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如何一通百通?陳彥、高滿堂大師班傳經送寶

2023-10-26     影藝獨舌

原標題:編劇如何一通百通?陳彥、高滿堂大師班傳經送寶

昨日下午,中國·北京電視劇盛典大師班於中國大飯店如期舉行。在劇評人李星文的主持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陳彥,著名編劇、作家高滿堂,在現場以「精彩的劇本從哪裡來」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經驗分享。

有著豐富舞台劇劇本創作經驗的陳彥老師曾三獲「曹禺戲劇文學獎」,近十年以小說創作為主。他的小說《裝台》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後收視口碑雙豐收,被譽為「深入人心的平民劇」。

他的另一部小說,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主角》,也正在由《裝台》的原班人馬改編成電視劇,不久的將來便會與觀眾見面。

從藝40年的高滿堂老師,是中國電視劇成長成熟的見證人,創作的影視作品超過60部,代表作《家有九鳳》《闖關東》《北風那個吹》《溫州一家人》《老農民》《老酒館》均是國產原創電視劇中的經典。他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踐行,成果頗豐,構建了中國式「人間喜劇」。

他做總編劇的《珠江人家》目前正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熱播,另一部後期製作中的作品是鐵路公安劇《南來北往》,由鄭曉龍、劉璋牧執導,白敬亭、金晨、丁勇岱領銜主演。

小說創作和原創編劇領域的兩位頂咖攜手帶來的這場大師班,成為了本屆電視劇盛典的一大亮點。兩位老師的經驗分享、案例分析、現場答疑,為年輕從業者提供了鮮活的一手創作經,體現了中國電視劇創作者「傳幫帶」的優良傳統。

陳彥:鑽研古典戲曲,打開創作路徑

出生於「文學大縣、經濟小縣」的陳彥,早在18歲時便因為參加縣裡的徵文活動而「斗膽」創作了一部九幕的話劇。雖然這部處女作的手稿和油印版如今都已丟失,但作品的獲獎給了陳彥巨大的激勵,並從此走上了創作道路。22歲時,陳彥便已完成了6個劇本。

回憶起自己的入行經歷,陳彥坦言:「上世紀80年代,我也是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很多小說、散文。那時候主要是為了滿足發表欲吧。後來25歲時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才成為了專業編劇。」

在與戲曲打交道的20多年中,陳彥從一套4000部古典戲曲的劇本集中,感受到了歷史「毛茸茸」的質感。「不管是喜劇、悲劇,雅的、俗的,戲劇都不會將其截然分開。這種綜合體是一種文藝創作的活體。你能見到它所講述的歷史搖擺著走到你眼前。」

因此,陳彥對現在的年輕電視劇編劇們提出了一個建議:多接觸舞台劇和中國古典戲曲,能喚起你對現代戲的思考。

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陳彥又給出了第二條建議:打開自己的創作路徑。「每一個創作者都應該拉開一個進入生活的介面。比如我找到的是中國古典戲曲的途徑。我從這個介面進去,通過歷史的生活,認識現實的生活,從而打開創作路徑。我覺得這個東西給我的作用是最大的。」

隨後陳彥以自己的小說作品《裝台》《主角》《喜劇》《星空與半棵樹》等為例,分享了創作心得。

聊到《裝台》,陳彥提出了「創作最重要的是寫熟悉的生活」。在戲曲研究院做院長的時候,陳彥經常通過窗戶觀察後台裝台工們的工作。尤其是一個裝台工把身體彎成弓形,包著暖氣管道睡覺的睡姿,讓他印象深刻。

「寫《裝台》,就是和這段生活有巨大的關係。這三部作品(《裝台》《主角》《喜劇》)是我對劇院25年編劇生涯的一個致敬。」

對於小說向電視劇劇本的改編,陳彥持開放的態度。他希望能夠選到非常好的編劇,然後由他們在小說的基礎上朝前再推進一步。「電視劇和小說是完全不同門類的藝術,遵循著不同的規律。小說作者容易受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有時會是一種障礙。選到高手來改編,然後我站在一旁靜靜地欣賞,熱烈地鼓掌。這應該是最好的姿態了。

高滿堂:彎路通向正確的路

雖然高滿堂的成功作品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但是他在大師班一上來分享的全是自己的「失敗」經歷。

1981年人生看了第一部電視劇後便立志做編劇,結果照貓畫虎寫出的劇本,被電視台老師批評為四不像;1983年進入大連電視台後,第一部編劇作品《荒島上琴聲》播出反響不佳,被人罵得抬不起頭來;1987年因為在寫《竹林街15號》時加了點婚外情的佐料,被媒體點名批評;2004年順應電視劇市場化潮流而創作的《錯愛》,使他成為了國產「狗血劇」的代表。

這些經歷是高滿堂曾經走過的彎路,而對這些彎路的反思,對自己的重新審視,讓他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堅持生活第一,走現實主義創作之路。「生活細節的真實你是編不了的。任何一個有志於在影視方面從業的人。你首先要和生活一直貫通著,一直互相交融著,一直被它感染著。一百個情節也不如一個細節。

高滿堂不僅是最注重採風的編劇,而且特別喜歡把生活中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做成人物小傳。他在現場透露,他電腦里現存的人物小傳有1000多個。為了舉例,高滿堂詳細分享了他和一位早市小魚販成為朋友的故事。這個故事充分詮釋了他是如何在生活中觀察、感悟,捕捉素材、提煉人物的。

在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時代,很多編劇靠查找網上的資料來激發靈感。高滿堂認為這種方法非常不可取。「也許確實能激發出創作的靈感,但你千萬要警惕。也許有一萬個相同的靈感已經誕生了,你只不過是第一萬零一個人。」

隨後高滿堂分享了幾位合作導演留給自己的印象:陳國星導演喜歡在探討劇本的時候自己演一遍,不惜滿地打滾;孔笙導演在聽編劇講戲時,眼睛半開半合,最後發言時直中要害;毛衛寧導演的肢體語言多,說起話來富有激情;劉江導演思維反應極快,經常把編劇的底子給刨了;張新建導演的工作檯本上寫滿了各種標註,字數和文學本差不多……

通過這些分享,高滿堂想讓年輕編劇知道,導演也是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並建議他們多交導演朋友,有導演意識。「我們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腦門上一定要架著攝影機。」

最後高滿堂還分享了自己作為一位從電視時代走來的編劇,與如今的網絡視頻平台合作的感受。

起初,平台嚴苛的創作流程表也曾讓他感到不適應,並坦言「我也受過欺負」,後來經過了多個項目的合作,他發現與平台的交流也沒有那麼可怕,並不存在誰征服誰的問題。「只要回到專業的標準上,就有溝通的可能。最後還是那句名言:『藝術上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低之分。』」

文/滿囤兒

The End

往期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209ed20536f8b5c0fa767b4685ac8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