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編年史】20年變遷,細數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硬體產品

2023-05-15     太平洋電腦網

原標題:【硬體編年史】20年變遷,細數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硬體產品

前言

回顧PConline發展的20年,也是DIY圈子乃至硬體飛速發展的20年。無論是我們熟悉的CPU還是遊戲顯卡,都經歷了重大的升級過程;內存從SDRAM到DDR5;存儲更是從緩慢的HDD進化到超10G的PCIe 5.0 SSD。20多年的變化,不止一朝一夕,這20多年也湧現出過太多經典的品牌和產品,有些歷經無數次的洗牌、併購與重組,有些歷經千錘百鍊成為今日標杆。本期就帶大家一同追溯那段漫長曆程里的經典之作。

1999:世紀末的輝煌

眾所周知,老黃的NVIDIA最近又站在了時代的浪潮之上,被ChatGPT選中的,加上本身自己就相當擅長數據業務,它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AI領域的核「芯"。而在1999年時,NVIDIA還是那個幾經市場失敗瀕臨破產邊緣的小公司,不過在當年推出了第一款官方GPU :GeForce 256 GPU,它的出現是劃時代的,相較過往圖形處理器,GeForce 256可以將部分複雜工作從CPU中分離出來並整合進GPU中,CPU也能從繁重的光照計算中解脫出來。講人話就是即便是低端CPU,搭配了新一代的顯卡也可以流暢地玩遊戲,開創了獨立顯卡市場的新篇章。

至於CPU方面,不少資格較老的DIY玩家應該都玩過Pentium III處理器,這個名字可能有些人不認識,但一說奔騰3處理器你就知道了吧。基於0.25微米工藝製程,首次引入了SSE指令集,其中最吸引人的應該是最高頻率達到1.13 GHz,它的超頻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達50%以上。不過別看它是一款上世紀的處理器,但是它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在一些嵌入式領域依然發揮著餘熱。

2000:邁入1GHz

單核時代,頻率是CPU最重要的性能指標,而當時頻率逐步接近標誌性的「GHz」,Intel和AMD想搶先發布1GHz的CPU。結果,這個標誌性1GHz CPU在2000年3月由AMD首先發布,型號是Athlon 1000。Intel在幾天後宣布了自己的 1GHz Pentium III,並打敗了 Athlon 1000。

不過整個Athlon產品線在CPU行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畢竟AMD在以前還是一家給Intel代工的小公司。後續AMD更是AMD乘勝追擊,發布了"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擁有高達1.4 GHz的時鐘頻率,競爭力超過了當時的Intel。

Sony PlayStation 2的出現是當年另一大爆點,PS2是繼PlayStation之後的第二代索尼遊戲機,也是當時最先進的遊戲機之一。它擁有強大的圖形處理能力和兼容性,可以運行大量的精彩遊戲,像我們耳熟能詳的《最終幻想X》、《合金裝備2》、《影之心》等都能玩,因此PS2在全球銷售也超過了1.55億台,成為史上最暢銷的遊戲機之一。

2001:一片繁榮景象

2001年CPU市場最吸引眼光的莫過於奔騰4的上市銷售。不過一開始奔騰4搭配的是英特爾自家的i850晶片組和昂貴的RDRAM內存幾乎在DIY市場就沒有任何聲音。後續Intel也推出i845晶片組用於解決這一「發布但沒人用」的現象,不過兼容性的問題也寄了。

然後眾所周知的那顆圖拉丁系列CPU出來了,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低發熱量的優勢,甚至超頻能力和性能都超越了下一代的奔騰4,受到廣大性價比愛好者的追捧。因此時至今日,「圖拉丁」的名字更是被諸多垃圾佬奉為上賓,它就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

顯卡則沒啥變動,2001年NVIDIA還是像現在這樣,在顯卡市場占據主流地位。因為在這一年它們發布了支持微軟DirectX 8的顯卡GeForce 3,這款顯卡首次引入了可編程像素著色器和頂點著色器,為3D遊戲的視覺效果帶來了革命性的提升,並且在下半年演化成GeForce3 Ti500和Ti200,一時間風頭無兩。

而我們的老熟人ATI在當時還不足以跟NVIDIA掰掰手腕,不過還是發布了支持DirectX 8.1的R200架構的Radeon 8500作為高端產品。它的真正逆襲還要等到隔年支持DX 9的Radeon 9700 Pro。

2001年對於作業系統而言也同樣是非常熱鬧的一年。熟悉的朋友可能猜到了,經久不衰的Windows XP就是這一年發布的,不過上市之初並不受人待見,但在多年後的今天,一定沒人想到Windows XP可以在後來占據主流用戶的桌面那麼長時間。

