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重慶渝中區下半城的解放東路上,一片黑瓦翹角的屋頂從圍牆後探出頭來,凝重而古樸的觀感,輕易便將人拖入對歲月的「瞎猜」。
那裡,是已經修復完畢的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巴縣衙門所在地。
而「巴縣衙門」的旁邊,距今800多年的鼓樓衙署遺址的考古清理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渝中區近日宣布,將在老鼓樓衙署遺址之上,修建重慶首座考古遺址公園。計劃兩年建成。
老鼓樓衙署遺址內宋代高台建築
如果你來到遺址現場,你很快便會發現,已經修復完畢的巴縣衙門,就在老鼓樓衙署遺址的基礎上。所以,走下巴縣衙門的青石梯,你就站在了老鼓樓衙署遺址之上。
遺址還是一片略顯狼藉的工地,最出挑的大概是中央那棵枝葉婆娑的黃桷樹。但儘管它很吸引眼球,你也知道,若論歲數,它是這個遺址中最小的。
黃桷樹後方,挺立著一個高達十幾米的夯土高台,它建於1245年,特別奇怪的是,它沒有採用過去山城建築通常採用的石頭,而是以當時異常珍貴的泥土燒制的大磚建成。
築台用磚
在這個遺址內行走,每一步踏下去,觸及的都是古老的歷史。
那讓你小心又小心,最後「呆若木雞」。
就在你的前後左右,布滿了大量明代的房屋基址、水溝和道路;隨便望一望,清代的建築群遺址雖然大多只剩地基,也迅速有完美無缺的舊時屋宇在你的想像中拔地而起。
為什麼要修建這個公園?
因為這裡是整個重慶市中心城區已經發現的等級最高、價值最大的宋代建築遺存。這片南宋衙署遺址,以厚重的磚石,規劃有序的街巷、建築,至今仍然清晰的銘文,巨大且功能齊備的排水溝,將800年前的重慶城清晰地再現在世人面前。
它有極大的歷史價值。據史料記載,老鼓樓衙署遺址始建於宋元戰爭的背景下,是南宋川渝地區的軍政中心——四川制置使司及重慶府治所。
考古發掘證明遺址規模宏大,宋、元、明、清前期四個時期的衙署建築疊壓分布,紀年明確,文物遺存豐富,空間及地層關係清晰。
合川釣魚城范家堰衙署遺址
這座府衙屬於抗元戰爭時期川渝地區籌建經營的山城防禦體系之一部。在這套有效抵禦蒙古鐵騎數十年的防禦體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定是合川釣魚城,當年就是在那裡,蒙哥皇帝中炮石而薨,間接改寫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老鼓樓衙署遺址,見證了重慶定名以來近千年的滄桑變遷,填補了重慶城市考古的重大空白,它的規制既符合中國傳統府衙建築規制,又具有鮮明的巴渝地域特色,對於豐富中國宋元時期都城以外城市考古資料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現在的老鼓樓衙署遺址不適合參觀,但修舊如舊的巴縣衙門已有昔日堂皇,它是未來的考古遺址公園的標誌性建築,余或可引諸君先睹為快。
巴縣衙門
巨大的硃紅色木柱立在更大的石頭柱基上,支撐起了整個三波六鋪水結構的衙門建築,建築分前殿與後殿。
走進大堂,木柱上的雀替被重新上色,其上的獅頭與花朵重煥生機。
儘管內部還沒布置任何古代衙門的器物,但陰暗的光線中,仍讓人下意識地想起某些影視劇中升堂時震耳欲聾的「威武」。
據悉,除了已經復原的巴縣衙門建築,遺址公園還將恢復南宋時期的鼓樓衙署木質建築,將嚴格依照當時的規制與風貌進行復建。
我很期待兩年以後,屆時,我肯定會帶著孩子,第一時間趕到這裡,體驗過去重慶的樣子。
重慶渝中最大的公園在哪?
在紅岩公園一二期項目完工前,估計很多老重慶人都會「亂點鴛鴦譜」,要麼猜測是鵝嶺公園,要麼認為是枇杷山公園,或者劍走偏鋒,把人民公園、虎頭岩公園以及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拉出來「濫竽充數」。
在渝中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就公園面積來說,紅岩公園稱得上相當奢侈。其目前的建成區面積就達到驚人的17萬平方米,比渝中任何其他公園高了不止一個身段。並且,公園還會進行第三期建設,等三期項目完工,它的最終面積將達到20萬平方米!
鳥瞰紅岩
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立刻呼之欲出:紅岩公園就是渝中最大的公園!
紅岩公園地當要衝,處在化龍橋與大坪的過渡位置上。公園地形複雜,上下落差超過100米。屬於典型的山地公園。
在公園陡峭的山崖頂端,有三條健身步道,分別與崖線步道、經緯大道與虎頭岩公園接駁,實現了公園與周邊區域的無痕聯繫。
紅岩公園的開放很低調,可以說是靜悄悄的,除了本地居民知道「以前爬不了的山現在可以爬」之外,並沒有幾個人曉得。我也是在走半山崖線步道領略渝中春光的時候,誤打誤撞闖進了它的範圍,才知曉這個渝中最大的公園已經修好。
精緻的公園
公園內植被繁茂,花樹甚眾。一路盤旋下坡,可沿途觀賞美人梅、紫薇、藍花楹、紅葉李等開花喬木,不過,如今梅花已謝,藍花楹未綻,只有紫薇的紫中帶紅與紫葉李的葉如花紅。
艷麗的花與葉點染於青蔥山林中,烘托出一種賞心悅目的生機勃勃。行走於其中,不忍匆匆。
在步道上蜿蜒而下,可以望見半山腰上逶迤著兩片很大的樹林子,那是紅梅與櫻花,可以想像,在它們的花季到來的冬春兩季,這裡的景致當是相當華麗。
兒童樂園
停在半坡向山下眺望,可以看見一片芳草萋萋的大草坪,看見紫色鼠尾草編織的美麗花海。
谷底修築有功能齊全的兒童樂園,不少得到消息的市民帶著孩子,愉快地將這裡「霸占」。
走累了,哪裡都可以是休憩的地點。我鍾意在草坪上半臥看藍天,任仲春的陽光曬黑我的臉;我還喜歡蹲坐在鼠尾草海洋的旁邊,在明麗的花浪間尋找很久不見的蜜蜂,思考勤勞與貪婪的瓜葛。
歇夠了,起來繼續遊覽。紅岩公園可不止自然風景才值得一觀。它最吸引人的風采與歷史有關。
新華日報社
在不遠處的山谷中,坐落著修舊如舊的新華日報總館。
走進報館,可見它由5棟竹木、土木結構的樓房組成。所有房屋的基調顏色為灰色,傳遞出一種內斂樸拙的歷史厚重感。
有些莊重肅穆的味道,在你跨過它的門檻時,會不知不覺傳染到心房。
總館舊址內開放的「新華之光耀華夏」主題展一準讓你心起波瀾。
在新華日報舊址的正前方,建造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火車橋與才通車不久的9號線並肩同向。「舊」與「新」巧妙呼應,是交通發展的見證,也是城市不斷成長,今非昔比的有力證據。
走過紅岩公園的已開放區域,如果你意猶未盡,還可以到附近的紅岩村、紅岩革命紀念館去參觀。紅色文化是公園最大的亮點,應該沒有人願意錯過對光輝歲月的求索。
紅岩廣場
現在的紅岩公園僅開放部分區域,等三期工程完工,就將全面開放。到時候,我們再來這裡品味紅岩文化,感受山城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