

他極盡所能地對周圍人展現善意和周到,卻不敢奢求對方同等的對待。

他跟前妻在一起17年,但在前妻跟他說出那句「沒有那種戀愛的感覺,可自己需要那種心動」時,他選擇結束婚姻,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前妻和孩子,讓他們有個安穩的生活。

自己則簡單收拾個行李箱,到外地工作去了。

這種普通人理解不了的選擇,正是他幼年親子關係的再現。

因為童年時期過早做了父母情緒的「容器」,他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不知不覺之間,給自己套上了「我要做得更好,才配得到愛;我不給別人添麻煩,才是好的關係」的枷鎖。

即使多年之後,林承緯已經意識到,當年父母對他展現的所有憤怒,其實都是他們對自己不滿的痛苦。

但是他也很難改變自己「生存」的模式,他一直在為不幸的原生家庭買單,為自己尋找童年缺失的安全感和愛。

在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一邊想要修正自己的命運,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一邊又暗示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無條件的付出。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林承緯這樣的孩子。

「父母都這樣了,我不配得到什麼。」

而這恰恰是父母應該一開始給予孩子的:毫無負擔的成長、無條件的關注、不求回報的愛意。

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我們才會了解自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我們才會了解自己。」

我們在跟孩子的關係中,容納孩子的情緒,給予他愛的反饋,他才能學會愛自己,與他人平等地交往。

總裁爸爸賤兮兮,贊611

孩子需要的是走向獨立

而不是依賴父母

很多父母會說,做孩子的容器,給予他無微不至的愛沒問題,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反倒是孩子,跟我越來越隔閡,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裡,涉及到一個讓父母心裡不是那麼舒服的事實:我們對孩子的愛缺乏邊界感。

在節目一開始,所有人都講述了自己離婚的原因。

楊磊的離婚理由是兩個人在一起不開心,他舉了一個前妻給他過生日的例子。

他是這樣描述的:

「她是一個極其喜歡儀式感的人,很喜歡過生日,我極其害怕別人給我過生日。她瞞著我做了一個非常大的、驚喜的生日派對,這對我來說就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

「她是一個極其喜歡儀式感的人,很喜歡過生日,我極其害怕別人給我過生日。她瞞著我做了一個非常大的、驚喜的生日派對,這對我來說就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

事後,楊磊嘗試著跟前妻溝通,但她表示很委屈,兩人後來還吵了一架。

你能說楊磊不識好人心,辜負了前妻一片心意嗎?當然不能。

因為,前妻用心準備的生日派對,是她自己心中最好的愛的表達,但不是楊磊需要的。

他的感覺是不享受、被冒犯、很畏懼。

在他們的關係中,沒有建立清晰的自我邊界,一直在相互傷害和消耗,以至於後來很難維持下去。

在相當的程度上,親子關係比親密關係更容易失去邊界感。

比如,傅首爾作為觀察員在節目中聊到給兒子過生日的事。

兒子過完生日後,發朋友圈說:「不知不覺我就十二歲了,在這一年裡,感謝很多人陪伴我。」

然後寫出了幾個好朋友的名字,沒有提到傅首爾和丈夫。

而且,這條朋友圈的內容也不是她親眼看見的,是朋友跟她說的,因為兒子屏蔽了她。

她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我不值得你感謝嗎?」

同時,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個合格的好媽媽。

後來她問兒子為什麼屏蔽自己,兒子回答「總有些感慨不想被父母知道」。

傅首爾的這段經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尹建莉老師說過,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的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若父母只專注於完成第一個任務,忽略了第二個,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的行為界限,那麼儘管父母表達的是愛,孩子體會到的卻是被侵犯。

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75歲的農婦,她的兒子在50歲的時候還跟她住在一起。

後來兩個人都得了肺炎,母親活下來了,兒子卻死了。當母親得知兒子的死訊,悲傷地說:「我早就知道沒法把這個孩子帶大。」

一個75歲的農婦,她的兒子在50歲的時候還跟她住在一起。

後來兩個人都得了肺炎,母親活下來了,兒子卻死了。當母親得知兒子的死訊,悲傷地說:「我早就知道沒法把這個孩子帶大。」

當父母認為自己要對孩子負責一生時,孩子在父母眼裡,就不再是個獨立的個體,而當孩子的生命空間被不斷侵占時,孩子的生命將不再完整,自我將被淹沒。

一旦遇到巨大的挫折,很容易失去價值感,嚴重了甚至會走向自我毀滅。

這樣的故事,近些年並不少見。

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的一句話:「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我們作為人,是一個獨立的主體,而作為父母,則是幫孩子自我成長的過渡性客體。

