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10種常見的地理誤解地理過程分析技巧與常見地理過程歸納

2023-10-12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世界上|10種常見的地理誤解地理過程分析技巧與常見地理過程歸納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世界上,10種常見的地理誤解的歷史往事。

非洲大陸的動物和人文地圖

本文對世界上,10種常見的地理誤解,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

無論今天在學校,最近畢業還是很久以前離開學校,每個人都掌握了一些地理事實。

但是,同時還有很多地理知識,人們了解有限。

例如,每個人都知道,巴黎是法國的首都。但是,你知道瑞士的首都嗎?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好吧,來豐富你的地理知識,消除以下一些較常見的地理誤解:

一、非洲是一個國家

非洲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由54個國家組成的大陸。

非洲的人口約為12億,整個非洲大陸大約使用2,000種語言。

二、日內瓦是瑞士的首都

日內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因此許多人認為它是瑞士的首都。還有很多人,則認為瑞士最大的城市蘇黎世是該國首都。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從理論上講,瑞士沒有首都。但是,瑞士擁有具備首都功能的聯邦城市,即伯爾尼市。

三、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關於哪條河流,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這有很多爭論。

但是,近年來,世界上普遍認為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

四、冰島被冰覆蓋

雖然有這樣的名稱,但是冰島沒有被冰覆蓋。

得益於墨西哥灣流,冰島的氣候相對溫和。

當溫暖的墨西哥灣流空氣與寒冷的北極空氣接觸時,該國將經歷天氣變化。

在一天,你可以體驗所有四個季節。

冰島人經常說「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天氣,那麼請等待15分鐘,您會得到一些不同的東西」。

五、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長的河流

與普遍看法相反,密西西比河不是美國最長的河流。

密西西比河長2202英里,而密蘇里河長2341英里,因此獲得美國最長河流的稱號。

六、馬特宏峰是歐洲最高的山脈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一些高山的故鄉。

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馬特宏峰,是阿爾卑斯山最著名的山脈。它的高度為14,690英尺。

但是,它不是歐洲最高的山峰。位於高加索山脈的厄爾布魯士峰是最高的,海拔為18,510英尺。

七、雪梨是澳大利亞的首都

澳大利亞的首都,並不是雪梨或墨爾本。

實際上,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市。

八、沙漠很熱

「 沙漠」一詞,通常會讓人聯想起沙丘和很高的熱量。

你可能會想到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

但是,「沙漠」被定義為一個乾旱的地區,意思是指「降雨少,僅有稀疏且分布廣泛的植被,甚至根本不生長植被的地區」。

根據這個定義,南極洲也是沙漠,更具體地說是「寒冷的沙漠」。

九、英格蘭和英國是同一回事

英格蘭和英國不是同一個概念。英格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

英國,包括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這幾個地區。

十、開普敦是南非的首都

這部分是正確的。南非實際上有三個首都城市,並且是世界上擁有多個首都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在南非,開普敦是立法首都,比勒陀利亞是行政首都,布隆泉是司法首都。

本文旨在發掘歷史,解讀歷史,以史為鏡,以史鑑今。

地理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尤其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現出空間上的特徵演變, 使地理事物變得更加複雜。這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 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地理過程解題思維

(一)階段環節法

地理過程有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依據其發生的先後階段和環節進行推理,是解答過程類試題的主要方法。在整個地理過程中, 階段好比是線段,環節好比是節點, 階段重在趨勢性,體現出過程的持續發展,環節重在變化性,體現出過程的階段性特徵。以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為例進行理解, 第一階段是地殼不斷下陷, 環節是形成了地塹;第二階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斷沖積,環節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鹽鹼化的形成過程, 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滲,地下水位抬高, 導致地下鹽類物質隨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階段是該地由於蒸發旺盛,地表水分蒸發殆盡,留下鹽分,導致鹽鹼化的形成。

階段環節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沖積扇的形成過程, 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區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形成的扇狀堆積物,因此可逆向推斷為什麼會沉積在該處,再推斷為什麼會有大量泥沙碎石。從而整理出其形成過程:先是山區河流流速快,經常攜帶大量泥沙碎石;然後是河流流出山口,由於地勢變緩,流速減小,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最後這些物質堆積成扇狀,形成了沖積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過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這些要素的發展和變化特徵,也就把握了整體的地理形成過程。以三角洲為例,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時,河流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決於河流泥沙堆積,即與泥沙來源和泥

沙沉積條件兩個要素密切關聯。2008 年全國高考文綜卷考查 G 河(剛果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學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積兩個要素, 再輔之以一些要點的組織即可。解題思維角度一是泥沙的來源少,因為「多流於盆地中,流速較小,易於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 ,水土流失較輕。」思維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積,因為「處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積「;再如「運用水循環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為鹹水湖的原因。」學生只要從水循環的幾個組成要素——補給、 蒸發、地表徑流進行正確回答,均可給分。參考答案是「大鹽湖流域氣候乾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旺盛,蒸發量大於補給量。

