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國,除了強大的陸海空三軍,很多朋友就能想到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個北約組織自1948年成立以來,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化發展,而北約組織也成為美國擁有強大國際影響力和綜合國力的直接證明。
可鮮為人知的是,今天的美國領導「北約同盟」在全世界耀武揚威,1300多年前的唐帝國也打造了類似於今天北約組織的「古代亞洲北約」,而「古代亞洲北約」的締造者就是今天國人萬分崇敬的「馬上皇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李世民。李世民及其後面的唐朝皇帝通過「天可汗」體系,實現了對北方游牧民族和國家的統一領導,讓唐帝國在1300多年前成為亞洲的中心。
【今天召開的北約峰會】
那麼,什麼是「天可汗」?為何「天可汗」體系類似於北約組織?李世民又是如何打造1300多年前的「亞洲北約」呢?
什麼是「天可汗」?
要想提到「天可汗」這個名詞的概念,就得了解一段有關天可汗的古文。這個古文的作者不是別人,而是和唐武宗聯手創造「會昌中興」的宰相李德裕:
我太宗文皇帝聖德高於百王,英才軼於千古,內定諸夏,外服百蠻,貞觀四年,西北蕃君長詣闕頓顙,請上尊號為天可汗。是後降璽書西北蕃君長,皆稱皇帝為天可汗,臨統四夷,實自茲始。
【一代英主李世民】
這段題為《與紇扢斯可汗書》的古代散文是什麼意思呢?「我朝(唐朝)太宗皇帝的聖德功績高出歷代帝王,豐功偉績彪炳史冊,李世民內部統一全國,外部征服百蠻(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包括唐帝國西部北部地區在內的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首領來到長安,他們都服從李世民的領導,給李世民上尊號『天可汗』。後來的唐王朝西部和北部地區國家和少數民族首領,都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唐朝成為周邊四方國家民族的領導者,就從天可汗開始的。」
李德裕的散文充分記載了「天可汗」稱呼的由來,體現出了盛唐帝國四海賓服、八方來朝的盛世格局。而大唐盛世的開創者李世民大帝也作為唐帝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天可汗」而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根據史料記載,唐朝「天可汗」的稱呼一直保持到唐代宗時期。
「天可汗」體系為何類似於北約?
更為重要的是,「天可汗」可不僅僅是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首領對李世民的尊稱這麼簡單。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天可汗」可是貨真價值的政治軍事同盟。李世民及其之後的唐朝皇帝通過「天可汗」實現對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統一領導:
在政治上,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可汗(國王)的登基,必須經過唐朝皇帝(天可汗)的下詔冊封。比如,回紇汗國有13位國王,其中有12位國王接受了「天可汗」(唐朝皇帝)的冊封。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李世民雕像】
而沒有接受冊封擅自登基的可汗(國王)是「非法」的,唐帝國不予承認。比如,在公元648年,一個叫做烏紇的回紇人殺掉了自己的叔叔,可汗吐迷度,自己當國王。這種殺叔篡位的舉動自然引起李世民的厭惡。唐帝國迅速派人殺掉烏紇,讓吐迷度的兒子婆閏成為新一代回紇汗國的新一代可汗。
能左右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可汗(國王)的人選,1300多年前的唐帝國就是這麼厲害。唐帝國通過下詔冊封周邊國家和民族可汗(國王)的登基,實現了對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統一領導。
在軍事上,唐朝和周邊國家少數民族實現了「軍事一體化」: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軍隊必須聽從唐朝皇帝「天可汗」的統一領導,一旦唐王朝出現內亂,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有義務出兵,幫助唐帝國平定內亂。承認唐朝皇帝為「天可汗」地「成員國」有義務配合唐軍,對違反「天可汗」規定,破壞和平的「成員國」發動制裁戰爭。
比如,在唐軍反擊長安的香積寺戰役中,回紇汗國的軍隊就在唐軍的戰鬥序列里。回紇汗國幫唐軍打擊叛軍的原因有很多,但唐朝「天可汗」制度的約束也是回紇汗國幫助唐帝國平定叛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軍名將李靖】
吐谷渾曾大舉進攻唐朝西北地區,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名義,下令李靖指揮唐軍、突厥和契苾組成聯軍打退了吐谷渾的進攻。
很明顯,天可汗制度是1300多年前李世民親手建立的,以唐帝國為中心組成的政治軍事同盟。用今天的話說,天可汗不僅僅是一個尊號,更是唐王朝領導的輻射亞洲地區的「國際軍事聯盟」,其作用和北約非常類似。今天的北約也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軍事一體化聯盟,北約通過軍事委員會實現對北約成員國武裝力量的統一領導。各個成員國有義務在北約(實際上是美國)的統一領導下,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
當然,「天可汗」比今天的北約還要集中:北約組織至少在名義上不干涉成員國的政治事務,包括國家領導人的選舉,而承認唐王朝「天可汗」地位的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其國王(可汗)登基必須經過唐帝國的冊封。
在中國歷史上,能通過「國際政治軍事聯盟」方式實現對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統一領導,打造「古代北約」的朝代,也就只有唐王朝了。唐王朝的國際影響力如此之強,難怪當今世界各國稱呼中國人為「唐人」,中國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
李世民如何打造起「古代亞洲北約」?
那麼,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為何心甘情願地服從唐帝國的領導呢?公元629年到630年的唐滅東突厥戰爭不僅是唐帝國的立國之戰,更是唐帝國打造「亞洲版北約」天可汗,建立八方來朝局面的戰爭。
唐朝滅亡東突厥前,東突厥汗國是亞洲地區實力強勁的國家,其領土囊括了北方薛延陀等眾多少數民族的部落和國家。在國力最鼎盛的時候,東突厥汗國的軍隊曾多次入侵唐帝國,其先頭部隊還在協力可汗的帶領下來到長安的渭水橋頭,和李世民達成渭水之盟。
李世民和唐朝臣民無法忍受渭水之盟的恥辱。公元629年年底,李世民命令李績指揮10萬唐軍兵分6路反擊東突厥。在唐軍的連續打擊之下,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迅速滅亡。被東突厥奴役多年的北方各國和少數民族紛紛歸順唐朝。
【盛唐版圖】
在對外關係上,李世民「恩威並舉」。對於服從唐王朝管理的民族和周邊國家,李世民予以充分的信任和優待,給予一定的自治權。比如,投靠唐王朝的東突厥民眾就被李世民安排在唐朝北部的部分州縣,在此居住的東突厥民眾,其內部按照突厥制度實施管理。對於不服從唐王朝管理的民族和周邊國家,唐朝就予以軍事打擊。李世民時期,唐軍就滅了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高昌、龜茲等國家,重創高句麗,捍衛了唐帝國在東亞不可侵犯的霸主地位。
正是唐帝國恩威並舉的行動收復了周邊四鄰的人心,周邊四鄰才心服口服地接受唐帝國的領導,唐王朝才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