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文化創始人趙旭朋友圈轉發古籍公眾號此前報道文章
紀錄片《英國人的消費秘密》採訪了富豪阿爾菲·貝斯,他12歲輟學,靠拖車生意起家,現在名列英國前一千位富豪榜。節目中,主持人提問「你不會因為喜歡一幅畫而去買它嗎?」貝斯回答說:「我不會對物品投入個人感情,因為一旦摻雜了個人感情,你就很難割捨。」
經典經濟學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模型才能生效,但因為情感無時無刻不左右著人們的決定,行為經濟學的興起開始不斷挑戰理性的邏輯。我們沒有辦法用價格來量化情感,藝術品也就有了足夠大的空間來進行感性定價。
當我把紀錄片的這個片段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有藝術界的朋友留言說「這個人真可憐」。我把這個留言理解為一種對藝術品崇高化的浪漫想像,潛台詞應該是:為他無法體會人世間的至美而感到遺憾。但是我們無法拒絕影片中頻繁出現的極致奢華:城堡、公園、豪車、直升飛機。
到底誰更遺憾,也許身體可以給出答案。
經濟創新不斷透支人的慾望,如今比特幣及其金融衍生品已經以7*24的節奏開足馬力,而藝術圈持續的凝視、抒情、回味,似乎並不理會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直到佳士得拍賣Beeple,以6900萬美金的價格成交,才在藝術圈激起了大水花。一時間,人人談論NFT,相關展覽接踵而至。當我們談論NFT,抑或是加密藝術,我們在談論什麼?
誰是藝術家?
不斷有人將關於Beeple的各種報道推送在區塊鏈的微信群里,群友接龍「終於出圈了」慶祝加密藝術受到主流藝術圈的關注。恰恰相反,藝術圈對6900萬美元的Beeple提出了種種質疑,不僅僅是在圖像的層面上討論「這是不是藝術」,更有關於佳士得拍賣的價格是以美元計數而不是以以太幣來揶揄NFT的加密身份。「Beeple到底是不是藝術家」,「如何認定藝術家的身份」成了衝突的一個焦點。
北京時間2021年3月11日晚,佳士得網上拍賣首次呈現的以NFT形式拍賣的純數碼藝術品Beeple《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025萬美元落槌,6934.6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4.5億),大幅度打破了NFT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在播客節目「藝術有讀」《NFT誤傷了藝術》中,主持人 Sammi 作為北京798一家當代藝術畫廊的老闆,感嘆自己經營數字作品(包括影像和圖片)遇到種種障礙。而在今天,「數字藝術」市場尚未成熟,卻被加密領域NFT的大行其道革命性疊代,甚至曾經作為革命者的影像藝術在今天要以「經典」和「傳統」這樣的形容詞來歸類,著實衝擊著從業者的認知。相比經典藝術家的成長路徑,Beeple的簡歷並沒有那麼精彩,沒有名校的教育經歷,也沒有畫廊、美術館的展覽邀約。那麼,我們如何將他認定為藝術家?
也許錢可以。
beeple作品
Beeple 的橫空出世無疑是拍賣的高價引起了相關行業的關注。藝術界往往將批判消費社會視為極其有深度的思考,而當這位「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僅次於傑夫·昆斯和大衛·霍克尼這兩個振聾發聵的名字,沒有人能忽視這樣的事件。
2019年,佳士得紐約,傑夫‧昆斯《兔子》以9107.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6.26億元)成交,刷新了傑夫·昆斯的全球最高價紀錄,也奪回曾經屬於他自己的在世藝術家最貴紀錄
高價背後整合了一系列權力關係,要知道Beeple的instagram帳號擁有215萬粉絲,曾經與LV、蘋果、耐克合作。有觀察人士聲稱佳士得試圖以Beeple的拍賣來籠絡以數字貨幣起家的新富階層,我們甚至很難用 new money 來形容這部分有錢人,很多人獲得財富自由甚至是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發生的,這可能正實現了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試圖進行財富再分配的願景。
對於佳士得來說,100美元的起拍價更像是個試水,而在估價欄目中「unkonwn」的提示也顯得並不那麼有信心。100萬美元以上的任何一口叫價都激發著觀眾的腎上腺素,超過3000萬美金的價格已經令藝術圈瞠目結舌,而在最後一秒落槌,在電視前觀看拍賣的 Beeple 全家都不能相信這個結果,跟做夢一樣。
beeple作品
畢竟,這只是一張電子圖像
畢竟,這只是一張電子圖像,同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只是「空氣幣」拍賣。
即便今天NFT的概念傳得滿天飛,更多人還是無法理解比特幣為什麼值這麼多錢。我們熟悉的「如果停電一天,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個基於工業化生產力背景的假設,顯然挑戰著基礎設施的運作原理。
beeple作品
現在,我們不妨設想「如果停網一天,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不用說交通停滯,生產暫停,無法用小程序展示健康碼就保證你寸步難行。網際網路作為21世紀的基礎設施,「算力」本身就是有限而稀缺的資源——特別是今天硬體晶片已經精細到納米、分子大小的精度而遇到巨大的瓶頸,以至摩爾定律接近18個月的邊際——難以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看到具體而有成效的推進。
相比貴金屬的有限產量,比特幣原教旨主義者相信加密貨幣的能量和價值。在從2009年以來超過10年的時間中,比特幣從無到有,以至於今天打破所有傳統金融的想像力,形成不可思議的高價。
在Beeple佳士得的這場拍賣中,作品信息往往介紹藝術家生平的部分以Beeple的數字貨幣錢包地址所取代。並且,付款方式將由參拍者直接於加密藝術平台opensea付款,佳士得佣金部分則由參拍者以法幣支付。
誰買了這張電子圖像?
