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重 與 漂 浮」的 藝 術

2020-08-05   漢辰藝術

原標題:「失 重 與 漂 浮」的 藝 術

相對重力、重心、固有認知慣性而言,失重是一種部分的解除與重組。「我」自身的形成和鏡像擁有什麼樣的關係,鏡像是如何重組自我形象的?

除此之外,通過冥想、坐禪等方式尋求內在自省,讓自我在意識層面獲取失重與漂浮感。帶有「失重與漂浮」元素的藝術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特質呢?

Bill Viola,The Crossing,1996

Bill Viola

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是影像藝術的舞台上一位耀眼的明星,視像裝置藝術先驅,早期作品受白南淮等藝術家影響,他獨特的影像藝術語言魅力也直接影響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

Bill Viola,The Crossing,1996

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作品常出現氣勢恢弘的超慢鏡頭,他注重投影的質量,不斷利用最新技術與專業影棚以求達到最佳效果。他時常追求「無聲勝有聲」的感受,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的創作常以古典宗教繪畫為直接靈感。

Bill Viola,The Messenger,1996

Bill Viola,Buried Secrets

「水」是他常用的創作媒介,救生筏(The Raft)充斥著一種末日之感,不同膚色、不同地位的陌生人擠在一起並處於高壓水流衝擊之下,人們在失重中又緩緩爬起站立。

Bill Viola,The Raft

Anish Kapoor

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於1954年出生於印度孟買,是一名印度裔英國藝術家,他在1990年代表英國參加第44屆威尼斯雙年展,並獲得「Premio Duemila新秀藝術家獎」,翌年成為「特納獎」得主。

Anish Kapoor,Ascension,2011

作品上升(Ascension)針對特定場所的物質材料進行安裝,通過呈現水汽的失重與塑形,暗示精神上的共通感。

Anish Kapoor,Ascension,2011

Olafur Eliasson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是一位冰島語-丹麥藝術家,以雕塑和大型裝置藝術而聞名,採用光,水和氣溫等元素材料來增強觀眾的體驗。

Olafur Eliasson,The open pyramid,2016

作品開放的金字塔(Open Pyramid)是一個懸掛於空中的巨型裝置。與傳統意義上的金字塔相反,它是內外倒置的:所有的結構被外翻,內部為四個巨大的鏡面。

Olafur Eliasson,The open pyramid,2016

人在其中可以觀察自我,藉助相機同時體察到自己的不同側面,或與他人的鏡像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合二為一。空間本身也互相反射形成了種種錯覺,模糊真實的空間和鏡像的空間之間的差異。

Olafur Eliasson,The open pyramid,2016

Leandro Erlich

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是一位裝置藝術家, 他在1973 年出生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16 歲便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作品與失重感聯繫密切,他擅用鏡子等元素製造空間幻覺,例如電梯迷宮(Elevator Maze)、試衣間(Changing Rooms)、多爾斯頓之家(Dalston House)等。

Leandro Erlich,Elevator Maze,2011

正如英國《衛報》的評論: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每一件都是「奇妙的現實逃避,讓觀眾在那一頃刻間完全融入藝術」。

埃利希稱:「藝術是沒有實用功能的,所以當你將實用世界的元素引入到藝術的非實用世界時,所有這些元素就又被重新賦予了新的意義......世界上的許多事物是視其實用功能而定的,我感興趣的是將其從實用功能中解放出來,從而激起另一種對事物本身的反思。」

Leandro Erlich,Changing Rooms,2013

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喜歡直覺式創作,作品裡所有靈感都來源於生活,在他獨特藝術加工後變成一個個延伸的夢境。在作品石庫門(Shikumen)與多爾斯頓之家(Dalston House)中,這些看似懸掛在房屋上的人其實是躺在平放的建築模型上的。

Leandro Erlich,Shikumen,2013

Leandro Erlich,Dalston House,2013

Sam Taylor-Wood

薩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的攝影作品直接體現為失重狀態下的人。

Sam Taylor-Wood

在《天氣預報》中,關小以旅行為喻引入對感知的變化進行探討,她認為世界上有不止一種形式的認知,而這些認知處於不斷改變的過程,直至形成完全數據化關聯的系統。

Sam Taylor-Wood

作為日常獲取失重與漂浮感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潛水、失重倉、死海漂浮、航空飛行、電梯、蹦床、過山車、跳樓機、蹦極、跳傘、VR場景......敏銳的感受力是藝術家創作的能力之一,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創作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