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快星系,速度可達2.3倍光速,為什麼沒有打破相對論?

2019-11-07   宇宙接觸

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星系,我們能觀測到的數量估計為2萬億個。最近的河外星系離銀河系只有幾萬光年,最遠的河外星系位於上百億光年之外。在這些星系中 ,它們的光譜大都顯示出紅移,而且距離越遠紅移值越大。這意味著河外星系都在遠去,而且距離越遠,遠離速度越快。

如果河外星系離銀河系足夠遠,它們的退行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然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指出,任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那麼,星系的退行速度是如何超光速的呢?為什麼這樣的超光速又沒有與相對論相違背呢?

狹義相對論:光速如何不可超越?

相對論是大家喜歡談論的一個話題,但這個理論很容易被誤解。宇宙中確實存一個終極速度,那就是真空光速c。而且一旦物體有靜止質量,光速都不可能達到,更不用說超光速,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東西才能以光速運動。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通常在談論速度時,都是指物體相對於局域靜止空間的速度。但如果兩個物體處於不同的空間坐標,在談論速度時就需要注意一個關鍵的因素——時空本身的曲率和演化,這是廣義相對論所討論的範疇。

狹義相對論的適用範圍是靜態且沒有曲率的平坦空間,但在現實中,宇宙中充滿了物質和能量。在物質和能量存在的情況下,時空結構會隨著隨時間而變化,導致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

在諸如恆星這樣的大質量天體周圍,空間會被彎曲,處在這種彎曲空間中的物體就會加速靠近該大質量天體,從而表現出引力效應,這就是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解釋。即使物體沒有相對於空間結構本身存在運動,它也會隨著空間結構的變化而發生運動。空間就像一條傳送帶,即便傳送帶上的物體是不動的,但運動的傳送帶會帶著上面的物體一起運動。

廣義相對論:星系可以超光速退行

根據廣義相對論,在一個各向同性且均勻的宇宙中,時空想要保持靜態是不可能的,宇宙要麼在坍縮,要麼在膨脹。但愛因斯坦一開始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在這個理論中引入了宇宙學常數,以維持時空靜態。

在20世紀20年代,哈勃對星系的光譜做了詳盡研究。結果發現,宇宙中的星系並不是一半藍移一半紅移,而是幾乎都在紅移,只有銀河系附近的少數星系出現藍移,這表明星系基本上都在遠離銀河系。

根據都卜勒效應,光源在逐漸遠離而去時,光的波長會變長,這會導致出現紅移。不過,星系的紅移並非是狹義相對論的那種局域運動引起的,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規律,這會讓星系以超光速退行。

哈勃定律

星系不僅大都在退行,而去退行速度(v)還會隨著距離(D)的增加而線性增加,這個關係如今被稱為哈勃定律,比例係數被稱為哈勃常數(H0)。

唯一能夠解釋哈勃定律的事實是空間自身正在膨脹。如果把氣球表面比作空間結構,氣球上的點比作空間中的星系。那麼,當氣球膨脹時,氣球上的點就會隨之被互相推開。無論從哪個點看來,其他點都在退行,而且距離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因此,只要距離足夠遠,星系之間的空間在單位時間內膨脹足夠多,就會導致星系之間以超光速退行。

空間膨脹速度有多快?

目前,哈勃常數的測量值大概為70千米/秒/百萬秒差距。百萬秒差距是天文學上所使用的長度單位,1百萬秒差距表示326萬光年。哈勃常數表明,如果兩個星系的距離為326萬光年,那麼,空間膨脹會讓它們以70千米/秒的速度互相遠離,其他距離以此類推。

照此來算,當兩個星系的距離達到140億光年之時,空間膨脹會讓它們互相分開的速度達到光速。如果距離超過140億光年,星系的退行速度就會大於光速。值得再次強調的是,這並不是星系在空間中真的以超光速運動,而是由空間結構的膨脹所引起的,這與相對論中的速度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

由於宇宙不斷膨脹,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最遠星系GN-z11現在已經退行到了320億光年之外,它目前的退行速度是光速的2.3倍,這是目前已知退行速度最快的星系。它現在發出的光永遠也無法抵達地球,所以我們不可能觀測到現在的GN-z11。

即便未來能夠製造出非常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最為遙遠的宇宙,但絕大多數星系都無法被我們觀測到。未來,我們只能觀測到現在距離銀河系不超過140億光年的星系,因為它們目前發出的光經過足夠長的時間之後,最終還能到達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