Beeple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買家Vignesh Sundaresan(即 Metakovan)的推特主頁
不同於傳統藝術市場的階層化、神秘感,區塊鏈世界開放和匿名的規則帶來的是全新的運作邏輯,進而生成全新的藝術生態。找到Beeple背後的買家並不難,以太坊公鏈上的交易記錄清晰可見。網名為Metakovan的印度裔買家是NFT基金Metapurse的創始人。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它代表了13年的日常工作。技術是可以複製的,技能是可以超越的,但是唯一不能數字化的事情就是時間。這是皇冠上的寶石,是這一代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價值十億美元。」
Beeple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買家Anand Venkateswaran(即 Twobadour)的推特主頁
NFT資產的唯一性在標記藝術品溯源、展示、流轉等信息的方面完美契合了收藏者的訴求,直接解決了實體藝術領域的真偽問題帶,而同時,NFT不可拆分的屬性也面對著與傳統藝術領域相同的困境——流通性欠缺。
Metakovan對《Everyday》的理解是時間。然而,繼續探索Metakovan的以太坊地址,細心的網友發現,Metakovan也是藝術品指數基金Beeple20(B.20)的發行人。在「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的效率訴求下,如何為NFT收藏品提供流通性是更多金融從業者的探索方向。B.20指數基金的運作模式並不複雜,就是將Beeple的20件作品作為打包資產,並進行份額化拆分,那麼《Everyday》的拍賣便直接拉高了B.20的整體估值。一時間,B.20社群皆大歡喜。
然而, 金融畢竟是人的金融。
B20代幣價格走勢
逃跑的偶像
Beeple轉身把手裡的以太幣賣了,換成了美元。
在接受《紐約客》採訪時,Beeple表示,當他的錢包收到以太幣的付款,他就開始擔心劇烈的波動,便立即採取行動將所有以太幣都轉換成美元。他說:「我不是一個純粹的加密貨幣主義者。我早就從事數字藝術創作了,如果所有這些NFT的東西明天消失了,我仍然會從事數字藝術創作。」
beeple作品
Metakovan 6300萬美元落槌的前一口叫價是來自中國的買家Justin Sun,出價6000萬美元。Justin Sun就是2019年拍得巴菲特午餐的孫宇晨。如果事後我們看清Metakovan高價競得這件作品的動機是B.20基金運作的訴求,那麼孫宇晨的競價行為便清澈地多——為區塊鏈行業振臂高呼的推廣者。
2021年4 月 1 日,孫宇晨創辦的 JUST NFT 基金在倫敦佳士得 20 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以 2000 萬美元的價格拍下畢卡索名作《戴項鍊的躺臥裸女》;同時,JUST NFT 基金還以 200 萬美元的價格拍下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三幅自畫像》
不僅是孫宇晨,正如前面我們提到,整個區塊鏈圈子為了Beeple的高價而激動不已,相關社群現象級轉發,「出圈」是區塊鏈信仰的勝利,Beeple是加密藝術領域的英雄。而他轉手將加密貨幣兌換成美元幾乎可以被視為是對加密領域的背叛。當他宣稱「不是純粹的加密貨幣主義者」,B.20指數基金應聲下跌。那麼,在這次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中,偶像逃跑了,加密藝術重新陷入了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僵局。
加密藝術,更具體的NFT
真正的區塊鏈從業者往往對今天NFT約等於加密藝術的認知嗤之以鼻。「非同質化代幣」的應用絕非標記一張圖片或者影像那麼狹隘,它的唯一性、加密性在信息安全、產權歸屬領域有更為具體的應用場景。但不可否認的是,並非每一種對應的資產都能順理成章地駕馭將近7000萬美金的高價,除了藝術。
曹斐,《我·鏡》(靜幀),2007。圖片來源:維他命藝術空間及 Sprüth Magers
近日,NFT項目Kanon旗下藝術品庫K21新增曹斐作品中的虛擬形象「中國翠西」
在我看來,未來真正可以被稱之為加密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和藝術品既不會是現在的Art Power100,也不會是Beeple(價格當然很難超越)。全新的空間和創作方式面向與傳統藝術截然不同情境,好的作品需要具備以下特質:
1. 理解加密身份和數字作品在網際網路空間中的角色,重新定位觀眾、社群和收藏的關係。不同於實體創作著重於對物體空間大小和材質的身體感受,加密藝術在網際網路建構的虛擬關係中面向的是匿名的用戶和社群的身份。
2. 具有深度的創造力。今天的NFT鑄幣已經逐漸演變成一場網際網路的狂歡,我們看到giao哥被發成NFT,教皇講話被發成NFT……我們擁抱這場嘉年華,同樣,也希望以嚴肅的視角甄選出真正有問題意識的藝術作品。
3. 快感之外的創作。注意力經濟下,誰更吸引眼球誰就更有價值,而這種爆炸的熱點在快速生成同時也快速降溫,並被遺忘。fine art的規則如何在網際網路中生效,這需要更多的寫作者和觀察家不斷討論從而生成共識。
2021年4月,數字貨幣的牛市還在繼續,關於NFT的討論繼續升溫。Beeple退出導致的基金跌價是幣圈再尋常不過的黑天鵝。快速發生、快速試錯、快速糾錯是區塊鏈領域的常態,NFT技術能不能建構一個透明有序的烏托邦?討論之外,新的藝術史終將由參與者建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vl9r3gB9wjdwRpv50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