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可藍多的奶酪生意經失效了?

2023-08-01   全球財說

原標題:妙可藍多的奶酪生意經失效了?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近期,「奶酪一哥」妙可藍多發布了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

業績預告顯示,妙可藍多預計2023年半年度實現歸屬凈利潤為2600萬-3400萬元,同比下降74.24%-80.30%;實現扣非凈利潤200萬-400萬元,同比下降96.55%-98.27%。

失寵於市場?

忙乎半年就掙了幾百萬?不僅如此,結合一季報來看,妙可藍多第二季度不僅沒掙到錢,還虧了。

2023年一季度,妙可藍多實現凈利潤2420萬元,扣非凈利潤586.90萬元。也就是說,妙可藍多第二季度在不考慮政府補助、理財收益等非經常損益的情況下,扣非凈利潤預計在-190萬元至-390萬元之間。

難道利潤大部分是依靠理財?其實早在2022年頹勢初顯時,妙可藍多就開始「曲線救國」,將目光投向理財項目上。

2022年,妙可藍多交易性金融資產同比增長226.86%至17.98億元,在持有期間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合計為5908.43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部分資金來自於妙可藍多的募集資金。

2021年8月,剛收到30億定增資金的妙可藍多發布《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現金管理》公告,擬使用不超過7億元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在上述額度內,資金可循環滾動使用。

不過,根據2022年12月發布的公告中可以看到,妙可藍多用於現金管理的閒置募集資金額已提升至19億元。

更為關鍵的是,妙可藍多在2023年3月發布的《募集資金存放與實際使用情況專項報告》中提到,結合外部環境情況,同時為充分發揮募集資金效用,妙可藍多主動控制產能建設進度,將上海、吉林、長春的原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間由2022年12月分別延期至2023年12月、2023年12月、2024年12月。

募投項目延期1-2年不等,但使用閒置資金理財卻從未間斷,一定程度是否源於妙可藍多發現,公司在奶酪等主戰場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

即便有理財助力,2022年妙可藍多歸屬凈利潤依舊以負增長告終,同比下降12.32%至1.35億元,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45.14%至6692.39億元,這亦是近5年首次出現凈利潤負增長。

對於這樣的業績表現,妙可藍多歸結於大環境及原材料成本上漲致使毛利率下滑所導致。

以占妙可藍多收入半壁江山的即食營養板塊為例,2020年營收增幅還在125.15%的高位,但到了2022年增幅僅達16.01%。同時,該板塊的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53.26%降至2022年51.23%。而即食營養板塊的主打產品為大單品「奶酪棒」。

從過往的定增方案中可以看出,所募集的30億資金將用於上海特色奶酪智能化生產加工項目、長春特色乳品綜合加工基地項目、吉林原制奶酪加工建設項目,定增項目延期僅是因為被理財收益所「惑」嗎?

產能產量及限量方面,截至2022年末,妙可藍多奶酪棒、馬蘇里拉、其他奶酪、液態奶及含乳飲料的產能利用率均不飽和,分別為42.86%、79.52%、48.68%、35.35%。

更重要的是,通過財報披露表格便可以看出,其實早在2021年,妙可藍多的產能利用率便處於不飽和狀態。

隨著募投項目部分達產,使得更多產能處於閒置狀態,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營運成本。所以在此情況下,選擇募投項目延期並使用閒置募集資金理財,或已成為了最優選項。畢竟,從存貨方面也可以看出,妙可藍多的銷售並不容樂觀。

截至2023年3月31日,妙可藍多存貨帳麵價值同比增長65.04%至8.11億元,存貨周轉天數達98.9天,相較於上一年同期增加了40.9天。

不難看出,妙可藍多的奶酪越來越難賣。

誰是奶酪大王?

妙可藍多業績「急剎車」引起業界對於奶酪生意的疑慮,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本土奶酪市場的大門,是被妙可藍多推開的。

自2015年柴琇帶領妙可藍多轉型奶酪細分賽道,並於2016年成功借殼上市,成為「中國奶酪第一股」後,便憑藉一根小小的奶酪棒,激活沉悶已久的奶酪市場。

2018年,妙可藍多看準兒童零食品類的健康化、高端化趨勢,以「完美兒童零食」的形象,在中國兒童零食這個千億級體量的大市場中,打出一條奶酪棒賽道。隨後,妙可藍多進行快速的渠道布局,通過洗腦式營銷建立「奶酪就選妙可藍多」品牌定位。

隨著產品、渠道、營銷逐步擊破,妙可藍多營收規模自2015年的3.61億元增至2021年44.78億元,復合增長率達52.15%,並在2021年以27.7%市占率打敗已進入中國市場25年的法國奶酪品牌百吉福,拔得頭籌,並在此後兩年常居榜首。

在這期間,妙可藍多的股價也從最初的幾塊錢飆升至2021年的八十多元。

不過,真正讓妙可藍多駛上快車道的,還是靠山相助。妙可藍多在剛剛轉型奶酪業務時,在經營管理上還遇到不少問題。

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妙可藍多扣非凈利潤持續為負。尤其在2018年,公司貨幣資金僅餘6.36億元,而短期借款與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高達8.09億元,此時的妙可藍多急需新的資金注入。於是,蒙牛出現了。

