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食色,性也」。食是指吃的慾望,色是指性的慾望。這兩個慾望都不是後天培養出來的,都是人的本性,是無法壓制的,也不是不道德的。所以古人告訴我們:「吃和性是人的本性」。
較之動物,人類藉助著思想與其他動物相區別,憑藉自身的智慧而將這兩者大肆發揮,形成了所謂的「食」文化與「性」文化。
「吃」在人類,早已超越了維持生存的低級功能,變成了一種重要的自我實現手段,人類因而亦可榮稱「饕餮之王」。吃罷凡間眾生靈,吃進那麼多,能量自然充足。於是,發泄便成了當下之需。由此「食色性也」中的「色」便順理成章地成了一種「性文化」。
與動物的「性」不同,人類的「性」自發育成熟開始,可以一直維持到死的那一天,而不是像動物一樣限於發情期。只要想要,每天都可以成為「性」的狂歡節。這就使得「性文化」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賣淫、強姦、通姦、獸奸、手淫、同性戀、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等風格迥異、名目繁多的性形式均可令人眼暈目眩。較之人類,即使動物界最淫蕩的禽獸大概都能算得上禁欲主義者了。
其實,我無意去抨擊什麼,亦不敢以衛道士自居,因為,我亦常人一個,同樣離不了食與色,也相信,是人,均離不了這二者。只是想將自己對「愛情、婚姻與性」的一些感悟心得如實寫出,也願與有識者共同探討。
何為「性」
翻了幾本詞典,想翻出一些對「性」比較詳盡的闡釋,結果很失望,都只是聊聊幾字,一帶而過。網上輸入「性」字,結果倒是跳出很多來,內容赤裸得連我這生養過女兒的過來人都覺著怕。倒真不是想裝什麼純情,到了這個年齡,沒吃過豬肉,難不成還沒見過豬跑嗎?只不過,對這種將「性」低俗化的行徑很不能認同。
「性」是什麼?字面上的解釋是「指男女或雌雄的特質,亦指有關生物生殖的,如性交、性慾、性愛、性感、性解放等」。
這樣的解釋還是太籠統,仍然沒有道明「性」到底是什麼。
其實,關於「性」的爭論,至今國際學術界也沒有停止過。正如澳大利亞女性學家格里爾所說,「人人都自以為懂得性的含義是什麼,但實際上只不過是認識這個字而已。性實際上是一種神秘的、暗示的、相當不明確的概念。」另一位性學家摩諾也說:「像人的許多東西一樣,性無法全面表述,只能在某些可見、可認、可鑑別的方式中顯示出來。」
因為,性是動物(或者更確切些應該說是生物)本能,是基於繁殖為前提的一種本能行為。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人類要繁衍生存,同樣也離不了性行為這種本能。
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人性自然是占了絕大部分,它支撐著人的存在,但不可否認,人在本質上又有著屬於動物本性的部分,也就是說人包含了獸性加人性的屬性,外加所處的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卻恰恰是神性得以存在的營養根基。
所以,就人而言,人人身上都有著獸性、人性和神性。其中獸性是人性的根基,是人最原初的慾念與本能;神性是人性的升華,它不是對人性的否定,而是人性中最高尚、最通神、最接近神的位置,並放射光輝的那個部分。
不同的人,三性所占的比例也自然不同。而人性偏於獸性與神性的多少,便成了人之為人、人之距離獸遠近,以及人之高尚與卑微的風向標。這是因為,人作為自然人的同時,又從屬於社會,正是人的這種社會屬性直接導致了人傾向於獸性和神性的多少。獸性人人都有,神性亦為人人嚮往。
人性是正處在「修煉」中的「半成品」,既不善也不惡,而是善與惡的集合。
人性其實每個人生來應是大略相同的,但因為其後各自成長環境和人生遭遇的不同,形成了各人不同的認知觀,再加上各自後天修為、操守的不同,有的人志大心遠、矢志追求,在勞動、學習、思考和善舉中,將人性超越升華為神性,獸性壓抑磨損而上升為人性,從而使得生命亦在不斷地完善和升華。而有人卻遭遇惡劣而無所追求,反日漸沉淪,於是潛存的神性便逐日淡化為人性,而人性又等而下之淪為獸性,最下層的獸性則日積月累,以至一旦發作,便會釀成損人毀己的惡事。而更大多數的人則在平淡的生命歷程中維持著自身內部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相對平衡,占據絕對優勢的人性外化為日常的一切言行。