2002:群星閃耀

2002年堪稱是顯卡市場變革最大的一年,Matrox的幻日512、矽統的Xabre、威盛的SavageXP、Trident 的Blade XP和3D Labs的P10,再加上NVIDIA的GeForce 4和ATI的Radeon新品,整個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不過要說輝煌還要屬ATI,2002年前後是它最輝煌的年代,這一年ATI發布了Radeon 9700 Pro,這是ATI推出的一款高性能顯卡,採用0.15微米工藝製程,支持DirectX 9.0,同期的NVIDIA還在守舊的抱著DX 8,性能上這張卡更是完全碾壓NVIDIA GeForce從古到今全家老小。

DIY之外,遊戲主機也在悄然發展。早在1994年,索尼就推出了自己的遊戲主機,而微軟則是在2002年才姍姍來遲,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遊戲主機——Xbox,採用自家的DirectX技術,與索尼PlayStation 2形成激烈競爭,後來更是與索尼和任天堂形成了至今的三足鼎立局面。

2003:64位的推廣

2003年是CPU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各大廠商都推出了具有創新技術和高性能的新品,引發了激烈的競爭和消費者的關注。

Intel的奔騰4雖然在2000年稍顯拉跨,但在2003年它的製程從0.13微米升級到了90納米,同時增加了L2緩存容量,最高頻率達到了3.4GHz。一度成為當時是性能最強的單核CPU之一。

AMD正在探尋一條與Intel不同的技術道路。2003年3月AMD的K8終於亮相——面向伺服器的Opteron,這是AMD推出的第一款64位x86伺服器處理器。後續AMD還推出了Athlon 64,它也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支持64位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的桌面級CPU,AMD至此開始了64bit計算的推廣之路。

2004:充滿變化和競爭

2004年是一個充滿變化和競爭的一年,無論是CPU還是顯卡,都有不少新品和新技術的推出。CPU方面,不少大事發生,如:LGA775平台的發布、賽揚D的問世、Sempro n處理器憑空出世與Athlon64處理器開始轉向90納米製程等等。

當然最具意義的應該是Intel的賽揚D,在2004年Intel為了扭轉CPU市場的被動局面,推出了性價比頗高的賽揚D系列處理器,其代表作就是賽揚D 320。這顆處理器在當時幾乎可以和性能最強的奔四系列處理器比肩,甚至比不少奔四的早期型號性能還要強勁,而它的價格十分的低廉,相當受廣大學生及企業用戶的歡迎。

至於顯卡,紅綠大廠還在繼續。NVIDIA發布了史上最強的GeForce 6系列,其中GeForce 6600 GT更是成了當紅炸子雞,並且默認頻率已達到500Mhz,比大哥G6800 Ultra要高出四分之一,6600 GT的頻率也因此達到了當時NVIDIA產品線最高。

隔壁的ATI也帶來了新工藝以及X系列首秀,不僅將Radeon 9500/9600系列升級至0.13微米,還推出了X系列的Radeon X800 XT,憑藉強勁的性能與G6800 Ultra平分秋色,相比上一代頂級顯卡更是有了翻倍的提升,毫無疑問這張顯卡的出現已經成為ATi顯卡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2005:新人輩出降價頻傳

CPU在這一年可以說是新人輩出,降價頻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thlon64 3000+這款Winchester核心的Athlon64 3000+ CPU憑藉強大的性能、良好的超頻性以及不高的發熱量在實用性上比新核心K8還要好。而且令人驚喜的是,在新核心K8的瘋狂衝擊下,它的價格在當時可以說是超值!一度成為2005年的風雲人物。

雖然後續Intel推出了Pentium D處理器,但因為這一年的奔騰D處理器的拉胯表現,直接導致了奔騰品牌形象的坍塌。因此隔年,Intel推出酷睿處理器,取代了奔騰處理器的旗艦地位,自此奔騰品牌被定位於中端市場,並逐漸被用於低端和入門級筆記本電腦。

同年,DIY的最大競爭對手也上線了,微軟推出的第二代遊戲主機——Xbox 360,採用IBM開發的三核PowerPC處理器,支持高清視頻輸出和在線遊戲功能,不僅與索尼PlayStation 3和任天堂Wii展開競爭,更是DIY行業的對手之一。

2006:叱吒風雲還看今朝

在2005年甚至在2006年初,Intel在桌面CPU市場過得並不好,AMD憑藉Athlon64 3000+ 939殺瘋了,同時兼顧性能、價格的它至今日都讓不少消費者記憶猶新。

不過年中Intel發布的新一代的Core 2 Duo系列徹底挽回了這個局面。Core 2 Duo系列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架構,性能非常強勁,中高端Core 2 Duo的性能便輕鬆超過了AMD的王者Athlon64 FX62,其中Core 2 Duo E6300更是Core 2 Duo系列中的性價比王者。並且隨著Duo系列的推出,它也取代了Pentium品牌,成為Intel的主力產品。

而06年的DYI市場也開始進入了DDR2時代,DDR內存徹底推出駐留市場。不過當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屬採用mt鎂光D9系列的內存,能上極其誇張的延時參數和高得驚人的頻率是mt鎂光D9系列的內存的特點。

