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小時侯總吃的櫻桃越來越少見了?

2022-05-17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為啥小時侯總吃的櫻桃越來越少見了?

為啥小時侯總吃的櫻桃越來越少見了?

5月初夏,謝盡春花的桃、杏、李,果實才剛如豆大。卻有一種樹,早在濃綠枝葉間掛滿了小紅果子——你肯定猜到了,我說的是 櫻桃。

現在一說起櫻桃,好多人都覺得櫻桃就是個大味甜、紅到發黑的「進口車厘子」,貴得很。那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常吃的那種皮薄汁多、橙紅透亮的「小櫻桃」嗎?

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係?為啥小時候最常吃到的那種櫻桃現在越來越少見了?

誰饞了 哦我饞了

01 中國櫻桃,百果之先

咱們小時候街邊總能買到的櫻桃,個頭小小,只有食指肚大,甜美微酸,薄薄的皮一抿即破,果肉不算肥厚,汁水卻很充盈。舌尖打個轉兒,就只剩光溜溜的核了。

這種嬌嫩水靈的櫻桃,可不是進口「車厘子」,而是 我國原產的、古詩文中描寫的、植物學上中文正式名就叫「櫻桃」的植物。

櫻桃果實直徑1厘米多,小巧如珠,也叫「櫻珠」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吃它,《呂氏春秋》提到:仲夏之月,天子品嘗應時的雛雞、黍米、含桃——這「含桃」就是櫻桃,可見它在古代,是堪登廟堂的好水果。古人認為櫻桃是百果中最早成熟的,是暮春初夏時令的代表風物,唐人筆記中,就將春末的宴席通稱為 「櫻筍廚」

從先秦開始,櫻桃便一直為古人所愛。櫻桃樹比大多果樹低矮,果實好吃,伸手可得。樹形舒展,葉片濃密遮陰。所以魏晉後,人們常在庭院裡栽種櫻桃樹。時及唐代,櫻桃成為長安貴人們初夏最推崇之果,或清供玩賞、或被做成甜品美食,還會舉辦「櫻桃宴」進行交際。

《呂氏春秋》中解釋櫻桃之名:「為鶯鳥所含,故曰含桃。」櫻桃果實小巧,古人發現鳥類吃它時,經常整顆囫圇吞下,便給櫻桃取了「含桃」的雅稱。圖為南宋的《櫻桃黃鸝圖》。

然而俗話說, 「櫻桃好吃樹難栽」。櫻桃樹長得快、結果快,壽命卻短。古人將野生櫻桃引種到房前屋後,精心栽植,它也只能活四五十年。而且櫻桃不耐寒也不耐熱,主要在長江流域生長,無法廣泛栽培。櫻桃果實也因皮薄多汁而不耐儲運,上市時間很短。

櫻桃這些屬性,註定了它無法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全面普及。如今,它只在川渝、江浙、山東等地,有小範圍栽培,基本也只在這些產區附近,人們才能吃到櫻桃鮮果。

四川人親切地把櫻桃叫做 「恩桃兒」,每年四五月都要買些嘗鮮。但「恩桃兒」的季節只有短短一個月,想吃就得抓緊。在產地尚且如此,別處就更難覓蹤影了。現在物流這麼發達,它依然無法長時間儲運,所以栽培得也越來越少了。

櫻桃如今栽培不廣,但有不少品種,比如四川瑪瑙紅櫻桃(上圖)、安徽金紅櫻桃、山東黃櫻桃和浙江短柄櫻桃等,各產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圖片來自:sctyzx.gov.cn

02 歐洲甜櫻桃,後來居上

既然真正的櫻桃在市場上並不多見,各地超市裡都有、紅紅紫紫的「櫻桃」,又是何方神聖?

如今,全國各地最常見的那些「櫻桃」,都來自一個正式名叫「歐洲甜櫻桃」的物種

現在市場上更常見到車厘子而非本土櫻桃

比起本土櫻桃,歐洲甜櫻桃 果實大、甜度高,果皮硬、果肉緊實不易化漿,非常適合運輸

而且它跟櫻桃一樣,也是優秀的早熟水果,在我國北方栽種的話,4月上旬開花,6月初便有果實上市。

歐洲甜櫻桃的果柄通常光滑無毛

圖片來自:wiki

人們也叫它「大櫻桃」「甜櫻桃」,或是用英文「cherry」的音譯——「車厘子」。

本土櫻桃和車厘子,你更愛吃哪個?

歐洲甜櫻桃的個頭比本土櫻桃大,顏色深,甜度高,最重要的是果實比櫻桃「堅挺」,十分耐運輸。

03 全球四季不斷供

大櫻桃和我們本土櫻桃習性有別,喜歡偏乾燥冷涼的氣候,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栽培較少。近三十年才開始大量引種。

因為它習性與蘋果接近,所以山東膠州半島、山西運城地區、陝西中部是主要產區。隨著栽培技術的進步,北京西郊、遼寧南部,如今也成為大櫻桃的優良產區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人們發現川西也很適合栽植大櫻桃,它作為優秀的扶貧果樹品種,成了當地恢復經濟的重要助力。 如今在我國,大櫻桃的栽培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本土櫻桃。

蛋糕甜品上經常用一種染色櫻桃點綴,吃起來幾乎沒有櫻桃味。這種加工過的罐頭櫻桃是歐洲甜櫻桃的近親「歐洲酸櫻桃」。直接吃味道太酸,只能用來做罐頭果醬等。

大櫻桃雖然果肉緊實,耐運輸,但它跟櫻桃一樣,水分多,不耐儲藏。因此在成熟採摘後,只能短期冷藏保鮮。

但今天,我們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大櫻桃,這就要靠進口了。國產大櫻桃在夏季過後,就沒有鮮果供應市場了。但地球是圓的, 我們冬天吃到的大櫻桃,產於南半球智利、澳大利亞等國

冬天供應國內市場的大櫻桃,主要產自南半球,常見的果皮深紅髮紫的品種有桑緹娜、拉賓斯等,味甜,果肉脆硬。

這些大櫻桃通過海運全程冷鏈的方式來到中國,在這樣的運輸成本下,價格當然也是不夠親民。

啥也不說了,就祝願在座的各位都能實現「車厘子自由」吧!

按這個價格我很難實現自由啊

圖片來自網絡

撰文 | 阿蒙

部分圖片來自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高興

本文原載於《博物》2022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