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任性哭鬧,父母只能束手無策?聰明的家長不會溺愛孩子

2021-06-11   木蓮媽媽

原標題:面對孩子的任性哭鬧,父母只能束手無策?聰明的家長不會溺愛孩子

遷就孩子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害。如果你想培養一個無賴,那就盡情的去「放縱」他,遷就他;

如果你想培養一個很棒的孩子,那麼面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你就要堅持用愛的原則,愛的理由拒絕他。

不要整日想著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之類的話,而且最好的生活不是滿所有的要求,是指生活質量方面。

孩子需要的東西可以選擇買,但如果已經有了就可以選擇不買。

但是拒絕孩子的時候,寶爸寶媽們不可以毆打咒罵自家孩子。

應該溫柔輔導,耐心地教給他們道理,要讓他們明白,不是所有要求都必須被滿足。

捨不得拒絕,就是害孩子

我知道有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總不忍心拒絕,總會能滿足就滿足。

漸漸的會讓孩子覺得,你答應我的要求就是對的、就是愛我,不答應就是不對的,是不愛我。

他們長大後還會因為你沒有從小拒絕他,養成「公主病」,「王子病」,讓同學厭惡,讓他們對社交麻痹,甚至怪罪父母為什麼要溺愛他們。

我講一個看見過的事例吧,上周六去給孩子買生活用品,路過一個玩具店聽到有一個男童的聲音一直在哭泣。

我以為是父母或者店員欺負孩子,趕忙走了進去,然後就看了鬧劇一樣的一幕。

看起來三四歲的孩子,坐在地上手裡緊緊抓著一個玩具槍,嘴裡喊著非要這個玩具槍,說這個很帥。

孩子的父親則一臉無奈,說等你媽媽過來給你買吧,爸爸沒有錢,全給媽媽了,孩子則不管不顧繼續哭著。

我看了會兒戲覺得無趣,準備走的時候有位女士怒氣沖沖走了進來,直接大喊:看你把孩子慣成什麼樣了,要啥都給。

孩子父親低著頭站在一邊不說話,小男孩也止住了哭聲偶爾抽噎幾聲。

故事的後來就沒必要再說下去了,畢竟從這裡也能看出很多問題了。

首先孩子父親過於寵溺孩子,而孩子母親則選擇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不去任性的提無理要求。

孩子對於新事物總是好奇而渴望的,即便這次滿足了孩子,下次看見了新事物依舊會毫不猶豫放棄舊事物。

他們的滿足慾望不可能被真正滿足,所以有時候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或者無理取鬧,你都要拒絕,但要賦予愛的語言和教育。

該怎麼不讓孩子提出無理要求

當孩子任性的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時,我們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我們要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這會讓孩子也可以感受到家長的教育態度,很堅決。

孩子那種「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會逐漸隨著你良好的教育薰陶而消失,比如以下這幾種方法。

首先,不要讓孩子們輕易的嘗到甜頭。當孩子提出你認為不合理的要求時,如果遭到拒絕,就會選擇用哭鬧打滾等等的方法。

這時候家長輕易心軟向他們妥協,他們就會認為「哭鬧可以達到目的」,於是反覆使用這種方式。

當孩子跟你鬧時,你可以嘗試跟孩子冷處理,等孩子意識到哭鬧行不通且不再哭鬧的時候,再耐心地跟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這種行為和想法是錯誤的。

其次,要及時表揚孩子的放棄行為。如果孩子在明白你說的道理後,放棄了不合理的要求,你一定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做法。

讓孩子心理方面得到一定的滿足,轉移他對某個事物的注意力,強化他的正確行為。

最後,讓孩子學會等待,練習自控力。正常兩歲多的孩子就可以明白一些常用詞的意思了。

你是不是經常做把剛剛出鍋很燙的食物或水,冷到孩子可以適應的溫度,再端給孩子吃。

你應該改變一下,將食物和水涼到你可以適應,但不至於燙到孩子的程度,再端給孩子吃。

剛開始他可能會哭鬧,但慢慢適應著,孩子就學會了等待,學會了變通。

讓他們學會承受挫折,接受挫折

一位學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孩子們六歲之前一定要多說不。

在他們小的時候,家長不滿足他最多哭鬧一會兒,跟家長們撒嬌。

逐漸長大的他們,可能會離家出走,甚至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白髮人送黑髮人。

一個法國的育兒經里曾說道,你必須教你的孩子承受挫折。

如何增強孩子的耐心?

如果你常常覺得孩子很浮躁,那他一定是依賴父母成了習慣,遇到棘手的事情完全沒有能力處理,需要家長的幫助,沒有耐心,要求父母幫他們干這干那。

解決這件事應該不要溺愛孩子,不要輕易滿足他的要求。

比如可以多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在做拼圖遊戲時將難度提升,不要幫助孩子,讓他們靠自己去完成,在遊戲中克服困難,培養孩子的耐心。

對孩子多一些鼓勵,經常在孩子耳邊「洗腦」,你看這個多簡單,寶寶真棒,寶寶是無所不能的。這也是促進孩子耐心的方法之一。

【今日話題】家長們學會怎麼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了嗎?一起來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