可見,社會屬性的簡單與複雜,直接導致了人性傾向於獸性和神性的多少,人性其實就是神性和獸性對峙的戰場,時時處在此消彼長的動態之中。
愛情、婚姻與性的關係
愛情、婚姻與性,單就其內涵來看,似乎差異很大。性,指的是肉體的生活,遵循的是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的生活,遵循的是理想原則;婚姻,則是社會生活,遵循的是現實的原則。
然而,愛情、婚姻與性之間,卻又不能割裂,三者之間是既聯繫,又獨立的關係。其聯繫在於,性是人原初的動物本能,正常的生理需求,所以也是基礎。若沒有性別之分,愛情與婚姻自然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所謂愛情本就是根植於性之上的情感,性是愛情產生的誘因,是基礎,但卻不是必須。愛情使得性得以升華,性愛是性與愛情完美融合的產物。而婚姻,則是承納這個產物的容器。
所以,可以這樣說,性是愛情的基礎,也是婚姻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性卻並不是愛情與婚姻成立的充要條件,或者只能說是必要而非充分。
因為,沒有性也可以有愛情產生,也可以有婚姻組成,只是這樣的愛情與婚姻不完美而已,完美的愛情與和諧的婚姻必然離不了性。人們對於婚姻的要求也通常是在性的基礎上產生愛情,再在愛情的基礎上產生婚姻。
所以,如果把愛情比作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的話,那麼,性愛就是為愛情這個仙子落入凡塵而搭起的一架靈與肉完美融合的梯子,而婚姻則給了其落入凡塵後得以生存的現實食糧。
沒有婚姻的愛情是無果的愛情,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沒有性的婚姻則是沒有色彩的婚姻。
性,是愛情與婚姻的根基,愛情是性的升華,婚姻是愛情的簽證,家庭則是性愛的聖殿。
羅素說:「愛情絕不只是性交的願望,愛情是逃避寂寞的主要方法,這種寂寞使大多數男人和女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上感受著痛苦。大多數人對於冷淡的人世和人類可以達到的殘酷程度,都懷有一種深沉的恐懼之心。因而他們都渴求人之情愛。」所以性愛領域也比任何一切其它領域都要更多地看到「獻身」精神。
人的生命是獸性和神性的合成,獸性指向人的自然本能慾望,神性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真正的生命就是實現獸性和神性的完美結合。一個完整的人,不應以犧牲獸性來成全神性,對於本能的慾望應該予以滿足。但是在本能滿足以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應該去追求生命的神性。要知道,無論是唯美的愛情,還是美滿的婚姻,抑或幸福的家庭,以及傳統的倫理道德,若沒有一根勒住性慾野馬的韁繩,那麼,所有的一切美好、文明都會因性慾的放縱而倒塌。
人之為人,人之區別於獸,便在於,人有思想,人懂得自製與自律,人性中更有神性的光輝閃耀。所以,人要對得起那一個「人」字,就要懂得用自律、自製,去將性升華。同樣,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也不是因為其偉大,而是因為其有秩序,有愛,有道德。這是人類能夠克服物性之貪婪,使人類獲得自足幸福的重要原因。
所以,人類應該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讓道德克服本性中的獸性,讓愛在道德的喚醒中復甦,讓性在道德的約束下升華。
性,是上帝賜給人的一份厚禮,使人可以縱情於性,於性中得享快樂。但上帝同時更賜給了人責任,讓人不能耽溺於性事而惘顧責任。
愛情是世間至真至純至美的情,但卻不是生活的唯一。婚姻是生活的現實走向,是歸宿,更是責任。那一紙婚書,就是最重的承諾。
兩情相悅,傾心相愛,能攜手共浴愛河,卻並不一定能攜手將人生共邁。而有幸能牽了手,那就珍惜那一份難得的緣,為彼此守住一份承諾。讓性在自製與自律中向性愛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