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據大氣對流和山谷風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學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兩大要素「水汽」和「凝結」 ,並聯繫到「夜雨」進行思維構建。水汽多,是由於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盆地,空氣擴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說明白天雨少,答題角度可從三方面把握,一是白天水汽多導致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空氣上升對流運動弱,凝結少,導致降水減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導致大氣逆輻射增強,近地面氣溫較高,空氣對流強,凝結多,形成夜雨;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風,冷氣流順著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劇了暖空氣抬升,加速對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繪圖法

地理過程類試題涉及較多的地理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趨勢,其運動和發展變化有一定的趨勢性和規律性,而試題所提供的圖文信息,可能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幾個瞬時狀態或片段特徵,學生把它們割立開來觀察, 導致對其發展趨勢的整體把握不清,產生解題思維障礙。運用地理繪圖法,可將這些零碎的地理過程連接在一起,更加直觀地反映出地理整體過程。

(四)假設推斷法

「假設」 是科學研究和分析的一種常用思維方法。它是根據現象或問題提出新問題,然後進行大膽猜測,提出各種假設,再通過推理、實驗或過程模擬逐一進行剖析驗證,去偽存真,從而得出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解答,可先進行某種假設,然後推斷其發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則排除假設,進行新的假設,一直到正確為止。當然, 「條條大路通羅馬」,假設並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設也可能推斷出同一正確的結果。

二、地理常見過程歸納整理

1. 三大岩石形成過程

沉積岩形成示意圖

2.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過程

3.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

4.三角洲形成過程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輸沙量大,流水沉積提供物質保障。河流輸沙量的大小會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質、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積數量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於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積。

波浪和潮流的侵蝕、搬運作用弱,與河流泥沙沉積對抗作用弱,有利於三角洲的發育。

5.辮狀水系形成過程

洪水期:在流水侵蝕、搬運作用下,洪水從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並沿許多深泓線堆積,形成水下淺灘。

洪峰過後的枯水季節:許多淺灘出露水面,成為沙島,沙島與沙島之間是多股的河道,它們忽分忽合,交織如辮。

再次洪水來時:有些沙島不被淹沒,有些被淹沒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過,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6.沖積洪積平原形成過程

在山區,地勢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攜帶大量的礫石和泥沙;當水流流出山口時,由於地勢突然變緩,河道變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在山麓地帶堆積,形成沖(洪)積扇;沖(洪)積扇不斷擴大而彼此連合,形成廣闊的洪積—沖積平原。

7.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過程

河曲的形成:

環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沖刷,另一岸堆積,形成河曲。

河床底部泥沙堆積形成障礙,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由於河床兩岸岩性不一致或構造運動造成兩岸差異侵蝕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鬆散沉積物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後地殼的持續抬升,河流下蝕增加,隆升的地殼形成山地,而蛇曲則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8.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過程

丹霞地貌形成過程

丹霞地貌:含鐵的碎屑物在地勢低洼處沉積並固結,形成紅色砂礫岩 ;地殼抬升與擠 壓形成(垂直節理髮育)中低山脈;流水沿岩層裂隙侵蝕,並在重力崩塌、風力侵 蝕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體相互分離,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態。

雅丹地貌形成過程

雅丹地貌:地殼抬升,湖盆出露乾涸(或氣候乾旱,蒸發旺盛),物理風化,形成裂隙,風力侵蝕,平坦地面被吹蝕成各種形狀。

9.花崗岩峰林

地下熾熱岩漿入侵地殼薄弱的黃山地區形成花崗岩;花崗岩體發生間歇抬升隨著地殼的強烈隆升,花崗岩體受外力風化、剝蝕;形成千姿百態的花崗峰林景觀。

10.石蛋和石環形成

石蛋:花崗岩「石蛋」是花崗岩球狀風化的產物。一般認為花崗岩在抬升過程中先產生節理(花崗岩體中存在著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質學上稱節理),當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陽光、空氣、冰楔、生物、水等風化時,由於稜角突出,易受風化(角部受三個方向的風化,棱邊受兩個方向的風化,而面上只受一個方向的風化),故稜角逐漸縮減,最終趨向球形。這樣的風化過程稱為球狀風化或石蛋化。

石環:由於石塊和土的導熱性能不同,凍結速度也各不一樣。碎石導熱率大,就會先凍結,水就會向石塊附近遷移並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後體積就會膨脹,使碎石移動,最終使粗的物質和細的物質就會產生分離,這就是凍融分選作用,它就像篩子一樣將不同的物質分離。在平緩而又粗細混雜的地表層,經凍融分選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間,岩塊就會被排擠到周邊,呈多邊形或近圓形,好像有人有意識地將石頭圍成一圈,這種凍土地貌叫作石環。石環形成的條件:有充足的水分 、氣溫在零攝氏度上下波動的持續時間較長。

11.沙壩和潟(xi)湖的形成

陸地河流帶來大量的泥沙沉積在沿海地區,當海洋潮水向岸邊運動時,推動泥沙移動,加之洋流的影響,泥沙沿著海岸堆積,形成平行於海岸的沙壩,隨著時間的推移沙壩出露海面,包圍了一部分海域,沙壩內側形成半封閉的狹長狀湖泊

12、溶洞形成:石灰岩—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話,一般先形成上層洞穴,後形成下層洞穴)

