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小飯桌創服》
作者丨黃澤正 賈紫璇
編輯丨張麗娟
對大模型而言,要一直發布轟動性產品,顯然不切實際,只靠未來的想像力,也無法一直打動投資人。因此,降價成了一個更加方便的選項。只是一旦大模型競爭被帶向「價格戰」的絞殺,對每一位入局者都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作者丨黃澤正 賈紫璇
編輯丨張麗娟
看起來,阿里要跟位元組槓上了。
就在5月15日,位元組剛官宣豆包大模型,宣布自己擊穿了大模型行業最底價(0.0008元/千tokens,比行業價格低了99.3%)。
5月21日,還不到一周,阿里雲緊接著就拋出重磅炸彈,宣布通義千問主力模型Qwen-Long直降97%(0.0005元/千tokens)。降價後,阿里的通義模型約為GPT-4價格的1/400,直接再度擊穿全球底價。
另外,一位國內明星AI公司的內部人員也告訴小飯桌:「還沒合作的客戶都在詢價,看看豆包價格發布後我們會不會降價。已經合作的客戶也來詢問,價格是否有調整。」
實際上,在阿里和位元組就大模型價格掐架之前,大模型降價的風已經吹了很久。
最早掀起國內模型降價潮的企業是一家量化基金公司DeepSeek。5月6日DeepSeek推出了新版大模型,將價格降到了千token/0.001 元,已經是GPT-4 Turbo發售價的七十分之一。
在DeepSeek之後,智譜、面壁等AI明星企業也相繼宣布了降價。
甚至連Open AI,最近也在價格上做文章。OpenAI最新發布的GPT-4o價格已經來到輸入約為0.035 元/千Tokens,輸出約為0.1元/千Tokens。
從國內初創企業,到海外超級獨角獸,甚至阿里位元組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為什麼都選在相同的時間節點開始降價搶占市場?現象級的技術疊代是否即將告一段落?
因為參考以往的商業歷史,價格戰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價值……
價格戰,突然就打響了
這波國產大模型集體降價,顯得非常突然,甚至有些毫無預兆。畢竟就在年初,大家競爭的焦點還是算力和參數規模。但如果參照海外就會發現,這波國內降價潮的「罪魁禍首」其實是OpenAI。
從Open AI最新公布的GPT-4o就能看出,其在技術層面上的疊代,已經不再是現象級的變革,而更強調模型的「性價比」。
自去年年初以來,Open AI在不斷釋放新模型的同時,進行了4次降價。
去年3月GPT-3.5-turbo,每千token的成本為0.002美元,價格比此前的GPT-3.5模型下降了90%。
從GPT-4和GPT-4o,其產品從GPT-4升級到GPT-4o,輸入價格從0.03美元/1k tokens下降到0.005美元/1k tokens,降幅為83%;輸出價格從0.06美元/1k tokens下降到0.015美元/1k tokens,降幅為75%。
整體降幅每年在50-75%的幅度,力度相當大。作為行業標杆的Open AI都邁出了這一步,其他人降價也就成了必選項。
就在Open AI發布GPT-4o的第二天,谷歌也也在I/O開發者大會上推出了一系列基於Gemini的「AI超級全家桶」,包括升級200萬Tokens上下文的Gemini 1.5 Pro、新模型Gemini 1.5 flash、類Sora的新視頻大模型Veo,以及包括AI搜索、AI + Gmail在內的多個AI應用。並聲稱我們更「cheaper」,以應對Open AI。
既然海外巨頭都開始「卷價格」,更擅長價格戰的國內大模型玩家們,自然選擇見招拆招。
國內價格戰最早要從一個幕後玩家DeepSeek講起。
事實上早在2024年1月,DeepSeek已經頻繁在大模型開源社區被作為對標對象討論。5月初,DeepSeek發布了DeepSeek v2版本——參數更多、能力更強。更致命的是,能力超群,價格超低,主打一個「便宜大碗」。
作為國內「AI 五虎」之一的智譜AI第一個跟進降價。
5月11日,智譜AI調整了旗下入門級大模型GLM-3-Turbo(上下文長度 128k)的價格,從0.005元/千tokens降低到0.001元/千tokens。
此外,開放平台新註冊用戶獲贈從500萬tokens提升至2500萬tokens(包含2000萬GLM3-Turbo和500萬GLM4)。而GLM-3 Turbo Batch比處理AP還進一步便宜50% —— 0.0005/千 tokens,即1元200萬tokens。
大模型明星創企加入降價熱潮,似乎成為了一個分水嶺,之後加入價格戰的玩家,都已經是巨頭級別。
5月15日,火山引擎一口氣發布9款大模型,同時升級了火山方舟、應用服務、機器學習平台、雲底座,並公布模型調用價格——豆包pro 32k模型推理輸入定價是0.0008元/千tokens,比行業價格降低了99.3%;豆包pro 128k模型正式定價是0.005元/千tokens,較行業價格降低了95.8%。
自此,位元組率先把「價格屠夫」的標籤打在了自己身上。
不過位元組所謂的行業底價並沒有堅持多久。
5月21日,阿里雲拋出重磅炸彈: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Long,API輸入價格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了97%。降價後,阿里的通義模型約為GPT-4價格的1/400,直接再度擊穿全球底價。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價格一下打到「骨折」,還能賺錢嗎?
