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蝦
上下五千年,奇人軼事層出不窮,擊鼓罵曹的禰衡,秉筆直書的齊太史兄弟,經歷傳奇的劉病已……
今天我們要聊的一位奇人,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探險者。他的名字叫理察·弗朗西斯·伯頓。
1
伯頓的家境富裕,一家人長期居住在義大利和法國,時不時在德國、西班牙、葡萄牙小住。
多年的旅居生活讓伯頓對漫遊世界有著近乎執著的迷戀。
他的語言天賦驚人,三歲時就開始學習拉丁語,四歲學習希臘語的同時也很快掌握了法語、義大利語以及當地的方言。大學期間甚至學習了阿拉伯語以及……中文!
伯頓第一次旅行目的地是聖城麥加,如果看過伯頓的自畫像,你就會發現,不同於大部分英國人的白皙膚色,伯頓的膚色更深更暗,這也為他喬裝進入麥加提供了便利。
伯頓化身為名叫Mizra Abdullah的阿富汗醫生,跟隨商隊開始了他的朝聖之旅,為了證明自己的伊斯蘭教教徒身份,伯頓不僅改信伊斯蘭教,還在朝覲的路上對自己實施了割禮——這些努力都足以展現伯頓朝聖的決心。
他憑藉著驚人的記憶,和細緻的觀察,將沿途所見東方世界的景象記錄了下來。
抵達聖城之後,還冒著極大的危險對清真寺和天房進行了測量和描繪。
歷經千難萬險回國後,伯頓根據在伊斯蘭聖城麥加和麥地那的所見所聞,創作了兩卷本長達近千頁的鴻篇巨製——《走向聖城》。
2
聖城歸來的伯頓在英國名聲大噪,《走向聖城》一書給他帶來了更多的關注。
1854年,在皇家地理協會的支持下,伯頓決定去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探尋尼羅河之源。
這一次探險的路上,他和旅伴約翰·漢寧·斯皮克共同經歷了一場死裡逃生的生死考驗。探險隊傷亡慘重,他們的一名同伴當場死亡,斯皮克被俘虜,傷痕累累,而伯頓則被索馬利亞襲擊者用一桿標槍從一側臉頰刺入,再從另一側臉頰刺出,傷痕累累。
剩下的兩人相繼回國,因為源頭的尋找還產生了爭執。好吧,最後結果不重要了,認真嚴謹的伯頓,在疾病纏身的時候仍然堅持記錄,為後世了解和探尋非洲,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3
直到去世前,年事漸高的伯頓都沒有閒著。
他不僅重訪了印度,踏上了冰島,並且做了大量的翻譯和學術研究工作。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就是他的翻譯作品之一。
他還翻譯了一部印度經典的情色書籍《Kama Sutra》,據說他的翻譯與原文精神最接近,這源於其對印度文化和歷史的熟悉。
伯頓身上所獨有的不羈和冒險精神,與令人驚嘆的語言天賦相融相交。他一生跋涉於廣袤的山海,將自己置身於當地文化。
他的旅行,遠遠未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