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門電視劇《慶餘年》里,不管哪一方勢力,都要考慮軍隊的動向。哪怕是慶帝,對軍隊的態度也是十分曖昧。
說白了,軍隊大了,怕威脅帝位;軍隊小了呢?又怕打不過敵人。
這確實是一個兩難問題。
《慶餘年》這個兩難問題,其實在中國古代王朝里,一直存在。那麼那些真實存在過的皇帝們,是怎麼解決的呢?
下面,咱們就來嘮嘮吧。
01
在中國古代,維持一個統一王朝,是非常困難的。
歷朝統治者,不管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他們始終面對極大的軍事壓力。既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挑戰,也有內部的潛在割據力量的威脅。
所以在中國,要讓一個大國不散攤子,就必須維持一支大規模常備軍。
相比之下,現代化之前的歐洲國家都是小國,小領地、小貴族,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要打仗臨時召集公民就可以了,或者乾脆使用僱傭軍,他們沒有常備軍這個問題。
在中國有了這支常備軍,你不要簡單地把它看成是財政上的負擔,養活他就行了。
一隻常備軍擱在那裡,它就是雙刃劍。對外能作戰,對內也能搞顛覆啊。
所以自古以來,怎麼處理好這隻燙手山芋,就成了中國最重大的政治問題,一個國家的統治要是不考慮這個問題,什麼也玩不轉。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南宋岳飛手握重兵,屢屢打敗北方的大金軍隊,眼看就可以收復河山了,但是趙構的態度一直很曖昧。
趙構一方面想抵禦敵軍,一方面又不想岳飛勢力太大。
你看,我們都知道南宋中興四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真正不怕死又一心禦敵的,其實只有韓世忠和岳飛。
但是趙構並不把兵力都集中給韓世忠或岳飛,而是讓四人各領一支軍隊,而且軍餉和物資統一由朝廷發放,不許他們就地納糧。
那個時候南宋都這樣了,還搞分兵,為什麼啊?
如果你是趙構,你會怎麼想?是的,讓韓世忠或岳飛統領天下所有兵力,是最好的禦敵之策,但是,仗打完了,我的皇帝還能不能坐呢?
所以,還不如分散兵力,圖個僥倖。
不是趙構是昏君,而是不管誰坐上那個位置,都會這樣弄。
政治家在考慮軍事問題的時候,不是光想戰鬥力問題。他還必須想到,軍隊召集起來容易,在它對付敵人之前,你還得想好怎麼對付它。
02
軍事問題還不只是一個難題,它會衍生出來一系列的難題。
首先,建國之後,怎麼從打天下,轉成治天下。
要知道,打天下靠的軍功集團,但是這些人的知識是戰場上專用的啊,不能用來治國。
所以,建國完成之後,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怎麼處理這幫既有威望,還有實力,就是沒有治國知識的人。
過去我們談中國歷史,總覺得,朱元璋不怎麼樣,屠殺功臣,不仁不義。你看人家宋太祖趙匡胤多好,杯酒釋兵權,搞得不那麼血腥。
但是你拉長歷史視野一看,只要是農民起義起家的,都不得不走上屠殺功臣這條路。
比如劉邦,性格以寬容著稱,後來還不是大開殺戒?因為他和朱元璋面對的難題一樣,都是一幫農民難兄難弟一起打出來的江山,你沒有足夠的威望讓他們解甲歸田。只能來硬的。
相反,如果開國君主原來就是有權威的人,比如趙匡胤自己就是前朝的大官,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溫柔一點。
東漢的劉秀也是,所謂「退功臣而進文吏」。這是因為劉秀自己是前朝皇親,又是豪強出身,他有這個威望,有這個條件嘛。
所以,來硬的還是來軟的,這跟開國皇帝的個人性格關係不大,倒是跟他原來有沒有權威關係很大。
總之,這是建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了,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就是軍費問題,因為你要維持常備軍。
也是兩難啊。
中國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接壤的地帶實在太長了,從西到東有幾千公里。
而游牧民族的戰鬥力量又是以機動性見長,所以,農耕民族僅僅設防一地或者幾地,等於不設防,遊牧騎兵可以輕鬆繞過設防南下。
所以,農耕民族的軍備要全面鋪開。
馬上長大的游牧民族,動不動就南下殺人掠貨
可是,維持那麼大一支常備軍,需要多少資源啊。
農耕時代,收稅不容易,轉運就更困難。
這副擔子要是放在中央政府肩膀上,政府吃不消。要是讓軍隊就近自籌軍費糧草,就容易產生軍閥。這是不是兩難?
