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了五年後,你去農村老家轉一圈,就會明白「四件事」

2023-11-24     布衣粗食

原標題:父母走了五年後,你去農村老家轉一圈,就會明白「四件事」

年少時,追著「仗劍走天涯」的夢,走了很遠的路。

不管走多遠,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是要回家鄉的,畢竟父母在那裡,靜靜守候。

可是父母總有一天,會先走一步,家鄉變成故鄉。

如果你的父母走了五年之久,你慢慢明白,自己和故鄉也陌生了。

一切都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去農村老家走一圈,就明白了。

01

關係變淡了,沒有幾個人歡迎你。

我們想像,自己離家多年,也有了一些成績,甚至是開著豪車回家的。總有村民,會夾道歡迎,問東問西。

有親戚朋友,對你的人生歷程,很是好奇,也有羨慕的目光。

當你開車到老家,發現認識你的人,已經不多了。並且大部分的村民,都去城裡定居了,荒涼的場面有,熱鬧的場面,找不回。

賀知章八十多歲,回到家鄉,寫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他是唐朝的大臣,名氣大得很,但是到了村口,沒有人在乎,只有孩子把他看成陌生人。

父母過世後,很多親戚關係,已經弄丟了。

俗話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村裡的人,不再用羨慕的眼神看城裡人,因為大家都在城裡混過,在城裡也有房子。

關係疏遠了,彼此都是陌生人,還有什麼好搭理的。有的村民,立馬會防備你,認為你在打什麼鬼主意。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村裡人也習慣了各自安好,或許是大家都不會在村里長住的緣故吧。

02

老家住不慣,到底不如城裡那麼好。

把老屋收拾一番,你就可以住下來;小院子裡,種上花花草草;門口的魚塘,也應該可以利用。

想法很好,但是你真正要住下,煩惱就來了。

畢竟,父母過世五年後,不出意外的話,你也一把年紀了。甚至都六十多了。

農村老家,地方相對偏遠,要去醫院、購物等,比較困難。也許通訊設備不太好,遇到颳風下雨,還得停電。

蚊蟲是有的,老鼠也有。

各種不適應,讓你住著難受,找不到童年的感悟。畢竟,你的老家,並沒有民宿那麼整齊,也沒有人服務。

你長期在城裡住,那麼你更適合紮根的地方,就變成了城市,而不是農村。

更現實的是,你在老家已經沒有了房子。或者房子給了某一個兄弟,你沒有使用權。

借住在兄弟家,也有一種寄人籬下的苦。

魚放三天發臭,人住三天討嫌。這樣的道理,你是感悟得到的。

帶著尋找鄉村風景的心而來,然後灰頭土臉地回城,結局多半是會這樣的。

03

兄弟姐妹走散了,不再一起回鄉。

多年前,你每次回家,都熱熱鬧鬧,會品嘗到父母做的土特產,也會看到家裡很整齊。

父母沒有閒著,把屋子收拾好,在你回來之前,被褥也會曬一曬,或者的新的。

小院裡,花朵很美,是父母管理好的。小狗小貓,也是父母早已養的。

沒有了父母的老家,兄弟姐妹不會一起回來了吧。畢竟,「主心骨」沒有了。

不見兄弟姐妹推杯換盞,沒有孩子們吵吵鬧鬧,也沒有父母為你準備,回鄉的滋味,大不一樣了。

一個人回鄉,卻沒有家的味道,內心難免會淒涼。

就是清明節,兄弟姐妹也不一定會一起掃墓。

很多大家庭,約定了一個規則——兄弟姐妹輪流來,每個人負責掃墓一年。

當我們這一輩的人不在了,父母的墳墓,還有人管嗎?想一想,都心酸。也許晚輩們,自顧不暇,不會管了。

老家的一切,都很熟悉,但是沒有熟悉的人,這日子就缺了什麼。

最怕的是,兄弟姐妹早就翻臉了,你睹物思人,反而是內心有了內耗。不看也罷。

04

你的家鄉情,子孫並不理解。

記住一個觀點:農村老家是你的老家,不是你的子女的老家。

作為70後,我是深有感觸。

我出生在農村,在十幾歲就開始進城謀生。兒女們都是在城裡出生。到了節假日,一家人才會到農村老家吃頓飯,偶爾住一晚。

晚輩把農村,當成了偶爾看一看的地方,談不上什麼家鄉情結。

當老一輩的人,和晚輩談自己在農村的歷程,晚輩有點不屑一顧,甚至覺得是嘮叨。

當你六十歲之後,再去農村居住,子孫多半會反對。

畢竟,你去農村了,子孫過節就得 奔波千萬里,也擔心你在農村生病,遇到麻煩。你的困難,會給子孫添加負擔,不可取。

你帶著兒女去農村,想要把祖輩留下的地,弄清楚。兒女可能回一句:「翻土一輩子,有什麼用?」

是的,祖祖輩輩種地,不見富起來,反而一直窮困。兒女們是不想這樣重蹈覆轍的。

若是你的兒女需要你去帶娃,幫忙創業,你執意回農村老家,兩代人都會鬧翻臉。

05

魯迅在《故鄉》里寫道:「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生活在變,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你有你的活法,別人有別人的活法。就是一個村裡的人,都不一樣。

父母走了五年,家鄉的改變很小,但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小家庭,外面的世界,斗轉星移。

終於,我們活成了沒有根的人,也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紮根。

世人忙忙碌碌,都為了幾兩碎銀,至於情懷,還是藏起來為好。

歲歲年年草木繁,年年歲歲人變老,隨他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17d8360996f233d05d50a82b2b483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