顯卡市場仍舊維持兩強爭霸的格局,NVIDIA和ATI為了爭奪顯卡性能王者的寶座,紛紛發布新一代圖形晶片。NVIDIA推出的基於G71圖形核心的Geforce 7900、基於G73的GF7600系列及最新的G80以壓倒性的性能、價格優勢引領了整個顯卡市場的走向。

而AMD則總是好像慢人一拍的樣子,雖然也發布了多款產品,不過由於發布時間較晚,基本上NVIDIA就已經再次完成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因此AMD在這一年的顯卡領域相繼失守。

其他硬體方面,經過降價、漲價、再降價之後,06年液晶顯示器終於真正成為了市場中的主流,將CRT大屁股顯示器徹底封殺,寬屏液晶蔚然成風。後續面板價格的不斷下滑,在一年市場裡,19、20、22寬屏迅速成為市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7:風雲變幻的市場

2007年這一年為處理器發展史上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單核心處理器逐漸沒落,雙核處理器覆蓋了高中低端,已然成為了市場的主流。

毫無懸念,將Pentium E2140作為DIY市場處理器產品年度No.1不會有太多的反對聲。儘管E2140隻有1MB二級緩存和1.6GHz的主頻,但是憑藉Conroe架構的優勢有很出色的性能表現。Pentium E214還擁有著超強的超頻能力,最重要的是E2140是2007年里最便宜的酷睿2雙核CPU。

不過Intel後續更加激進,後續發布的Intel Core 2 Quad QX9650更是Intel的第一款四核桌面處理器,多核心與先進位程工藝的應用不僅為多任務處理和高性能計算帶來了更大的提升,同時再一次把AMD遠遠甩在了後面。

主板領域,在2007年推出了P35系列後,Intel可以說是先給了AMD一個左勾拳!並且,Intel還補了一記重重的右鉤拳——X38晶片組的出擊,似乎是要一擊將AMD斃命。其中當屬的代表分別是微星 P35 Neo2-FR與華碩P5E3 Deluxe/WiFi-AP。前者純銅熱管+全固態的配置成為當年千元的最佳主板,而後者則是X38的顛覆之作,豪華的配置是華碩一貫的作風。

華碩P5E3 Deluxe/WiFi-AP

微星 P35 Neo2-FR

2008:坎坷的一年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所有行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市場購買力下降,DIY行業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即便是面臨這樣的市場現狀,2008年的DIY硬體也並未停止發展的腳步。

首當其衝的就是旗艦顯卡市場,作為顯卡領域的頭牌,NVIDIA GTX 280與HD4870X2的單卡VS雙芯卡最強之爭貫穿了08下半年。而GTX 280作為高端顯卡,自然有些AIC耐不住寂寞,打造了相當唬人的GTX 280,其中就有七彩虹GTX 280液冷版。

至於AMD就比較簡單粗暴了,HD4870X2帶著兩顆高頻RV770核心和高達2GB的GDDR5顯存登場,目標只有一個——掀翻GTX280的王者地位。不過當時由於AMD的傳統藝能,驅動不行導致遊戲表現並沒有討到多少好處。

相反中端市場驚心動魄大戰卻吸引了不少發燒友和骨灰級玩家的關注。AMD憑藉GDDR5顯存顆粒及多達800個流處理器終於略勝GTX 260一籌。不過NVIDIA也是反手掏出了GeForce GTX 260的升級版本GeForce GTX 260+,性能也順勢提升不少,壓倒HD4870順理成章。為了不落人後,AMD也發布了Radeon HD 4870的升級版本,但只是將顯存由原來的512MB增加到1GB,如此一來,雙方又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GTX 260+顯卡

HD 4870顯卡

2009:海嘯退去就是沃土

2009年的CPU領域熱鬧非凡,AMD發布的Phenom II X3,開啟了AMD CPU「開核」時代的大門,「開核」之所以能深入DIY群體,最主要原因是它是免費午餐,只需一個簡單的操作,電腦性能就有可能提升一個甚至幾個檔次了。

不過被喻為AMD的「神U」的要屬Athlon X2 5000,其兼具開核+超頻的操作,搖身一變,即成為可以匹敵千元四核的「FX 5000」,當時不少商家也提供了包開核服務,且貨源充足,因此受到DIY用戶的追捧。不足400元的Athlon X2 5000把「開核」熱潮推向頂峰,讓很多預算有限的DIY用戶也爽了一把。

一直以來DIY市場最有看頭的還是要說顯卡了,AMD與NVIDIA的紅綠大戰一直不曾停止,要說最值得紀念的是哪張?那肯定是AMD Radeon HD 5870。為什麼是HD5870呢?因為這是第一張DX11顯卡,HD5870上市的時候可以說是碾壓英偉達全家,當時的NVIDIA還是GTX200時代,還是DX10.1,在HD5870面前,即便是最強的GTX295都被無情打倒,毫無還手之力。