2020年1月,蒙牛乳業出資2.87億元首次入股妙可藍多,收購5%的股份。同年12月,蒙牛乳業認購妙可藍多30億的定增,持股23.8%股權,超過創始人柴琇成為第一大股東,妙可藍多成了蒙牛的「奶酪」。隨後,蒙牛乳業又多次進行增資,截至2023年一季度,蒙牛乳業持股比例達35.03%。

只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創始人柴琇及其一致行動人也對表決權做出了讓步。

同時,蒙牛乳業還對妙可藍多提出「在3年內(以2021年為起點)退出液態奶業務」的要求,既限制了妙可藍多只能在奶酪市場尋求增長突破,也一定程度上從原料出發限制了其對自身產品品質進行提升。目前,妙可藍多液態奶收入占比已從2020年14.52%降至2022年7.24%。

不可否認,蒙牛乳業想進一步掌控妙可藍多,而就目前來看,在妙可藍多的發展路徑中,蒙牛的「影子」越來越明顯。

同樣的,蒙牛乳業承諾會在2年內(以2021年為起點)將旗下奶酪相關業務注入妙可藍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兩年過去後蒙牛乳業卻在2023年5月公告稱將延後約定時間,即相關承諾延期至2024年7月9日前履行完成,理由是「部分境外資產尚未達到可注入上市公司條件」。

對於蒙牛的「傾力相助」,外界持保留態度,畢竟從財務上看蒙牛對於妙可藍多這筆投資,似乎已經開始賠本了。結合此前蒙牛對妙可藍多的增資價格來看,都是在30元/股左右的價格。截至7月31日,妙可藍多報收22.70元/股,較2021年的歷史高位下滑超7成。

除此之外,妙可藍多「第一名」的帽子似乎也戴得也並不牢固,威脅就來自曾經奶酪屆的大哥百吉福。

2023年年初,伊利計劃收購百吉福的消息不脛而走,起因是百吉福品牌主體邦士(天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從楊巍變更為WENXIAN PAN(潘文嫻),而此人是伊利前高管,目前已離職。

彼時有知情人透露,百吉福這幾年並不好過,市占率從巔峰時80%降至如今20%左右,亟需依附大樹,「雙方還在談判,但百吉福的要價過高,未來戰略合作可能性較大」。

目前關於伊利收購百吉福一事,還沒有落實性進展。但畢竟蒙牛與伊利的「恩怨情仇」已經持續多年,無論是奶源還是終端都不希望被彼此超過。伊利與百吉福的結合,不僅僅是百吉福重歸第一的希望所託,還是伊利與蒙牛對於「奶酪第一」的爭鬥之戰。

根據浦銀國際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奶酪行業市場中,妙可藍多以30%的市占率居首,百吉福21%居次,伊利、樂芝牛、安佳緊隨其後,分別為5.7%、4.2%、3.7%。

可以看出,百吉福與妙可藍多相差並不算多,一旦加上第三名伊利的助力,未來誰能笑到最後還真不一定。

上升空間在哪裡?

對於現在的妙可藍多來說,最重要的是去解鎖更多的消費場景。

隨著賽道中越來越多玩家湧入,市場同質化越發嚴重,隨著妙可藍多大單品「奶酪棒」營收增速明顯放緩,似乎需要找到第二個奶酪切口。

事實上,中國奶酪消費市場還是較為單一。同為「亞洲胃」的日本與韓國市場,人均奶酪消費量都要比中國市場高。且不同於中國奶酪消費依舊以兒童奶酪棒等零食為主,日本、韓國地區的奶酪消費習慣已滲透至佐酒、烘焙、煎烤等場景中。

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目前奶酪產品在中國市場滲透率從2020年的23%增長到2022年的33.5%,但依舊很低。從零食屬性的角度看,目前奶酪的市場滲透率只跟口香糖差不多,遠低於餅乾、膨化食品等。

浦銀國際認為,未來奶酪行業的消費場景將向餐桌轉換,從而增強奶酪的必選屬性等。「奶酪對西方國家的消費者來說是每日必需的食物,屬於剛需消費品。但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以奶酪棒為代表的再制奶酪產品的消費場景更偏向於休閒食品或零食,缺乏剛需屬性。」

近兩年,妙可藍多也開始逐步擴張消費場景,向餐桌(家庭場景)以及為B端餐飲商家提供原料(工業場景)兩方面拓展。

根據營收結構來看,雖家庭場景及餐飲場景營收占比正逐漸升高,但相較於即食營養產品超50%的毛利率,其他兩業務板塊毛利率較低,對公司整體盈利幫助有限。

由此來看,無論是妙可藍多還是整個奶酪行業,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正像蒙牛乳業總裁盧敏說的:「中國奶酪行業的發展依然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中國奶酪事業的前路充滿著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作為曾經攪活奶酪行業的標杆選手,妙可藍多未來如何發展,能否再創一個猶如「奶酪棒」一樣的百億市場,還需進一步觀望。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