對於最早挑起戰爭的DeepSeek來說,還真的有利潤。
而這實力利潤來源於哪裡?其實源自這家量化基金在較早時期下對了注,成為了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超過1萬枚GPU的企業。從英偉達飆升的股價也能看出來,掌握足量的GPU等於掌握了大模型降價主導權。
而對於豆包和通義千問這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來說,如果能用價格戰打敗對手,那麼降價就不是問題。
同時,海量的數據也是豆包和通義千問能夠「出生即貴族」的原因之一,大廠過去的數據儲備,足以給其大模型的疊代升級提供充足語料與數據。即便是針對to B端的推理能力,也有大廠人才規模的加持。
值得注意的是,5月20日位元組跳動官方招聘公眾號發布了「Top Seed」計劃,針對豆包大模型相關崗位進行招聘。重點在於,其招聘門檻是2024年9月-2025年8 月畢業的博士同學,且研究方向在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相關領域。
如果拼技術實力和創新,大廠足以用人數比例碾壓絕大多數小企業。
也因此能看出來,底氣最足的玩家,也是這場價格戰聲調最高的。
價格戰之後,是淘汰賽
小飯桌了解到,中外大模型不約而同地開啟價格戰,並非完全自願,而更像一次被市場倒逼的「自我證明」之戰。
畢竟即便是號稱代表未來的人工智慧,也要遵循一條最樸素的商業原理——價值決定價格。
在一級市場,如果想持續要到更高的估值,就必須持續證明自身價值。價值的證明方式可以是當下極高的市盈率,也可以是未來極高的市場想像空間。
而AI模型創企顯然更偏向於後者。
比如OpenAI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膨脹到估值近900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靠的顯然不是盈利,而是ChatGPT、GPT4.0和Sora不斷累積的用戶熱度,以及帶來的無限想像力。國內的AI模型獨角獸們,也大抵如此。
但要一直發布轟動性產品,顯然不切實際,只靠未來的想像力,也無法一直打動投資人。因此,從當前來看,突破價格成了一個更加方便的選項。
火山引擎總裁譚待就提到:「現在大模型還是太貴了,模型的應用成本不該是這樣……(通過)把成本做得更低,這樣大家就能更好地做各種創新嘗試,整個市場就起來了。」
但現實似乎並不像譚待說得那樣美好。
多位AI創業者告訴小飯桌,一旦大模型競爭被帶向「價格戰」的絞殺,對每一位入局者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沃頓商學院營銷學教授張忠曾在一篇論文中寫到:「在一個成長市場,各種良莠不齊的企業相互競爭,所以必須採取措施進行行業整合。唯一的途徑是發動價格戰,以降低價格,將效率不高的公司擠出市場。」
換句話來說,當一個行業進入全面降價階段,也就意味著大規模淘汰賽的開始。
因為在對價格更加敏感的國內市場,價格的變動將很大程度影響客戶留存,某些時候,價格因素甚至要比產品本身更加關鍵。
一旦大廠所引領的降價潮開始,更多AI大模型創業公司,其實沒有別的選項,只能被迫加入降價大軍,比拼資金和顯卡儲備等硬性指標,而非創業公司所擅長的模式創新,其風險性勢必陡然上升。
上述國內明星AI公司的內部人員就提到,「客戶已經多次問到價格問題,大家似乎都在期待著更低的價格……」
另一方面,即便是AI應用端創業者,對大模型的價格戰也帶有一些警惕心理。一位AI應用端創業者Alan就提到:「雖然模型側卷價格,應用側確實能受益,但一想到這次降價潮是由兩家國內的超級應用公司帶頭,總感覺有些不對勁……」。
Alan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在最近的採訪中,譚待談及一些使用量增長特別快的AI產品時,特別提到:「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豆包APP增長很快,貓箱(角色扮演類應用)增長也很快。」
作為一家超級應用工廠,位元組顯然很難成為大多數應用創業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