2010:承上啟下的一年

2010年更像承上啟下的一年,這一年裡主板迎來USB 3.0與SATA III雙新接口,DDR2逐步退位,DDR3正式啟航。

這一年的CPU市場Intel推出了PC史上第一款集成顯卡的CPU Core i3/Core i5 600,同時也發布了第一顆六核心的CPU Core i7 980X。不過真正讓六核心普及的還要看AMD 的Phenom II X6 1000T系列,性價比路線的選擇,讓這顆六核的售價僅1300元左右,加速了六核CPU的普及。

顯卡市場不僅新品更新頻繁,同時還具備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中低端顯卡基本上變化不大,而中高端顯卡的更新速度就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首先AMD在推出HD6800系列之後,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迅速推出了HD6900,其在高端的更新速度可見一般。不過要說這一年的最佳還是NVIDIA GeForce GTX 580 GPU,基於全新的Fermi架構,繼承了GTX 480的衣缽,支持DirectX 11和CUDA並行計算,一經面世就迅速奪得最強性能稱號。

GTX 480顯卡

GTX 580顯卡

在當年,還有一項技術的問世值得關注,那就是雷電接口,和傳統的USB接口相比,雷電技術最大的特色就是更快。比如第一代雷電就擁有10Gbps的傳輸速率,而且最多可以串聯4部設備,和它相比同期的USB 3.0(5Gbps)簡直「弱爆」了。後續即使USB-IF發布了USB 3.1技術規範,將理論傳輸速率提升到10Gbps,而此時雷電接口的創始人英特爾卻已攜手蘋果推出了第二代雷電,傳輸速率實現了翻倍,20Gbps再度讓傳統的USB黯然失色。

2011:痛並憧憬著

縱觀整個2011年,不難看出當時整個IT環境都開始向移動端傾斜,傳統的PC增長放緩,DIY行業整體表現相當疲軟。不少玩家甚至對DIY失去了熱情。

不過無論DIY行業面臨怎樣的困境,我們看得到CPU爭霸戰還是如期上映,Intel與AMD繼續在出牌。其中就不得不提Intel Core i3 2100,正是這顆U,讓AMD方面一眾中端處理器黯然失色,甚至下半年大力推出的APU也未能挽救中端市場的失利。

不過APU的亮點還是有的,比如愈演愈烈的「開核」,比如APU的核顯性能被挖掘,比如APU的顯卡交火,比如推土機以及高端APU的超頻潛力等等。像AMD Athlon II X4 640就因為其能夠開核成六核的潛力,備受追捧,而A6-3650更是因為集成了核顯實現混合交火,性能也不輸樓上的i3 2100。

顯卡領域則是因為CPU整合了核顯後對中低端獨顯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不過高端獨顯依舊引領性能的發展,GTX 590是當時的「卡皇」,也是NVIDIA的首款單卡雙芯旗艦,不過AMD在後續抬出了HD 6990與之抗衡,但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頻率並未折衷,因此其功耗、溫度控制略顯糟糕,滿載平台實際功耗超過500W,核心溫度更是達到了100度上下。放在今天也是逆天的存在。

2012:融合與創新

隨著PS3、XBOX360等次世代主機的到來,說DIY沒落的聲音越來越多,不過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筆者覺得融合、創新才是DIY行業2012年的熱門關鍵詞。

畢竟顯卡市場還是一如既往的熱鬧,上演了一出你追我趕的好戲。起初AMD先聲奪人,以Radeon HD7970搶先亮相市場。而後NVIDIA攜開普勒架構的GTX 680彪悍上市,重奪單芯卡皇桂冠。更恐怖的是GTX 680不僅性能卓越,在功耗表現上也給了競爭對手當頭一棒。當時GTX 680平台滿載320W,而與匹敵的HD7970顯卡的滿載功耗已經超過380W。這在當時高低都算得上是一項「黑科技」。

而主板領域則波瀾不驚,但還是有廠商創新的推出了一款值得關注的產品,那就是華碩Maximus V Formula。它採用英特爾Z77晶片組,搭載智能數字供電系統、SupremeFX IV遊戲音效、GameFirst II遊戲無延遲技術等,不過它還有一個很符合DIY的點,就是採用了全新設計的Fusion Thermo混合散熱系統,延續了當年Fusion的理念,為主板的供電模塊帶來的一個風冷水冷混合的散熱模組。

2013:精彩的架構大戰

在眾人都不看好的2013年,整條CPU、主板、顯卡產品線,AMD和NVIDIA共發布超過20款全新產品,品牌新品超過700款。這個力度給那些唱著DIY衰敗論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要說2014年的CPU市場,其實更多是技術的普及,Haswell的CPU性能和前代處理器差異不大,不過新的8系列主板推出最大的好處就是加速了SATA 6Gbps以及USB3.0的普及。雖然AMD早就已經將這兩大技術規格應用在自己的晶片組中,不過誰讓Intel的份額足夠大呢。

