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種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文明,是一面旗幟,鼓舞人心、引領方向。實踐證明,精神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最持久的力量,更是實現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支撐。青龍山鎮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全鎮共有自治區級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村2個,市級文明單位2個,市級文明校園2個,旗級文明村16個。
古言道:「求木之長,必固其根」。近年來,青龍山鎮以黨建統領隊伍,以「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為目標,依託當地自然風光、歷史人文、傳統產業等優勢,打造「山水城共融,農文旅同興」的自治區級文明青龍山成效顯著,「甘薯」產業欣欣向榮,鎮村環境潔美如畫,文化活動多姿多彩,村規民約入心入腦,一幅和美鄉村的畫卷,正在文明青龍山栩栩鋪展開來。
共謀發展良策,打造縣域品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以甘薯為主導,谷雜種植相配套的旱作農業示範區,註冊了「青龍山粉條」縣域公用品牌,獲得了「中國地理標誌保護」和「生態原產地保護」,「奈曼甘薯」成功入選內蒙古農牧業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奈曼旗青龍山甘薯特色小鎮」已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特色小鎮清單。截至去年年底,全鎮甘薯栽植面積達2.2萬畝,甘薯加工企業5家,合作社28家,投資3.78億元建成青龍山甘薯科技產業園區,甘薯產業鏈不斷完善,甘薯及甘薯產品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
共治鎮村環境,打造宜居住所。青龍山鎮以「扮靚我的家」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總抓手,通過採取評選和積分制度的形式,激勵引導廣大村民朋友成為「凈化庭院、綠化家園、美化環境」的主力軍,使其投身於衛生環境治理的活動之中。同時,鎮村積極完善衛生配套設施,並利用公益安置崗,在全鎮聘用保潔人員141名,負責對轄區內垃圾進行清運處理,基本實現「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使鎮村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幸福感不斷增強。
共創文化載體,厚植文明沃土。得力營子村2020年被評為自治區級文明村,該村位於青龍山鎮南部,全村4個小組203戶825人,土地面積14526畝,村內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產業結構多元,村規民約入心入腦,治理體系集約高效。為有效使村民參與、支持文明創建活動,投身於和美鄉村建設,青龍山鎮始終以宣傳教育為根本,以微信公眾平台、廣播、宣傳欄、標語等宣傳載體為抓手,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在各村設立了「榜樣就在身邊」宣傳教育圖版、村規民約及公益廣告等,大力宣傳有關婚喪改革的法律法規,宣傳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移風易俗的積極意義,鞭撻婚喪嫁娶比闊氣等陳規陋習,用「鄉賢」和先進個人的事跡去感染群眾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使勤勞、節儉、誠信、孝敬等品德修養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共建文化設施,豐富文化活動。青龍山全鎮28個行政村均建設了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和草原書屋,軟硬體配套設施齊全。農閒之時,活動室內座無虛席,村民會在這裡自發組織、編排文藝節目,敲鑼打鼓、吹拉彈唱「無所不能」。村民們還自發地組建本村的秧歌隊和廣場舞隊,在村內的文化廣場排練,有時鄰村之間來一場「大比武」。草原書屋也激發了農民「科技致富」的意識,不定期鎮里會組織農業專家,到村裡傳授農技知識,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
「百花齊放春滿園」,青龍山鎮將始終堅持讓「文明之花」開遍青龍山的大地,堅持攜手共同繪就「生態青龍山、品牌青龍山、宜居青龍山、平安青龍山、幸福青龍山」的美麗畫卷。
圖文:李 威
編輯:牟劍新(實習)
初審:胡 楊
審核:王愛國
終審:閆春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