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中國裁員1300人?這,只是個開始

2023-05-13   正解局

不是外資汽車不行了,是外資汽車在中國不大行了。

正解局出品

最近有報道稱,福特中國開始裁員,人數超過1300人。

對此,福特中國的回應是:

對於福特汽車來說,中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在華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始終不變。

同時,福特中國還表示:

公司正在打造一個更加精簡、靈活的組織結構,將資源投入到具有優勢的核心業務上,努力實現在華業務目標。

在很多人看來,福特中國這是默認裁員了。

其實,無論裁員與否,外資汽車在中國境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就拿福特中國來說,被曝出裁員的傳聞,絕非無中生有,而是因為業績問題。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汽車企業,福特為國人所熟悉,也一度在中國汽車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縱觀福特中國近三年的銷量,不容樂觀。

2020年,60.3萬輛;2021年,62.5萬輛;2022年,49.6萬輛。

福特中國近三年的銷量

2023年第一季度,福特中國累計售出12.5萬輛,同比下滑18.8%。

據此推算,福特中國2023年的銷量,也不會太好。

我們再來看一下單一車型。

目前,福特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車是福特電馬Mustang Mach-E 。

該車型於去年4月在中國開啟預訂,售價區間26.5萬元至37.9萬元。

2022年全年,中國累計銷量不足5000輛,表現遠未達到市場預期,也與福特百年汽車大廠的形象十分不符。

福特電馬Mustang Mach-E的銷量走勢圖

要知道,同價格的國產車理想L系列月銷量高達2萬以上。

福特的處境,是一眾外資汽車在中國的縮影。

最早陷入困境的是法系車。

2023年第一季度,法系車在中國的累計銷售只有2萬輛。

接下來是韓系車。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韓系車累計零售銷量僅78852輛,同比下滑17.2%,占中國市場乘用車總銷量的1.8%,市場份額已經不及三年前的一半。

比如韓系車合資企業江蘇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連續經營虧損,2017年至2022年,合計累計虧損高達139.76億元。

最近,悅達起亞內部通知,將安排管理崗員工分批次輪休,第一批輪休時間長達一年。

輪休期間除了首月支付正常工資外,其餘月份均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

起亞聲明

該通知引髮網友熱議,認為悅達起亞是變相裁員,逼員工主動離職。

橫掃全球的日系車,在中國的日子也不好過。

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乘用車市場日系車銷量為71.77萬輛,同比下滑29.4%,市場份額縮水至16.8%,較2020年的24.1%減少了7.3個百分點。

就拿合資車企廣汽三菱來說,巔峰時期的2018年,一年銷量達14.4萬輛。

此後,就開始走下坡路。

去年,廣汽三菱的銷量只有3.36萬輛。

此外,豐田汽車在中國10年來銷量首次下滑,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德系車也未能逃過下滑的命運,2023年第一季度累計銷售95.4萬輛,同比增幅-11.2%。

有意思的是,外資汽車在中國節節敗退,在全球市場依然是高歌猛進。

比如福特汽車,2022年全球累計銷量為423萬輛,同比增長7.33%。

又如豐田汽車,2022財年全球銷量約961萬輛,高於前一財年的951萬輛,創歷史新高。

再如起亞汽車,2022年全球銷量為290萬輛,相比2021年增長4.6%。

只能說,不是外資汽車不行了,是外資汽車在中國不大行了。

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確實變強了。

統計顯示,第一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為265.5萬輛,同比增幅6.6%,市場份額比上年同期大漲6.7個百分點,達到52.7%。

這說明,消費者是在拿真金白銀給國貨投票。

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汽車市場太卷了。

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擠壓了燃油車的生存空間,也讓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

新能源市場2022年1-12月銷量走勢

外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動作緩慢,這成為其在華銷量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還要看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外資汽車不可能輕易放棄。

無論是福特,還是起亞,都表示將要繼續關注中國市場。

外資汽車要想逆轉銷量下滑的趨勢,還是要拿出誠意,拿出實力。

畢竟,中國汽車市場,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