而GPU市場則是一場精彩的對決,AMD和NVIDIA都在今年發布了自己近期以來最成熟的產品,NVIDIA完整版的開普勒以及AMD的夏威夷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演出。AMD的夏威夷核心的確給NVIDIA帶來了巨大的威脅,R9 290X性能不但超越了GK110核心的GTX 780,甚至直逼Titan,不過完整版的GTX 780 Ti最終守住了寶座。

那一年的主板市場也頗為熱鬧,自Sandy Bridge處理器之後,想要超頻的玩家只能買Z87主板,不過基於英特爾H87和B85晶片組的華碩主板另闢蹊徑,通過解鎖BIOS升級的方式一樣做到了K系列處理器的超頻功能,這與多年後B660系列的做法不謀而合,甚至後者更為激進,超的還是非K處理器。

2014:平平淡淡才是真

縱觀2014年DIY硬體產業,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寒冬,也沒有我們期待中的那種復甦,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平淡淡。

不過要說2014年還是有不少值得說道的事的。首先看看講情懷的CPU市場,有的玩家可能覺得筆者會說超頻的i7 4790K,或是售價高達7999的i7 5960X。其實都不是,而是奔騰20周年紀念版,由於14年恰逢奔騰品牌20周年的生日,Intel也適時推出了奔騰20周年紀念版GXXX。雖然奔騰CPU早已泯然眾人,不過Intel還是懂得利用老一輩DIY玩家的信仰來消費一波情懷的。

至於當年的AMD嘛,更多是轉移到CPU與GPU聯合的異構運算,並且精力發展到家用遊戲機市場上,只是希望PS4、XBOX ONE在採用AMD的GPU後,能夠在將來反哺CPU市場上。不過後來它做到了,PS5上就用上了AMD定製的8核處理器和RDNA 2架構的GPU。

顯卡上NVIDIA可謂春風得意,推出了嶄新的Maxwell麥克斯韋架構GM107的GTX750系列,一改常規地首先在主流產品中進行換代。後續GM204架構的GTX980/970更是颳起了一陣高端旋風。畢竟麥克斯韋架構刷新了我們原有的性能功耗比的觀念,不需要任何額外供電的公版顯卡和165W TDP的頂級顯卡在當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5:回暖的轉機

從2012年增長趨勢暫緩以來,DIY市場的冬天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不過在這個普通的2015年,事情稍微有了一些轉機。NVIDIA、 AMD在GPU領域都有新技術和新架構誕生,而Intel也如願將SKYLAKE架構CPU推向市場,並且再一次掀起了DIY的狂潮。

Intel在2015年最大的動作就是上市了最新的「SkyLake」架構處理器,用到的是14納米工藝製程,首發時就推出了i7 6700K與i5 6500K,性能雖然不錯,但卻由於產能及其他的一些原因,導致全球斷貨。不過要說6代酷睿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那就不得不提對新的DDR4內存的全面支持,從當時的DDR3跨越到了DDR4,誠然我們將迎來一個關於內存的新時代。

而DDR4的普及程度現在大家眾所周知,甚至不少人現在的電腦都是用著DDR4的內存,新一代DDR4內存要比DDR3內存主頻更高,工藝更先進,因此功耗會更低。當時不少裝機方案就用上了DDR4內存,畢竟更高的讀寫更低的延遲換誰不心動呢?現在的DDR4甚至一度做到了5000MHz,頻率直追DDR5,時序卻低很多,堪稱顛覆之作,這在當年也是不敢想像的存在。

2016:GPU的徹底爆發

2016年,老黃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驚喜,眾人矚目已久的帕斯卡架構顯卡發布了,這也預示著一個新的圖形時代大門已經開啟!老黃在發布會上聲稱,全新的GTX 1080顯卡性能甚至可以超越Maxwell架構的GTX 980 SLI。在能耗比表現上,帕斯卡顯卡也強於麥克斯韋架構!16納米的製程工藝讓NVIDIA邁入了新紀元,革命性的架構與堆料為遊戲和專業應用帶來了更強大的圖形性能。GTX 1080的出現,正如老黃所說「A New King」的誕生,至此,AN顯卡大戰一觸即發。

不管處理器大戰還是顯卡對決,就算變化再大,似乎也不能點燃眾人的激情,而2016年的激動瞬間還要屬SSD固態硬碟,因為在這一年很多新技術都得到了真正的普及,首要就是TLC。從現在回望過去,TLC的出現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但在那個年代,TLC從一誕生就頗具爭議,畢竟它的性能、壽命都不如SLC/MLC,不過憑藉成本低與3D堆疊技術,輕鬆提升容量,直到現在幾乎所有的SSD品牌都採用了TLC。