13.泉水、溫泉形成過程

斷裂和垂直節理髮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滲為地下水與熾熱的岩體接觸,轉變成地下熱水;地下熱水沿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溫泉。

大氣降水經森林涵養滲入地下,經玄武岩層、火山碎屑岩的長期融濾、礦化,源源不斷地生成礦泉水,沿斷裂帶上湧出露地表。

14.爬升沙丘形成過程

在冬春乾旱季節,河流水位低,河漫灘及沙洲上的細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響,風力強勁,把堆積在寬谷地帶的細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5.淡水湖變成鹽湖過程

淡水湖鹹水湖鹽湖: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大;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入湖徑流量減少;湖泊水位不斷下降,外流湖變成內流湖,徑流攜帶鹽分不斷匯入積累,鹽度不斷增加,逐漸變成鹹水湖,最終形成鹽湖。

鹹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區,古海洋遺蹟湖(如西湖);後來由於沙壩、沙洲、沙島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壩的建設;導致湖泊與海洋分離;由於徑流不斷匯入,鹽度不斷降低,逐漸變成淡水湖。

16.構造湖和斷裂盆地的形成過程

位於板塊的交界地帶,板塊相互碰撞,褶皺隆起的同時產生斷層形成構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斷注入,從而形成湖泊。

地處板塊邊緣,地殼運動形成斷層;斷裂面兩側岩體以垂直運動為主,中部岩體相對下降成谷。

17、太陽視運動過程

太陽視運動的判斷,關鍵在三個點:日出點、正午點、日落點,要找准三個時間點的太陽方位及對應的地方時。

(1)北極點(圖甲)和南極點(圖乙)上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則太陽東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北「逆」南「順」,則太陽視運動也相反,北「順」南「逆」。

春秋分日,南北極點太陽高度為0°,太陽終日在地平線上,北極點看逆時針、南極點看順時針運動。

北極點夏至日、南極點冬至日,太陽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為23°26′,視運動方向北「順」、南「逆」。

(2)北極圈(圖甲)和南極圈(圖乙)上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南北半球太陽視運動方向相反,北「順」南「逆」。

春秋分日,南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23°26′,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夏至日,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46°52′,太陽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0°,極夜。

冬至日,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0°,極夜;而南極圈上正午太陽高度為46°52′,太陽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歸線(圖甲)和南回歸線(圖乙)上的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南北半球太陽視運動方向相反。

春秋分日,南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66°34′,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夏至日,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43°08′,南北回歸線上太陽均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

冬至日,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43°08′,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南北回歸線上太陽均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陽視運動軌跡圖

春秋分日時,太陽從正東升起,從正西落下,正午太陽高度H1=90°;

夏至日時,太陽從東北升起,從西北落下,正午太陽高度H2=66°34′;

冬至日時,太陽從東南升起,從西南落下,正午太陽高度H3=66°34′。

18.高山流石灘形成過程

解釋一:高寒地段強烈的紫外線和極大的晝夜溫差,產生的寒凍劈碎、熱脹冷縮的風化作用,導致了大塊的岩石不斷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塊,此處寫到冰劈、凍融風化作用也可以);這些岩塊與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潛流的作用下,沿著山坡緩慢滑動,形成流石灘。

解釋二:地表岩石受到強烈溫差變化(或凍融)的風化作用,發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蝕後;並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運;到地勢比較平坦的山坡處堆積而成。

19.鹽鹼化形成過程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壩回水區內、調水線路兩側、地上河兩側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區一般不會有鹽鹼化,比如我國南方地區;(2)蒸發旺盛旺;(3)鹽分隨著水分蒸發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區的灘涂,多鹽鹼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結果,用海水或鹹水湖水灌溉也會造成土壤鹽鹼化。

20.河流襲奪過程

處於分水嶺兩側的河流,由於侵蝕速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襲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遊河段,這種水系演變現象稱為河流襲奪。發生河流襲奪後,河系重新組合,出現倒淌河、斷頭河、襲奪灣等地貌形態。

21.河流階地的形成

水流的側蝕加寬了河道使得流速變慢,河流攜帶的沉積物就在河床發生沉積,在水底堆積滿一層沉積物。後來由於氣候變化、地殼抬升或者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蝕力劇增,這層堆積物被水流切開形成階地坡。水流繼續往下侵蝕,兩側的堆積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過洪水位,形成階地面。然後河流繼續重複側蝕、堆積、下切侵蝕等過程,形成下一個階地。

(侵蝕基準面是河流下切侵蝕到最低點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為主,局部地區以湖泊、河流匯水口、堤壩等基面為準。)

地殼抬升會對河流階地的形成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是讓已經發育的階地面高出洪水位,成為新的河流階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蝕作用加劇,製造出階地坡,讓階地高度上升,也通過堆積作用促進新的階地面發育。

22.河漫灘的形成

河漫灘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濫的結果。在洪水期間,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灘面,由於水深變淺,流速減慢,便將懸移的細粒物質沉積下來,在灘面上留下一層細粒沉積,隨著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23、城市化過程

24、工業地域形成過程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99959f0d49d9f25f2223833c7dc3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