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祖國找鈾礦丨破禁找鈾,唱響勘探之歌

2024-10-18     金羊網

「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細看才知是勘探的。」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百姓對地質勘探隊員的印象,言語詼諧,卻是真實寫照。

在那個物質匱乏、條件艱苦的年代,廣東地質隊員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用青春和汗水在粵北山區找鈾礦,推動我國原子能事業發展。正如《勘探隊員之歌》中所寫,他們用「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解放思想去找鈾

1958年,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原中南三〇九11分隊)廣東地質隊在韶關市翁源縣下莊地區進行普查時,在被國際專家視為「禁區」的花崗岩中發現了異常。據第一普查小隊隊員羅鵬飛回憶,當普查小隊誤走進「禁區」時,鈾礦勘探所使用的伽馬射線探測儀一時均發出信號,他聽著耳機里傳來的「咯咯」聲,一連調了三個檔位,儀表上指針都直衝最高指數。

地質隊員們推斷,在下莊地區極有可能隱藏著一條規模大、品位高的鈾礦帶。這一消息振奮人心,因為此前未有在花崗岩中發現鈾礦的先例。儘管有國際專家對這一發現不以為然,但地質隊員們不打算放棄,而是破除思想禁錮,多番勘查,打孔鑽探,在坑道中找到了瀝青礦脈,最終得以確定了我國第一個花崗岩型鈾礦床。後來,這一礦床被命名為「希望」,飽含著地質隊員們對鈾礦的珍視、對祖國豐富礦藏資源的期待和讚美。

一股找礦風潮捲起,同時,廣東地質隊摒棄了蘇聯的網格找礦法。這種劃出一個個格子,隨後機械式找尋的找礦法,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找礦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廣東地質隊轉變思路,採用自由路線,一旦發現露頭(岩石、礦脈和礦床露出地面的部分),就跟著露頭走,逢山必爬,逢溝必鑽,見點就追,極大提高了鈾礦普查的效率。

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原七〇五地質大隊,簡稱「第三地質大隊」,下同)原物探工程師李子文提及,地質人員隨身攜帶著地質「三件寶」:地質錘、羅盤、放大鏡。「我們就帶著這三樣,在山裡轉來轉去找礦,一發現有異常,就趕緊撲過去勘查,大家都特別有幹勁,一定要把這個礦給找到。」他說。

最沮喪的是找不到鈾

李子文今年74歲,曾有過24年一線找鈾經歷。「先做航空測量,檢測到哪個地方放射性強度比較高,就扔個石灰包下來,標記為異常點,再由我們找礦員帶著儀器去找。」李子文解釋道,找到石灰包,確定異常點後,需進一步借用儀器檢測等手段進一步驗證,「挖個槽做槽探,就像戰壕的壕溝一樣做個標記。」

「在山裡沒有路,我們就自己開路,帶著羅盤大方向不會錯,但也免不了有時要迷路,在山裡頭待到晚上十點才回來都是正常的,夜晚的野外山林也存在危險,像野豬等野獸時常出沒。」他告訴記者說,石灰包在平時看起來很顯眼,但掉落在茫茫山林中,經常被雜草掩蓋,或是掩藏在荊棘中,要找尋也並不容易,「那個茅草長得又雜又高,鑽都鑽不進去,有時明明看著石灰包就在不遠處,但隔著懸崖峭壁,過不去也不安全,就要繞個大彎去找,很費精力。」

由於長期在山裡跋涉,地質隊員們穿的衣服褲子經常被沙石橫草磨爛,不到一年就要全部換掉,一雙登山鞋甚至堅持不到一年就脫了底,形象正與開頭提及的老百姓戲語重合。「我們條件差,住的是草棚,上面覆蓋著鐵皮。每天自己帶點飯在山上吃,渴極了也不管幹不幹凈,就在山溝里喝點水。」李子文說道,「但這些都不是難題,我們最沮喪的,還是一早上山去,到深夜一無所獲地下山,特別想找到鈾礦,找不到心裡就難受。」

難忘找鈾歲月

1959年,第三地質大隊原物探工程師寧月源靠兩條腿走了一天,來到乳源與陽山交界的大山中工作。「天氣特別冷,我當時才二十來歲,年輕人就不怕那點苦,每天拿著三件寶就進山,當時沒有什麼資料,就拿著蘇聯留下的一個小本本,自己慢慢摸索。」寧月源回憶道,「早上吃半斤米飯,晚上回來再吃半斤,中午就餓著肚子找,跨山溝踩窪地,登山鞋一天到晚都是濕的。」據他講述,他的腿上至今留有一個被螞蟥咬後的疤,那時從野外回來脫鞋一看,「螞蟥吃得飽飽的」。

做異常點檢查時,通常會通過地質填圖來發現礦點,大概相距500米就是一條路線,早上從山腳爬上去走一條,從山頂上下來走第二條,一天跑兩條線,然後做好記錄。「一般是兩人一個小組,一個是物探人員,拿著儀器去搜尋異常點,我是拿著地質錘,去初步分析觀察地質的那個。」寧月源解釋道,「我在野外觀察找鈾礦,除了儀器檢測,也看顏色,有鈾礦的地方,石頭不一樣,跟正常顏色也不一樣,有的變黑,有的變紅,還有變其他顏色的。」

後來寧月源轉移到韶關南雄工作,這是他最難忘的經歷。有一天,物探人員通知他,在一個異常點,儀表指針跳得非常厲害,他們在原地掛了個布條。寧月源聽完後,第二天就上山了,他跨過水溝,爬到半山坡上,看到一棵大樹倒了下來,樹根連帶著泥土翻出,疑似有次生鈾礦附著。這一看讓寧月源興奮起來,也不管是否有輻射,戴著手套就去摸,「我再往山溝一看,有黑黑的東西,顏色和光澤像我們鋪馬路的瀝青,我拿鐵錘去敲,一敲就敲開了。」寧月源解釋道,「這說明這個鈾礦很富,在地表就能看到,一檢查品位很高。」他拿著小布袋裝著樣品,貼身掛在皮帶上,坐著火車送樣去給專家們看。

南雄201大型鈾礦床由此被發現,埋藏淺、品位高、易開採,又一次,廣東地質隊為祖國找到了鈾礦。

總策劃|任天陽

總統籌|林海利

執行策劃|溫建敏

執行統籌|李妹妍

文字|謝小婉

圖片|姜雪媛

編輯:李芷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4c50bd4e3f6ff7ed5e44c04301f80d1.html







翁城日記 711

2024-11-05









翁城日記 709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