2017:噩夢的開始

2017年本該是DIY玩家很幸福的一年,AMD重新殺回高性能處理器市場。當時最矚目的應該就是銳龍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其採用了全新的Zen微架構,跟FX系列推土機架構及之前的羿龍K10架構完全不同,是一次重大升級,包裝也做了大革新,意味著一切重新!並且這代處理器無論是從跑分、遊戲、功耗乃至溫控等各方面都不遜色於Intel的產品,雖還談不上超越,但足以一鳴驚人!在Intel霸占高端處理器這麼久後,AMD的這一招亮劍,無疑是給市場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別看當時的CPU市場如日中天,其他硬體則是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漲價,其中最受傷的玩家要屬遊戲玩家了,因為他們不僅要承受內存、SSD漲價,還遭遇了顯卡漲價,這波顯卡漲價的喪心病狂程度不亞於內存。

不過本以為2017年的顯卡市場就將在沉淪中度過,但是老黃不甘寂寞,發布了基於新一代Volta(伏特)架構打造的TITAN V。在實際遊戲性能測試上,TITAN V比當時的GTX 1080Ti要強30%以上,可以說是那個時代里地球上最強單卡,更是被玩家成為「核彈」。

雖然2017年誕生了很多值得說道的產品,像AMD的Ryzen 7,Intel不再擠牙膏的8代酷睿,不過可惜的是當年的DIY並沒按劇本走,處理器、顯卡、內存、SSD以及主板都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漲價,特別是內存、顯卡漲價兇猛,已經到了嚴重影響市場供需的地步了。總的來說,2017可以說是DIY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18:短暫的退潮

自從2017年攜銳龍處理器重返高性能CPU市場之後,AMD在CPU市場終於有了正面對抗英特爾的底氣,2018年的銳龍二代處理器更具大將之風。當時推出的銳龍2000系列處理器升級到了12nm LPP工藝及Zen+改良型架構,旗艦R7 2700X升級到了8核16線程架構,頻率也提升到了4.3GHz,但售價從上代的3999元降至2699元,加量又減價,堪稱最親民的8核處理器。

隔壁的Intel自然是坐不住的,旗艦酷睿i9-9900K也升級到了8核16線程,而且加速頻率高達5GHz,保住了英特爾在綜合性能上的面子,最佳遊戲處理器的稱號並不為過。不過當時的Intel處理器還是14nm++++++工藝,距離14nm推出歷史舞台還有兩代處理器的歷程,隔壁蘇媽則是不斷採用更高的工藝給予Intel沉重一擊。

相比處理器市場上的激烈競爭,顯卡市場最重要的看頭就是NVIDIA推出的圖靈Turing架構顯卡,包括RTX 2080 Ti/2080/2070三款新卡,它們帶來了革命性的實時光線追蹤技術及AI運算。而RTX 20系顯卡也可以說是2006年統一渲染架構問世以來GPU架構最重要的一次升級,正是因為它的實時光線追蹤功能,讓後續的顯卡也由GTX改頭換面成為了延用至今的RTX,雖然當時有光追甚至DLSS的加持,玩家可以享受到劃時代的遊戲體驗,不過它高昂的售價也成為它飽受詬病的一點。

不過說到顯卡,當年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是2018年的顯卡市場還在為去年大熱的礦卡市場買單,當年Q2開始礦卡市場徹底涼了,導致礦卡需求驟減,而二手礦卡又傷害了遊戲卡的銷量,所以當時的顯卡渠道的庫存積壓嚴重,顯卡廠商要把舊卡賣完才有可能去賣新卡。因此在當年只有NVIDIA推出了新架構的顯卡,蘇媽還是缺席的。

2019:祖傳黃氏刀法

書接上文,AMD在GPU市場抬不起頭,但CPU市場可謂風生水起,在今年依舊向高端處理器市場發起挑戰,三代銳龍處理器同樣使用了7nm工藝,在功耗和性能上有了較大突破。市場份額也有所提高,在Intel面前有了更多底氣。並且旗下的線程撕裂者3970X處理器,更是擁有32核心64線程,把桌面處理器的核心數推向更高的巔峰。

在那一年,AMD也帶來了更新的PCIe 4.0,隨著三代銳龍的降臨,配套的X570主板晶片組也到來了。而X570晶片組最大的特點就是主板PCIe通道升級為了4.0,一條PCIe 4.0通道帶寬對比以往翻倍,達到了16Gbps,而三代銳龍處理器和X570主板的組合是當時唯一可以搭載PCIe 4.0固態硬碟的真神!

