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不管是什麼行業,要想做得長久,除了本身的硬實力之外,還需要審時度勢緊跟消費者的喜好走,抓住與眾不同的角度牢牢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甚至是一大部分消費者,這樣才能脫穎而出。長時間保持這樣的進步的話,即使面對很多爭議但依然能活得很好。
同樣,這樣的說法在動畫行業也適用,其中國漫動畫製作公司中又以若鴻文化和索以文化為代表。這兩者之間,若鴻文化又是帶頭人。
若鴻文化出的作品很多,3年期間已經發展了15部作品,目前的項目已經來到了18個,這樣的發展速度著實很快。不過,它走的路和大多數動畫公司的不一樣——為了追求作品的數量和動畫的集數,它犧牲了很多,比如動畫的時長、動畫的質量,還有口碑。
可是,這依然沒有阻止它們前進的腳步,連年增長的營收,2021年更是可能會達到誇張的1.5億。這讓人又愛又恨的動畫公司,它憑什麼有這麼高的營業收入?這樣的收入真的正常嗎?
其實,仔細分析之後,這樣的收入是正常的。
動畫的製作一向並不簡單,直到3D製作的方式出現之後,得益於愈發先進的軟體,3D動畫的製作門檻史無前例低,這也讓本來就沒有名氣的若鴻文化這樣的小公司瞬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於是,低成本製作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
這裡所說的低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品的作品質量。降低建模的精緻性、減少場景的渲染力度等,都可以減少不少資金成本;二是作品的改編成本。若鴻文化的作品質量眾所周知,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為它買單,一看下去有一種停不下來的感覺,而這一感覺的造就莫過於它選擇的作品都是一些能給觀眾「爽度」的劇情。再加上它們內部的編劇只會做出適度的改編,基本保留原著中的劇情,在這一點上就超過了很多動畫大廠。
若鴻文化能從一個小公司發展到現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單單依靠它們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所以一開始它們就用大量的作品獲得了不少視頻平台的青睞。
有了平台之後,它們的發展有了資金的支持,也有了巨量的觀眾基礎,自然能夠在這一行業中吃香喝辣。
這裡所說的平台直通,除了視頻平台之外,還有動畫改編的源泉——原著小說平台,其中又以「發飆的蝸牛」貢獻最多的作品,這為若鴻文化3年15部作品提供了最大的基礎條件。
在這個以「快」為基調的時代,若鴻文化的定位可謂是十分大膽,成功抓住了與眾不同的點,即使背負罵名也不能阻止它們賺得盆滿缽滿。
在「快」這一方面,體現在動畫的時長方面,幾分鐘一集的內容成為它們作品的標配。犧牲了時長之後,也成就了作品的集數,更加直觀地反饋在播放量上,單單《妖神記》憑藉著224集的集數,它的播放量已經來到了42億之多了。
不過,若鴻文化要想實現他們五年後人均工資達到2萬的水平,必定不能僅僅靠目前的運營模式來實現,必須開始轉型才能夠長久。
那麼,它應該如何轉型呢?按照目前的趨勢,它最應該改變的是大家所詬病的「時長短、質量差」。
在這一點上,想必它們的管理層已經想到了。在最新的動漫節產業博覽會上,若鴻文化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開始轉型的決心,直接對標了近期熱門的國漫《完美世界》。對於《完美世界》,很多人應該很熟悉,劇情節奏方面不錯,不拖泥帶水,人物的建模更是精細,特別是三個女主。
而此次若鴻文化對標《完美世界》的作品到底是哪一部呢?是我吃西紅柿的小說《莽荒紀》,還是辰東的小說《長生界》?可能得等到明年揭曉了。
至於若鴻文化為什麼開始有底氣對標一流國漫質量,一方面是資金充足起來了,它們可以外包給其他公司,在這一點上和福煦影視的運作方式相似;另一方面是爬摸滾打這麼多年了,製作經驗也充足了。
至此,你看好若鴻文化轉型嗎?反正小編還是十分期待若鴻文化的轉型的,不轉型的話,會讓年營業收入1.5億看來十分單薄,並不能證明若鴻文化能夠在國漫中有一席之位。
本文為漫人物原創,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