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轄區老人,惠及居民職工,大智街道老年食堂探索運營新模式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29日訊(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汪麗婷 通訊員陳凡偉) 老年人的「吃飯問題」與社區和居家養老的幸福指數緊密相關,而老年食堂,正是著眼於「舌尖上」的養老。但是,當前不少老年食堂存在營利難、場地緊缺等問題,制約了食堂的長期經營發展。
在江岸區,大智街道的老年食堂從2018年開始探索「服務老人+社會化運營」的新模式,在服務好老人的同時,也惠及周圍的居民、職工。社會化運營增加的收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食堂運營壓力,讓老年食堂得以長期、穩定的辦下去。
菜品多、服務細,老年食堂廣受好評
8月29日中午11時,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江岸區大智街道保成社區老年食堂,現場陸續有居民前來排隊購餐。當天有紅燒肉、花菜等12樣菜品,工作人員打菜一份接著一份,打包好的菜品從窗口遞出,隊伍秩序井然。記者注意到,前來排隊的除了周邊居民,還有附近的商戶、務工人員。
「我基本天天吃這家食堂的飯菜,菜的種類很多,口味偏向我們老年人,比較清淡,也很軟爛。」今年86歲的王木住在義祥里,是一名獨居老人,由於年紀大了做飯困難,老年食堂是她解決一日三餐的「依靠」。
「我年輕的時候就吃食堂,現在老了很開心也能吃上食堂的飯菜,我生怕食堂有一天搬走了。前段時間志願者送餐上門,最近我下樓遛狗順便就把午餐買了。」王木說。
記者看到,除了就餐者在窗口外排隊購餐,還有有2名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手提打包好的盒飯從食堂走出,分頭行動去給老人送餐。據不完全統計,一個月以來,老年食堂為轄區獨居、高齡、行動不便老人免費送餐上門1200餘次。
中午12時過後,排隊的居民逐漸少了些,附近理髮店的員工顏懿前來點餐。「這裡的菜經濟實惠,我點了兩個菜,菜的分量很多,平均下來每個人不到10元。」顏懿告訴記者,他在這家老年食堂買了大半年的盒飯了,「最初是店裡的客人推薦我來的,這裡吃得比外面放心,平時有什麼忌口的,他們也細心地記著了。」
據了解,對於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飯菜是10元一份,包括兩葷一素一湯;非老年人用餐採用稱重結算,菜是1.5元一兩,一般一餐在15元以內;而對於企業定製的員工餐,則是20元一份。
「最近因為疫情防控,不能堂食,為了減少排隊時間,我們暫時統一按10元一份售賣。」食堂工作人員梁艷林介紹。
周邊務工人員排隊買飯。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汪麗婷 攝
服務老人「兼顧」居民,食堂拓展經營渠道
記者從江岸區民政局了解到,該區的老年食堂主要採取「公辦民營」的形式,由街道、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提供場地,社會組織、企業負責運營,財政予以一定補貼。2018年11月,大智街道老年食堂重新開業,由一家社會組織和一家餐飲公司承接運營至今。
「在接手老年食堂之前,我們也看到前幾家老年食堂發展艱難。我以前是在社區工作,對周圍情況也比較了解,就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想辦法如何讓食堂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食堂運營方負責人告訴記者,對食堂運營者而言,如何讓食堂長期、穩定地運轉下去,是保障老年人一日三餐的前置條件。
在運營的過程中,大智街道老年食堂漸漸摸索出了一條社會化運營道路:食堂仍以服務老年人為主,同時面向所有人員,除了有快餐,還提供點餐、送餐、代客加工服務。
食堂運營方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最初只有老年人來這裡吃飯,但通過他們口口相傳,在附近工作、租住的人也來這裡吃飯,附近的企業也會來定製員工餐。
「我們是以社會化運營的盈利來達到收支平衡,只面向老年人食堂很難運轉下去。周邊大量商戶、職工前來就餐,保持了一定利潤,彌補了老年人就餐的虧損。」記者了解到,食堂每天的就餐人數達300餘人,食堂盈利的收入用來支付員工工資、水電等運營支出,以減輕運營壓力。
食堂工作人員為居民打菜。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汪麗婷 攝
老年食堂需要提升「造血」能力
據悉,目前江岸區共開辦16家老年食堂,「轄區內大多數老年食堂的運營機構還是面臨著較大壓力。」江岸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認為,老年食堂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社會、食堂、居民多方合力。「部分食堂存在硬體設施老化的情況,需要籌集資金更換設備,食堂也要提升自身口碑來吸引更多老人就餐。另外,有的食堂服務範圍有限,需要更多志願者、社會工作者參與來進一步完善送餐服務。」
老年食堂如果僅靠政府「輸血」,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也並非長久之計。「老年食堂必須優先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運營者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也可以滿足周邊居民的就餐需求。」
【編輯:王依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6523833_12046134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