所以,歷代王朝試驗了無數種兵制,有的實行軍隊屯田制,軍隊自己耕作;有的實行募兵制,朝廷出錢養兵;有的實行寓兵於農的府兵制、明朝的衛所制。
這些兵制都各有利弊,並沒有最佳方案,只能一邊試驗一邊調整。
調來調去,其實就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平衡,你是要減輕財政負擔?還是要中央政府更安全?
不想養兵的李隆基,讓節度使養,結果中央財政負擔是輕了,但禍端也埋下了
除了軍費問題,還有分權的問題。只有把指揮權、行政權、財權分開,國家才算對軍隊做到了制度化的控制。
要是不這麼干,歷史上是有重大教訓的。
唐朝的安史之亂之所以發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安祿山控制了北方几個藩鎮的所有權力,軍權行政權財權攬在他一個人手裡。
這樣一來,他想造反時,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糧有糧。時機一到,他就是自己不想謀反,旁邊那些想當開國元勛的人都不答應。
但是,問題又來了,軍隊這個東西,麻煩在於,不是控制得越死越好。
和平時期,軍隊很溫順,戰爭來了呢?你不就是趕著一群羊去打狼嗎?和平時期,將領不惹事、很聽話,但是這樣的將軍能在戰場上指揮嗎?
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蕃,搞得自己的叔叔朱棣造反。結果堂堂大明王朝,竟然沒有一個能打仗的將軍,哪怕有上百萬軍隊,也打不過朱棣率領的幾萬北方狼兵。
你看,這又是一個兩難。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需要當政者不斷地尋找動態平衡。
03
好了,這些兩難問題,都只能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平衡,沒有終極解決方案,那我們的祖先這麼多年難道就沒有什麼獨創性的成果嗎?
有啊。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城。
我們一提起長城,就說它是中國的文化象徵,外國人來中國要看一眼,連中國人自己也想去長城當一當「好漢」。
但很多人也都知道,長城不是一個文化建築,而是一個軍事設施,目的是防禦北方的游牧民族。
但在一般印象中,在軍事這一方面,歷史上長城好像沒起到多大作用,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契丹還是蒙古,還是後來的滿清,他們該來還是來。
其實,不光普通人有這種印象,連很多歷史學家也這麼說,比如美國有一位歷史學家,叫沃爾德隆,他在《長城:從歷史到神話》這本書中就說,在歷史上長城的文化和政治意義遠遠大于軍事意義。日本也有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叫杉山正明,他也說,在歷史中,長城幾乎沒有發揮過實際功效。
甚至有人說,修長城,這就是一個農耕民族沒有進取精神的表現,是喜歡修籬笆圍牆的本能。
在一般的印象里,理解長城,就是一堵牆嘛,功能就是不讓北方的遊牧騎兵進來,而我自己呢也不出去。
就像我們兩家挨得近,就修一堵院牆,你過你的,我過我的。牆的主要作用就是擋住外面的人進不來。
確實是有點閉關鎖國,修籬笆圍牆的味道。
這個作用確實有,但是如果我們深想下去,就知道絕不這麼簡單。
「長城」它不是「長牆」,它是一整套防禦體系。
除了擋住敵人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長城上有很多烽火台,一發現敵軍,立馬點燃烽火,放出滾滾狼煙。這可是在電報出現之前,速度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04
這個好理解,我們再來看第二個。
但是,敵人來了,我光預警不行啊,我還得確保援軍可以及時趕到才行,長城就有這個作用。
你想,一般選址修建長城的地方是哪兒?
