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出爐 涉及寧波的有這些

2024-07-29     甬派

相關報道:浙江「雙子星」再被點名:杭甬要共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省一市已連續實施了兩輪「三年行動計劃」。過去六年的兩輪行動計劃,第一輪320項重點任務、第二輪217項重點任務,完成率均在90%以上。

近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印發《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了九個方面,共165項重點任務,為長三角未來三年工作重點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標誌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

加強長三角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

深入推進張江、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共建,支持南京、杭州—寧波創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支持紫金山實驗室、之江實驗室、深空探測實驗室等加快發展。深化長三角基礎研究合作,探索設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協同開展跨學科交叉基礎研究。

圍繞重大攻關任務組建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在機構註冊、財政支持、評價激勵、資產管理等方面實施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深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布局。

加強人才政策區域協同創新,推進人才評價標準、人才資質跨區域互認。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全域互聯互通。

鼓勵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國際知名科研院校等來長三角設立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技術攻關。深入實施長三角—新加坡、長三角—芬蘭產業創新合作項目等。

協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

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發展通用航空,加快布局低空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產品研發和製造。

積極開闢未來產業新賽道,聯合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聯合發布長三角未來產品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

加快建設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集群、蕪湖集群兩個數據中心集群。加快推動G60科創走廊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G60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集群等。

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深化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廣遠程虛擬窗口跨省通辦模式,創新跨省「一件事」集成服務。深化長三角區域教育協作發展,推動上海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建國際設計智造聯盟項目。深入推進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探索醫療檢查檢驗互聯互通互認。優化異地就醫醫保服務,逐步擴大定點醫療機構數量。

建立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推進工作機制,研究組建長三角軌道交通運營公司。推動建立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中心。

建立健全跨區域法律政策適用標準統一協調機制,促進長三角地區法律適用標準統一。完善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大示範區建設項目用地指標保障力度,持續推進水鄉客廳建設,建立制度創新成果定期發布和複製推廣機制等。

滬蘇浙兩省一市繼續設立第二輪先行啟動區財政專項資金,建立健全財政資金長效保障機制。

加快提升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

制定出台長三角市場監管部門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先行區舉措。加強長三角地區投資類企業准入等市場准入規範統一,建立違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案例通報和歸集制度。

聯合編制實施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推進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和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進南京一無錫全域型航空貨運樞紐集群、嘉興全球航空物流樞紐、蕪湖塔橋多式聯運基地等建設。

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建成滬蘇湖鐵路,開工建設滬乍杭鐵路客貨線、鹽泰錫常宜鐵路等。探索開行串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大環線列車。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長三角,建成、開工一批航道整治工程。

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金融一體化服務機制。深入推進長三角財政電子票據一體化和應用落地。制定實施《長三角省市間電力協同互濟實施方案》等。

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高層次協同開放

試點開展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液化天然氣、生物燃料、甲醇等新型燃料加註業務。進一步加密虹橋國際機場城際空中快線,拓展蘇州城市航站樓功能,加快嘉興航空聯運中心、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

加大進博會與長三角各地展會的聯動力度。支持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在大宗商品資源配置、生物醫藥等方面進行差異化探索。爭取新一輪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實施進口日用消費品正面清單管理制度。成立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鼓勵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民營企業在經濟政策制定中的參與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等。

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加強長江口—杭州灣重點海域河口海灣協同治理,推進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研究制定長三角「無廢城市」區域共建聯治方案,強化長三角固體廢物聯合監管。

共建長三角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台。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建設低(零)碳園區、工廠。編制實施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方案,加快打造千萬千瓦級綠色儲能基地、華東抽水蓄能基地。推動三省一市充電平台有效銜接和充電基礎設施數據信息共享,打造區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探索建立跨區域排污權交易制度等。

積極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精心辦好「良渚論壇」,共同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支持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推進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開發推出互聯互通的紅色旅遊、「跟著考古去旅遊」「跟著賽事去旅行」等線路。編制實施新一輪長三角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聯合舉辦跨區域重大體育賽事和品牌活動。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圈。支持優秀文化作品、文化遺產和優質旅遊產品推向海外市場等。

有力拓展城市合作廣度和深度

配合自然資源部編制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推動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寧波、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在產業分工協作、科技協同創新、高水平開放等方面加強合作。推進蘇州與上海深化一體化發展、嘉興與上海全面接軌發展。

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在防洪排澇、基層應急管理等領域加強城市合作。加快「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深化推進蘇皖合作示範區。推動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建設等。

支持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與上海、麗水(浙西南革命老區)與寧波在紅色文化傳承、產業協同、園區共建、旅遊互動、人才交流等領域深化合作

著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

持續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支持鏈主企業帶動鏈上企業協同創新。加快推動陝電入皖、甘電入浙特高壓工程建設,推動蒙電入蘇、蒙電入滬特高壓工程前期工作。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物資和應急裝備保障體系戰略聯盟。協同編制長三角地震監測站網一體化規劃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d8698d2c5e5e0107cbd93b03368e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