藉助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被理解、被關注,然後逐漸跟孩子分離,允許他緩慢但堅定地長大。

這對我們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自我完善。

幫孩子走出自卑

靠的不僅僅是正面評價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這部綜藝中,女嘉賓普遍對自己的評價都不高,甭管別人覺得她們有多優秀,她們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配不上」。

比如,劉力綺。

她身上的優勢在我們看來閃閃發光:大學教師、博士在讀、家境殷實、品貌端正。

但她在婚姻中,卻卑微到了塵埃里。

明明是前夫出軌,可在婚姻中忍氣吞聲的是她;

明明她跟前夫是合法夫妻,可是很多部電影,前夫都是跟第三者看完後,再跟她去看;

明明她長相溫婉大方,可面對親戚那句「怎麼孩子長得像媽媽」的嘲諷,竟不敢出聲反駁;

明明下定決心離了婚,可還是不停反問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

明明是前夫出軌,可在婚姻中忍氣吞聲的是她;

明明她跟前夫是合法夫妻,可是很多部電影,前夫都是跟第三者看完後,再跟她去看;

明明她長相溫婉大方,可面對親戚那句「怎麼孩子長得像媽媽」的嘲諷,竟不敢出聲反駁;

明明下定決心離了婚,可還是不停反問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

其他嘉賓聽了劉力綺的故事,都在跟她說「這不是你的錯」「早就該離婚了」「該反省的是你前夫」,但看得出來,她打心底里並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值得一段好的親密關係的。

不由得想問一句,為什麼呢?

吳雅婷道出了答案:自卑。

當一個人陷入到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中時,旁人給出再多正面評價,都無濟於事。

因為,自卑的人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總是在想「我不夠好」。

旁人的評價,只能讓他們不斷地將自己跟其他人進行比較,然後印證自己的想法,陷入到更大的自卑中。

這似乎,也是很多孩子逃不出自卑的原因。

那為什麼會自卑呢?

自卑源於對自我的不認可,而孩子對自我的不認可,則可能是把父母對他的評價內化成了自我評價。

我見過一個孩子,考試從未跌出過年級前五,精通三國外語,擅長鋼琴、足球和繪畫等,在同齡人當中絕對算得上出彩。

但在他身上,你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自信,他總是說自己糟透了,比他強的人太多,而自己不努力,很快就會被人追上。

總之,不管別人說他多優秀,他總能精準找到他人的長處,把自己打敗。

後來,我了解到,他之所如此評價自己,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這樣評價。

父母總是把他的缺點跟其他孩子的優點比,也總是貶低他的成績和努力,一旦他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會用失望的眼神看著他。

確實,為了讓父母滿意,他比一般的孩子要努力上進數倍。

但是,這不是源自孩子發自內心的、積極向上的內動力,而是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製造的一個「假自我」。

而「假自我」越優秀,越被父母喜愛,孩子就越脆弱和自卑,因為這證明他真實的自我沒有被父母看見和接納。

那什麼樣的孩子是自信的呢?

必然是被允許完全舒展「真實自我」,有力量面對生命中種種不如意的孩子。

而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看見他真實的內心,給予他真正的認可,接納他天生的不完美。

最後

特別喜歡彭凱平教授說的一段話:

「原生家庭可能對我們活成現在的這個樣子起了作用,但我們的生活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中的很多人會創造我們下一代生活的『原生家庭』。

如果我們發生改變,由我們創造的家庭,可能就是一個積極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可能對我們活成現在的這個樣子起了作用,但我們的生活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中的很多人會創造我們下一代生活的『原生家庭』。

如果我們發生改變,由我們創造的家庭,可能就是一個積極的原生家庭。」

也許我們一開始不能做得很好,但是沒關係,一步一步往前走。

今天我忍住了沒訓斥孩子,是一件好事;

明天我察覺到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一件好事;

後天孩子願意敞開心扉,更是一件好事……

如此走下去,當有一天你回過頭來再看,恭喜你,已經給了孩子最好的精神滋養。

如何好好愛孩子?

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建立清晰健康的邊界

培養他的自信心

邀您加入7天好媽媽成長營

好好愛孩子,助他健康成長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eea58326da827f6d62ad3512dd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