肯定要依託天險,不說全部在崇山峻岭里吧,反正是肯定儘量挑不好走道的地方建。目的,當然是增加遊牧騎兵抵達和翻越的困難。
但是,既然他困難,咱們肯定也困難。不過沒關係,中原軍隊不需要翻越這些地方,因為長城本身就像一個高速公路,有運兵作用。
去過長城,會知道,沒去過的,也見過照片和影視資料。長城不僅高,而且寬,平均有5到8米,而且都是磚石路面,簡直就是高速公路啊,甭管是步兵還是騎兵,在長城上運兵速度肯定快過游牧民族。
一旦邊地駐軍收到烽火台預警,最快的進兵路線就是,抵達離他最近的長城,然後一路在長城上跟蹤烽火台。
把遊客想像成古代的軍隊,是不是就能感受到長城運兵的功效了呢
你看,阻攔、防禦是長城最基礎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預警和運兵方式,這些就已經讓長城成為非常實用的防禦體系了。
這樣的防禦體系極其節省軍事行動的成本。
我們總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不可能處處布防,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城原本就用不著處處布防,這才是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長城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原王朝的邊防壓力。
只需要在關鍵關卡駐紮軍隊,一旦狼煙起,就可以通過長城快速集結兵力禦敵,無需處處防禦
我們看,在歷史上,只有清朝和唐朝是不重視修建長城的,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關里關外都歸他統治,用不著。
而唐朝不重視長城的結果是什麼,就是要在邊關要塞普遍駐軍,光漢人軍隊還不夠,還得用胡人,最後就演化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局面。像安祿山就是胡人節度使。
同樣,宋代時中原也指望不上長城,因為不在自己手中,所以宋朝只能大規模擴軍,動不動就養兵百萬。耗費了國家財政不說,在軍事上也少有特別的建樹和突破。
05
除了防禦,在進攻方面,長城也有很大的作用。
你看,長城一旦建起來,在軍事上,中原對抗草原的軍事前線,就固定下來了,我要打匈奴,不用從洛陽、長安,或者其他地方出發,可以直接把長城作為軍事依託。
主動進攻的時候,我可以把軍隊集結到長城,然後從長城出發,我只管向前就行了,因為長城是我的後方。
嘉峪關,進可打匈奴,退可保家園
過去,我們總是說,長城太長了,游牧民族很容易集中兵力進行突破。
但如果,你反過來看,中原進攻草原,其實更容易,任何一個關口都可以作為軍事基地。
這樣一來的實際效果,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把長城附近作為主要活動場所,都得離長城遠遠的,至少要上百公里才行。
所以,秦始皇派蒙恬,和漢武帝派衛青打匈奴就是這麼打的,大軍先抵達長城附近,然後以長城為依託進攻匈奴,打贏了,我就推進,失利了,我退到長城就行了。
而游牧民族要攻打長城的一處關隘,我可以從其他地方出兵,對你進行夾擊。
因此,你看,史書上說,匈奴一敗,就是退卻七百多里,他不敢在長城附近呆著,呆久了就會被圍殲。
06
對於長城,我們還有一個誤解,就是,在實際交戰過程中,長城一旦被突破了,它就沒啥用了,因為我們是按照圍牆來理解長城的。
實際上哪有那麼容易,你可以突破長城,但是你沒有辦法摧毀長城這個體系。
也就是說,只要長城還在,你只要越過長城,你的後方就是不安全的。