在老黃髮布了RTX 20系後,AMD仿佛癟了一般,早前推出的Radeon VII不僅打不贏RTX 2080,還擁有RTX 2080 Ti的功耗。不過好在蘇媽只是在藏大招,直到2018的下半年AMD才宣布了新一代遊戲顯卡Navi,新顯卡最大的亮點有兩個,其一是7nm製程工藝,其二就是AMD秘密研發多年,宣稱為遊戲而生的RDNA架構。在RDNA和7nm的加持下新A卡的表現十分讓人驚艷,能耗比提升了1.6倍以上,首發的RX 5700/XT性能甚至壓RTX 2060/2070一頭,價格還便宜不少。

老黃見到這種狀況自然是不甘示弱,所以展現了震撼玩家的精準刀法,在各張已經發布的顯卡之間通過大核心閹割降維打擊,或者換用GDDR6顯存等簡單粗暴的方法硬生生砍出了Super系列圖靈顯卡。

2020: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的伊始,新冠席捲全球,給全球各地人們帶來了沉重的傷害,也嚴重打擊了全球的經濟。不過後續隨著疫情的控制,DIY硬體又煥發了新的生機,這一年裡也湧現了不少經典之作,如:Intel率先推出了10代酷睿,NVIDIA發布了最新的RTX 30系列Ampere架構顯卡,AMD先後推出了Zen3架構的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和全新RDNA2架構的RX 6000系列遊戲顯卡。

CPU方面,Intel還是經久不變的14nm+++++++工藝,雖然性能有提升,不過因為產品定價偏高、必須搭配400系列主板使用,導致市場反響並不算好。而隔壁AMD發布的基於Zen 3架構的新款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全系採用7nm製程工藝打造,理論性能提升26%,其中頂級的R9 5950X更是可以和酷睿i9-10900K相媲美。

除此之外,要說最強處理器還要屬在年頭就發布的線程撕裂者3990X,AMD喪心病狂的給它塞入了史無前例的64核心128線程,這樣的配置放在當下也是核彈級的存在,當然後續AMD還有一款更恐怖的產品亮相,一度超越3990X。

至於顯卡嘛,一定是DIY玩家最關注的部分,2020年的顯卡市場精彩紛呈,AMD發布全新一代RX 6000系列顯卡,全系基於RDNA 2架構打造,採用台積電7nm製程工藝,配備Navi 21核心,並且玩家心心念念的光追也加上了,儘管光追對比老黃家的還有不小差距,不過新的顯卡也總算給A粉的遊戲和專業應用帶來了更高的圖形性能。

至於老黃那就更不得了,祭出8nm和Nvidia Ampere安培架構兩大殺器,RTX 30系顯卡應運而生,並且有賴於全新Tensor Core與新一代光追核心帶來的提升,RTX 30系性能相比RTX 20系高出許多,而售價似乎回到了正常水平,因此當年很多DIYer深受老黃背刺。

不過也不要高興的太早,在那個新冠肆虐,挖礦盛行的時代,新出的RX 6000系列顯卡與RTX 30系基本都存在庫存和產量方面的問題,再加上礦老闆和黃牛的瘋搶,當時的DIY玩家可謂苦不堪言,基本很難原價買到RTX 3080或是RX 6800 XT這種熱門顯卡,不少顯卡甚至炒出了「天價」。一句話形容就是,2020的DIY是充滿希望又充滿失望的一年。

2021:挖礦再次席捲

這一年的CPU市場是最有看頭的一年,大家都知道AMD在20年下半年推出的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無論是功耗還是性能都不輸隔壁的10代酷睿,因此Intel倉促地推出了11代酷睿處理器。然而11代酷睿儘管其單線程以及遊戲性能有著比較大的提升,但是受制於老舊的14nm製程,11代酷睿在功耗以及發熱上都十分地讓人失望,可以說是近年來英特爾最失敗的處理器之一。不過好在12代酷睿在下半年回歸了,大小核混合架構、Intel 7製程都讓12代酷睿脫胎換骨,一度成為當時最佳的遊戲處理器。

反觀這一年的顯卡市場可謂一地雞毛,蠢蠢欲動的虛擬貨幣市場迎來了新一波的炒作,包括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虛擬貨幣屢創新高。這也讓無數的礦老闆們加入到了顯卡的掃蕩之中,只要是挖礦不虧的顯卡,基本上都被橫掃完畢,而玩家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各大電商平台提示「缺貨」,或者接受相當離譜的溢價。

雖然顯卡產品沒什麼氣色,不過SSD的性能倒是飛速發展,在AMD獨占兩年PCIe 4.0 SSD之後,隨著Intel在11代甚至12代酷睿處理器中添加對於PCIe 4.0的支持,PCIe 4.0 SSD也終於迎來真正的普及之年,而隨著主控、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的成熟,以及國產存儲的崛起,PCIe 4.0 SSD的售價也越來越平民,國外大廠時常著火的新聞好像也少了。這其中最值得說道的就是長江存儲,在2021年的年末,首款國產PCIe 4.0 SSD——致態TiPro7000降臨了,採用自家Xtacking 2.0架構的第三代NAND,無論是性能還是溫度表現都是頂級的存在。當然它旗下的不少SSD也經過了礦老闆的認證,抗造耐用也成為了日後DIY玩家在裝機時選擇的重點。

