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直播帶貨成京郊部分農民新農活

2020-05-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這個「五一」,京郊的農民們可忙壞了,他們忙著接待京郊遊市民,還在嘗試網絡直播帶貨。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與新興的網際網路直播相碰撞,火花閃爍。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直播帶貨給京郊農產品打開了新的銷路,但農民們想要成為農產品銷售界的「網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技巧要學。

案例1:大興區陳蘭鳳等農戶

「不好吃不要錢」一句話打動網友

「這款京彩一號橘瓤西瓜,今天是全球首發!通過直播間購買,打八折,全國包郵……」立夏這天,在大興區新媒體產業基地的一間直播室內,龐各莊老宋瓜園負責人唐小傑正穿著連衣裙、畫著淡妝,與兩位美女主播一起從事她的新農活——「直播帶貨」。

這新農活幹起來可不輕鬆,為了讓大家直觀感受西瓜的皮有多薄,一向溫文爾雅的唐小傑愣是徒手剝開了瓜皮,然後一把抓起甜度測試儀開始忙活,「14.4度,比可樂還要甜不少!」兩位美女主播也烘托著氣氛,「這真是我吃過的最甜的西瓜啦!大家快快搶購。」直播台旁,一塊大螢幕記錄著網絡直播間實時的人數以及下單情況。唐小傑沒白辛苦,這一通操作,吸引了來自百度、騰訊等多個平台的1萬多網友觀看,僅10分鐘,就達成上百個訂單。

當天,來到直播間的可不止唐小傑一個人,還有大興區龐各莊鎮、安定鎮的十多位想要通過「直播帶貨」方式推銷自家產品的農戶。「疫情來臨,訂單量驟減一半多,看著高品質的蔬菜瓜果爛在地里,我們心疼啊……」幾天前,賈尚農莊負責人陳靜還在向鎮政府領導訴苦,緊接著,龐各莊鎮、安定鎮便聯合新媒體產業基地,邀請一家專業直播公司策劃了這場直播,幫助農戶打開銷路。

農戶和主播賣力的吆喝聲,穿過門縫在走廊里迴響。電梯打開,一位中年婦女拉著小車走了出來。她叫陳蘭鳳,幾小時前還在自家地頭精心挑選蔬菜,如今已帶著水靈的黃瓜和西紅柿趕來候場了,她還特意穿了件印有紅色牡丹的上衣,不僅為了上鏡好看,更是圖個喜慶。陳大姐家的蔬菜,因為品質高,在十里八村很有名,顧客也都是老熟人,「想要擴大銷路,就得有新的銷售方式,可咱這是第一次參加直播,沒經驗。」她把無公害檢測報告的數據抄了下來,想在直播時候給自己提個醒。不到1小時,這張列滿了數字的紙就被陳大姐揉得皺皺巴巴,字跡有些模糊了。

往直播台一坐,面對著3台攝像機,再想起正在觀看的數萬網友,陳大姐有些慌了神,臉漲得像紅蘋果,談起自家蔬菜品質,那些數據全忘了,只吐出了一句話:「不好吃不要錢。」沒想到,這樸實的表現倒是勾起了網友們的濃厚興趣,「大姐太可愛了!她家的菜一定也錯不了」「趕快下單,支持大姐工作」……評論區一下多了幾十條留言。訂單一個接一個,陳大姐高興之餘也放鬆了不少,向網友們傳授起了如何挑選黃瓜的「秘籍」——要粗細均勻、帶點弧度、頂花帶刺的。「長成這樣的黃瓜,才是符合生長規律的,太直、太粗的黃瓜,大多是打了藥的。」她順手拿起自家黃瓜做了個廣告,「您拿著我家黃瓜當模板,肯定挑不錯。」一時間,直播間內鬨堂大笑。

十多位農戶輪番上台,直播整整持續了4小時,礦泉水喝了兩大箱。辛苦沒有白費,這場直播共成交訂單近3000個。農戶們難掩激動之情,直播結束後立馬建了個群,還推選主播作為群主。大家合計著,下次直播地點就選在地頭,讓網友們直觀感受農產品採摘的場景,一定還能提升銷量。

這場直播,給不少農戶打開了新思路,用直播的形式帶給自家土地可觀的收益。一位來自安定鎮的農戶下了直播,馬上給孩子打電話,想要訂購一款適合直播的手機還有配套支架,「這直播,成了『新農活』,手機就是『新農具』我們也成了『新農人』。」

