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輩》徐崢造出了絕無僅有的70年代上海夢

2021-10-01     名川

原標題:《我和我的父輩》徐崢造出了絕無僅有的70年代上海夢

《我和我的父輩》里四個故事雖是獨立成章,卻以一條清晰的時間線串聯;從抗日戰爭到兩彈一星,從改革開放到高新科技的突飛猛進,這像是一種國家精神的傳承,而國家又是由無數個小家組成,片中所呈現的四個家庭自然也帶著四個時代的氣息。

吳京導演的《乘風》演繹的是紅軍鐵騎斬敵的英雄情懷;

章子怡的《詩》書寫投身航天事業的工作者,為了科學點燃自我;

自徐崢的《鴨先知》開始,電影有了平民氣息,改革開放的春風要來;到了沈騰的《少年行》則是以科幻喜劇的形式從2021年跨越到2050年,刻畫了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後的新一代對未來的追求。

我想,對於大多數年輕觀眾來說,《乘風》和《詩》都是精神燈塔一般的存在,《少年行》美好又遙遠,唯有《鴨先知》最貼近我們的成長回憶;

故事原型追溯的是我國第一支商業廣告片在上海誕生的前前後後,彼時大陸正處於經濟起飛的前夕,老百姓的日子還沒那麼好,大街上的路人普遍還穿著藍色中山裝,這並非我們熟悉的上海;

我們看慣了的是民國紙醉金迷的上海灘,女性穿著各色旗袍在十里洋場翩翩起舞;要麼是當代新上海,陸家嘴立滿了高樓大廈;然而徐崢匠心獨運,竟然找到了韋斯·安德森的電影美學,使它在70年代的上海重新生根開花;

首先是嚴格對稱的構圖以及形式感極強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也暗合了當時中國人亟待解放的思想;此外,徐崢還大量使用廣角鏡頭將上海的老洋房、老弄堂、石庫門鋪開在觀眾面前,視覺衝擊力極強,如果說《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編織了一個粉紅色的古老歐洲夢境,那麼《鴨先知》就是嶄新的中國之春,泛著藍灰色的中性調子,代表著上海這座中國老牌工業城市的底蘊,亦代表著理性文明的現代。

在這一派整齊和諧的畫風之中,男主角趙平洋的圓頭圓腦似乎成了唯一的「不和諧」,他被認為不務正業,愛誇海口,因不合時宜而顯得滑稽風趣,誰知他就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那隻鴨;象徵著看似穩定凝固的計劃經濟秩序里一點點的新生力量,如同藏在土裡的春筍,只要一場雨就能破泥而出;正如參桂養榮酒的廣告播出後,各種商業廣告就一發不可收鋪滿了大小媒體,等《鴨先知》結尾一放出健力寶、南方黑芝麻糊、旺旺、大寶等等經典廣告回憶殺,我直接被擊中倒地!小時候完全不在意,等現在回頭一看,原來廣告也成了童年的一部分。

電影里客串的倪虹潔、張雨綺亦是經典廣告女郎的代表:一個是某內衣的難忘曲線,一個是洋快餐的素凈面龐;張藝謀更是驚喜現身,扮演了一位對電視廣告表示首肯的領導,一句台詞「別蒙我,我拍過電影」引得哄堂大笑。作為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開創人物,老謀子的出現也是意義非凡。

最後值得一提的便是趙平洋的兒子冬冬了,扮演者韓昊霖在《我和我的祖國》里本就是亮點之一,這一次依然搭檔徐崢,依然是擠在一群街坊中間,依然是上海的生活氣息,幾年前的快樂又回來了;從冬冬在「國慶三部曲」里的成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精神在電影界的傳承不息,令人感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93191636_60963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