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談】當殘疾人在頒獎典禮發出「攻擊」

2023-12-20     游研社

原標題:【白夜談】當殘疾人在頒獎典禮發出「攻擊」

前段時間讀了一本小說,是今年芥川龍之介獎的得主《駝背》(ハンチバック)。

說實話,我對它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最近在日本掀起了超高話題度。但我剛打開便有點後悔,芥川獎的獲獎作品一向晦澀難懂,這本書里大量片假名和意識流描寫更是讓人難以理解。

但好在它只有96頁,使我能夠勉強讀完

比如書名就很奇怪,查閱資料的時候,我才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日本人也不認識這個單詞。實際上它來自英文單詞「Haunch Back」的音譯,是駝背、佝僂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這一詞彙在日語中帶有強烈的歧視意味,比中文語境中的「駝子」更甚。

而實際上,近年來各國都在有意識地消除語言包含的隱形歧視。比如在我中學時,殘疾人的英文單詞是「Handicapped」,但現在這個詞已經逐漸被「Differertly-abled」取代。

當然,中文也在發生這樣的改變:

對於時常在人際關係表現出「不安」的日本人來說,他們措辭就更加謹慎。日語日常用語有著一套固定的殘障人士稱呼方式——將目標對象的「殘疾部位」與「不自由な人」相連,組成一個單純描述性短語,意為「某部位不方便的人」。

舉個例子,盲人的稱謂是「目の不自由な人」,意思是「眼睛不方便的人」

近年,還有許多人認為「障害者」(殘疾人)一詞中的「害」字負面色彩較重,主張用「礙」字,或者更加無意義的假名替代。

「ハンチバック」一詞便是因為歧視意味濃厚,早已遭到廢棄,因此才會有許多年輕讀者不明白這個詞的含義。

然而遺憾的是歧視性語言的消除,會讓表達變得平淡,卻並不會讓歧視本身消失,這正是作者市川沙央讓這個詞重新浮出水面的原因。

因為患有罕見遺傳性肌肉疾病,市川全身肌肉張力低下。中學時,她開始脊柱側彎,形成駝背外形,只能依靠輪椅出行。更糟糕的是,由於脊柱壓迫心肺,導致她不得不在喉嚨上穿孔,藉助人工呼吸器械維持生命。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殘疾人得獎後應該發表身殘志堅的勵志演說,涕淚悲泣地回顧自己的成功之路。

但令人沒想到的,市川卻在頒獎典禮上將所有想像無情碾碎:「我是出於憤怒才寫下這篇文章的,我打算以此復仇。」

緊接著,她又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問:「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直到2023年才有殘疾人拿到芥川獎?」

這應該是很多人從未在意過的問題,但實際上市川在小說中借女主之口給出過答案。

文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同樣患有先天肌性病、脊柱側彎、依靠呼吸器械為生——和作者有著七分相似的富家大小姐。但只有給風俗雜誌投稿黃文時,她才能感受到些許安慰。因為那些胡編亂造的東西引發讀者慾望時,她覺得自己的精神凌駕在「愚蠢的健全人」之上。

而健全人卻有太多東西令她嫉妒,比如可以自由地旅行,乘坐新幹線,懷孕甚至墮胎……還有閱讀紙質書。

儘管如今很少還有人保持著持續的實體書閱讀習慣,但實際上大家還是覺得實體書更浪漫,電子書多少有點距離感和冰冷感。「喜歡書本的香氣,紙張的觸感,書頁慢慢減少時緊張的感覺」這樣頗具文藝氣息的表達在哪個國家都屢見不鮮。

然而卻很少有人會想到有一個群體如此痛恨實體書,因為這意味著必須「眼睛能看,手能拿,能翻頁,能保持閱讀姿勢,能自由地去書店買書。」健全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殘疾人來說卻是奢望。

市川想要通過小說表達的是,儘管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但閱讀遠沒有進入無障礙化,許多書還未能實現電子化,許多工具還不具備無障礙功能。許多殘障人士無法成為作家(或者其他職業),很大的原因在於社會沒有創造出支持他們的環境。

當然,小說想要探討的問題遠遠不止於此。而我,也無法就此大言不慚地說了解了殘障人士的處境——我看到的世界和他們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但從這以後,我再也無法毫不愧疚地說出「看書還是得看實體書」之類的言論,這是我的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854090cefecf3ff86ae9feda18f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