案例2:通州區永樂店鎮程亮等農戶

大棚是直播間 胳膊就是手機支架

「這幾天太忙了,都沒空拍小視頻。」在自己的西紅柿大棚里,程亮忙著接待前來採摘的市民。這些從八里橋、從東單、從朝陽門過來的北京市民,是通過口口相傳得知,程亮棚里的西紅柿酸甜好吃,有「西紅柿味兒」。

永樂店鎮距離北京市中心大約有50公里,開車走京津高速,出京前最後一個服務區就在永樂店。再往外一點兒就是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了。作為傳統的農業大鎮,永樂店至今保持著農業傳統。51歲的程亮自己有七八個大棚,主要以蔬菜為主。本來,冬季——特別是春節期間,菠菜、生菜等新鮮葉菜銷售旺盛。春季,西紅柿也開始大量上市。但是,疫情來臨,集市、菜市場、批發市場等傳統的銷售渠道幾乎全部中斷。「只能在門口擺個攤兒,零零散散地賣。」冬天的菠菜已經爛在地里,現在的西紅柿也是存不住的,賣不出去只有爛掉。

正在程亮著急的時候,鎮上社保所及時組織起了網紅帶貨培訓。培訓採用的是在線學習的方式,由「專家」在微信群里講課,農民學員們一邊看一邊提問。上了幾次課,程亮開始學著利用快手、抖音等軟體直播和拍攝短視頻。「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市裡人慕名而來。我直播還是最樸實那些東西,技巧什麼的,還不太懂。」

程亮在朋友圈推銷自己的蔬菜

記者問程亮的直播間在哪?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就在蔬菜大棚里。」設備呢?就一部手機。支架?手和胳膊。棚里現在正出產的是時下最好吃的西紅柿——金鵬1號、普羅旺斯。使用的直播設備卻是最初級的。程亮直言,自己最關心的還是口碑,簡單說就是「一傳十十傳百」。直播的技巧、話術、鏡頭語言等等,他沒有細琢磨,還是相信老顧客們,能把口碑傳播出去。

程亮在拍攝他手裡的「普羅旺斯」西紅柿

漲粉不容易 線上線下合作帶貨

程亮給記者看了幾段他此前拍攝的小視頻。「這位大姐,一邊採摘西紅柿還一邊拍照片呢。」「嘿,這姑娘,咱這兒的西紅柿怎麼樣?」絕大大部分都是樸實無華的語言,沒有「網紅」慣常使用的誇張言語。「西紅柿靠的是優選良種、精心栽培、施農家肥。我不會那些花里胡哨的,賣的是實在東西。」程亮說,在朋友圈發照片和視頻,傳播效果就已經感覺足夠了,「我一發,微信里四百多號人看呢。」他總感覺網上的東西有些虛幻。現在,程亮的西紅柿採摘價是六塊錢一斤,每天都有顧客從市裡過來,周末和節假日人更多。「五一」這幾天,每天有四五十號人到程亮的大棚採摘,最高的單日銷售額大約有八九千元,是平時的三倍左右。

永樂店鎮社保所副所長林木荔介紹,程亮是培訓班裡最認真的學員之一。其實,社保所常年組織培訓班,培訓項目多以生存技能為主。疫情期間,得知農產品滯銷,特意組織了「網紅帶貨」培訓班。給農民們上課的專家也不是外人,就是永樂店本地土生網紅。一個是坐擁30萬粉絲的「創業網紅」肉鋪老闆娘錢元元,一個是專平林下農業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郝苗苗。

「我們希望學員們能學到東西,並且堅持下去。」林木荔說,開直播沒那麼容易,更別說「漲粉」了。開課兩個月以來,農民學員們還是以摸索為主。「學員里,年齡偏大的居多,有些甚至不會用手機打字,只能發語音,更別說操作直播軟體了。」林木荔最擔心的是,學員們短期看不到效益,會放棄線上直播這個途徑。

現在,社保所除了進一步細化「網紅帶貨」的課程,還在聯合專平林下農業專業合作社,爭取線上與線下結合,整合永樂店鎮的農產品資源,幫助農民增收。林木荔說:「在進群上課之前,郝苗苗也不掌握其他農民大棚里蔬菜生長情況。這個群,現在除了上課,已經開始慢慢起到帶貨銷售的作用了。」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毅 陳強 武亦彬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吳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oTB53EBfwtFQPkdwH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