2022:礦潮終於褪去

這一年Intel與AMD在CPU市場的競爭終於到了進入了白熱化, 在上半年AMD的市場表現還算不錯,雖然銳龍5000系處理器遭到了12代酷睿處理器的狙擊,但是憑藉更低的裝機成本和相差不大的性能,AMD依然維持著之前的市場份額,甚至略有提升。不過到了下半年,Intel終於忍不住放大招了,13代酷睿處理器騰空出世!旗艦級的i9性能自不必多說,i5與i7的兩款處理器性能更是可以對標更高一檔的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再加上支持DDR4內存,這讓原本一直以性價比著稱的AMD更沒有了競爭力。

不過AMD也沒有坐以待斃,降價是最佳的方式,並且AMD在年初推出的5800X3D更是遊戲界的一枚核彈,它的三級緩存從銳龍7 5800X的32MB暴增至96MB,綜合遊戲性能比當時Intel旗艦酷睿i9 12900K平均高出5%。即使是面對現在的i9 13900K,它也絲毫不遜色,加上它2000元左右的售價,無疑是最香的遊戲CPU。

至於顯卡市場在經過了一年礦潮的洗禮後,誕生了不少傑出新作,老黃家的代表正是RTX 4090這張地表最強核彈,Ada Lovelace架構、DLSS 3、全新一代的RT Core與Tensor Core、24GB超大顯存等,每一點都是旗艦級的存在。至於遊戲性能,現在都能暢玩8K了,可想而知它的實力,加之12999元的售價,但是1.7甚至1.8倍RTX 3090 Ti的性能,成為了RTX 40系顯卡中性價比最高的存在。

蘇媽家的自然是RX 7900 XT,雖然首發時定價稍高,但現在的售價是RTX 4070 Ti的區間,加上驅動的優化,現在的性能也能跟RTX 4080五五開,因此這張顯卡的性價比甚至比自家的老大哥RX 7900 XTX還要高,並且AMD也史無前例的用上了Chiplets膠水設計,將CPU的大小核設計引入到GPU,勢必會引發下一代的顯卡設計潮流。

至於Intel嘛,作為一個顯卡新秀,Arc A750 跟 Arc A770 在理論性能上雖然強勁,但實際體驗上與 RTX 3060 亦有差距,在價格上也沒有太大的優勢,雖然後續一直有在優化驅動,但還需要有足夠強的性能、誠意的價格才能打動一眾DIY玩家。

2023:全新的開始

隨著「口罩」原因的散去,2023年總算恢復了往常的氣息,2023年雖然還未過完,不過也已經過半了,在這半年內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硬體,同時在即將到來的下半年也將有不少萬眾矚目的新硬體將降臨。

2023是屬於AI的時代,而AI世界,誰是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是老黃。今年上半年重磅級的產品就是NVIDIA最新一代Hopper H100計算卡。採用Hopper架構,GH100大核心,台積電4nm製造工藝、CoWoS 2.5D封裝技術,集成800億個電晶體,核心面積814平方毫米。至於性能,相比於ChatGPT等目前普遍使用的A100,H100的理論性能提升了足足6倍。

而下半年裡我們可以期待的當然是入門級的幾張顯卡:RTX 4060以及RX 7600,當然還有全新的14代酷睿處理器。顯卡基本上在台北電腦展上就會亮相,更強的性能更低的售價是一定的,就看老黃跟蘇媽能否再次讓DIY玩家激動了,如果3000元內能夠買到這兩張顯卡那無疑是真香的。

而下半年才發布的14代酷睿才是重頭戲,Intel有望用上最新的Intel 4工藝,並且首次引入「Tile」設計,也就是類似於AMD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上的膠水設計,同時還將帶回「失傳已久」的L4緩存,一系列的升級將大幅提升性能與能耗比,CPU界又將上演一出新的紅藍大戰。

當然今年有望普及的還有PCIe 5.0的SSD,藉助PCIe 5.0主控、PCIe 5.0傳輸接口,以及更強的3D堆疊顆粒,在順序讀寫性能上遠勝PCIe 4.0 的產品,12000MB/s幾乎是4.0的兩倍,不過目前的售價還頗高,隨著現在存儲的降價,後續PCIe 5.0 SSD有望早日普及到每個DIY玩家手中。

結語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DIY圈乃至各種標準、協議以及硬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 DIY產業這20年其實更像是是一部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歷史,無數個曾經光芒四射的品牌和產品已經消逝,而能存活至今的則是真正的強者。不過也得益於這20多年的發展,不少玩家也感受到了硬體進步帶來的體驗質的飛躍。

誠然DIY在未來還將繼續發展,但是在經歷了幾輪礦潮寒冬後,曾經如日中天的DIY產業再次傳出了不少「沒落」的聲音。這點我是不同意的,畢竟隨著AI時代的來臨,誰也說不準DIY硬體在未來會不會出現新的玩法,以新的形式展現不一樣的風采,加上現在多數硬體又回到了那個合理的價格,廠商、玩家也在推成出新,研究新的DIY樂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DIY延續,當然這也靠廣大DIYer不斷的凝結智慧,一起努力。

最後願DIY產業不死,願DIY精神永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3b4ffe66ceae03fab11cd08c081e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