因為,你的後方不安全,所以你既沒有辦法占領,也不可能長期駐軍,除了搶劫一圈之外,啥事也做不了。你是孤軍,在這呆的時間越久,對你越不利。
匈奴度了陰山又如何,過了長城,你就是一支沒有後方的孤軍了
那你說,搶一圈金銀財寶回去,也是賺了啊。
哪有那麼簡單?你想啊,比如一個礦泉水瓶子,一隻蚊子想要飛進去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你再想找到那個口出來,本身就不容易。
還有,你當中原民族是吃素的嗎?只要我把長城口一堵,你就出不來了。
不要以為,這僅僅是個設想。有人在這吃過虧,這人就是皇太極。
當時,在山海關這邊,皇太極占不著什麼便宜,所以就想著,能不能找一個薄弱的地方,突破長城,直接向中原進軍。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突破長城很容易,所以,清軍前前後後,一共六次越過長城。
但,甭管幾萬大軍來,他們能做的就只有破壞和搶劫,而且最後實際上都沒占到什麼便宜。
清軍越過長城向京城出發。皇太極屢次突破長城,目的不是問鼎中原,而是逼明朝和談
你看,第一次皇太極十萬大軍在北京城下,和明軍打了個平手,後面幾次搶了點東西,第五次清軍搶劫之後,在回軍的路上,就在長城附近,中了明軍的埋伏,數員大將戰死。第六次更慘,史書上說,這一次清軍回到瀋陽之後,城內是「哭聲連屋」。
你要說,長城在軍事上沒啥用,皇太極都不答應。
07
長城作為一種戰爭工具,和刀槍炮不一樣,它是一種壟斷性的技術。所謂的壟斷,不是說我保密,不讓你用,而是只能為我所用。
什麼意思呢?
你看,刀槍炮還有其他的軍事技術,軍事裝備你要是拿走了,可以反過來對付我。
但是長城呢,技術全部是公開的,你隨便學,甚至就是占領了長城,你游牧民族也用不了。
為啥?
你想啊,長城的主要作用,是駐兵和預警。
游牧民族不定居,怎麼會駐兵呢?
農耕民族的軍隊機動性也不強,所以你也不需要預警。
那你要長城還有啥用?
除非你游牧民族也和農耕民族一樣,也定居。但是一旦定居,你原來的戰略優勢也就沒有了。而且定居後的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嗎?最後還不都是被同化掉。
所以,長城這東西,游牧民族對它真的是咬牙切齒。如果不是北方天災,無法生存,游牧民族是不會冒死南下的
後金之所以要打明朝,其實就是因為當時東北發生凍災,用兵力逼迫大明繼續完成「救濟式」的貿易。
好死不死,這個時候,大明境內也有天災,之前的優惠貿易無法繼續,而且崇禎和大臣們又一根筋,打死不議和。
最後大明被李自成滅了,清軍撿便宜入關統治中原。
08
回到開頭我們提到的皇帝要解決軍事的兩難問題。
有了長城,中原王朝的北方威脅是不是就減輕了呢?那麼導致的結果是不是就不用養那麼多軍隊了呢?軍隊不用養那麼多了,那麼內部的軍閥割據的可能性是不是也下降了呢?
你看,修建長城,一下子就把兩個問題都解決了,當然不是永久性解決,但是在階段性,確實起到了作用。
我們一直以為,中國古人怎麼那麼傻,搞出長城這樣一個形象工程。
但是只要多想一下,傾全國之力修的長城,而且歷朝歷代反覆重修,怎麼可能是一個愚蠢的毫無用處的決策?
你可以說皇帝蠢,但是他手下的每個大臣都蠢嗎?你可以說一任皇帝和滿朝文武百官都蠢,但是歷朝歷代那麼多皇帝和領導班子,也都蠢嗎?
我們現代人看長城,確實看不到修建它有什麼用,但是把時間拖回到歷史當中,站在古代統治階級的角度,你會發現,長城是多麼偉大的戰略構想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x-WUm8BMH2_cNUgO8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