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曲藝家協會發出的一紙倡議,在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有人認為這是苦口良藥,是在為相聲行業保駕護航,也有人認為這是自上而下打壓有關民間團體,尤其是針對目前市場影響力最大的德雲社。
這封倡議書,全名為《關於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自覺踐行崇德尚藝的倡議書》。其中關於抵制惡俗粗劣表演的內容,對於相聲行業和相聲觀眾來說並不陌生,有點兒像10年前颳起的「反三俗」風潮。
這一次引發更大爭議的,其實是關於所謂相聲行業陳腐規矩的抵制。倡議書指出要堅決抵制封建行幫陋習,如果過於強調江湖陳規陋習,推崇封建法禮,渲染人身依附,就是開歷史倒車,不利於相聲行業的發展。
很多觀眾尤其是德雲社粉絲由此就認為,這些條款針對的就是德雲社。那麼,中國曲協的這些倡議到底有沒有道理?相聲行業走到今天,一些老規矩舊傳統是不是理應革除?
一
作為從清朝民間發端的行業,相聲從誕生開始,就帶有很強的江湖氣和草根氣息。最早的相聲藝人被歸為「下九流」,根本就進不了劇場演出,更多是在街上撂地表演,養家餬口。
既然是江湖行業,就像其他江湖行當一樣,相聲從那時候起就形成了很多行業規矩,出發點是保護行業,保護藝人。行規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學藝作藝、道德修養、輩分關係、演出紀律、信仰習俗、收入分配等諸多方面。
可以說,這些傳統行規在很長時期內都使得相聲藝人有章可循,不輕易違反,起到了保證相聲行業順利發展的作用。但由於歷史因素和社會背景的限制,如今來看很多行規也難免帶有封建意識和迷信色彩。
比如過去僅在曲藝演出後台就立有不少規矩,不能敲鼓,山東快書的鴛鴦板不能對著放,唱大鼓的不能只支空架子不放鼓。尤其「好笑」的是演員在後台不能下棋,因為下棋會說「你先走我先走」,這不吉利。另外演員早起之後還「忌字」,中午12點之前不能說哪些字眼。
很多類似的「迷信」規矩如今聽來可笑,但包括相聲在內的江湖行業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在那個年代輕易不能違背。而其中有些規矩直到如今還站得住腳,比如絕對禁止藝人「捋葉子」,也就是在表演中偷取其他人的精彩內容和包袱兒,現在來說就是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和智慧財產權。
二
而具體到拜師學藝方面,規矩就更加細緻和嚴格。相聲最初是借鑑了京劇界的規矩開始拜師收徒,其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傳承關係,相聲隊伍才得以發展壯大,相聲也逐漸成為被群眾接受的演藝形式,從街頭走向茶館和劇場,最終成為一門說唱藝術。
不過早期的師徒關係,是有一些「無情」的。比如師徒簽訂的契約上就寫有這樣的條款,「徒弟學徒期間,投河覓井,天災病業,師徒兩家,各自安命。如不尊師訓,尋釁滋事,打死勿論。」另外還要寫上,師父可以任意使喚徒弟做家務勞動,比如看孩子、洗衣服、做飯等等。
如何看待這些類似「賣身契」的規定呢?只能說它們在相聲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一方面促使徒弟認真學藝,努力成為出色的相聲藝人,另一方面也為一些家境貧寒的徒弟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這些嚴苛到有些絕情的師徒契約,一直延續到1930年代,後來才逐漸消失。
另外有些師徒規矩雖然沒有寫入契約,卻也是當年相聲行需要遵守的,最典型的就是「孝師」。它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徒期間的演出收入全部歸師父,出師後第一年的收入也是如此,二是出師後每年的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以及師父師娘的生日,徒弟都要送禮,所謂「三節兩壽」,三是師父去世後須全力料理喪事。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師徒契約條文過於嚴厲,「孝師」的規定則多了一些人情味,師徒和師兄弟們的情感連接,很多時候就靠這些傳統規矩來維繫。
三
新中國成立之後,相聲藝人都進國有院團成為人民演員,行業內儘管還一直傳承著師徒關係,但很多相聲江湖行規都慢慢被摒棄。
比如對當時的相聲青年馬季來說,他就對相聲陳舊傳統和一些相聲藝人的舊做派看不習慣。到七八十年代他也開始收徒的時候,就不許姜昆、馮鞏、趙炎他們稱自己師父,叫「馬季老師」就行,也不允許他們講各種「春典」,也就是舊社會的江湖行話。
也就是說,那時馬季和姜昆他們形成的是一種新型的師承關係,彼此更像老師和學生,甚至是朋友,有舊時代師徒的傳承之實,又不為那些陳規陋習所累。
直到九十年代初,姜昆、馮鞏他們才在蘇州為馬季舉行了一場「謝師會」,名義上是感謝師父,其實直到如今哪怕馬季已經去世十多年,姜昆他們提起他還是稱「馬季老師」,而不是「師父」。
四
舊社會相聲的江湖規矩,是隨著十幾年前德雲社的興起,才又逐漸回到大眾視野的。郭德綱和德雲社演員表演的大多是傳統相聲,同時他們力求恢復的也大多是舊時代的相聲傳統,其中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師徒關係。
此前人們只是聽說而極少見到的擺知儀式也就是拜師儀式,在德雲社的帶動下,開始更多出現在公眾面前。德雲社「修家譜」和「逐師門」等風波,更是引發輿論大嘩。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還該不該用這樣的江湖規矩來限制現代人?
對於相聲舊傳統,有相聲人就看得很清楚。比如天津演員楊議,當年絕對是說學逗唱樣樣精通的相聲演員,但他就從來沒有拜過師。究其原因,他把師徒關係看透了,到如今師徒關係更容易引發矛盾,還不如不拜師,想跟誰請教就可以跟誰請教,不耽誤自己長能耐。
當然,楊議在相聲行業只是特例,如今絕大多數相聲演員還是有自己的師承關係,這差不多也是入行的敲門磚。
就在前不久德雲社的一場大型商演當中,德雲社弟子又上演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鬧劇」。在演出謝幕的時候,郭德綱把九字科徒弟張九齡叫到舞台中央,正式宣布他為新任德雲社九隊隊長。隨後,張九齡當場跪拜,在桌子後面拜完還不算,而後又轉到舞台前面拜謝磕頭。
說起來,徒弟們在德雲社內部對郭德綱如何尊重,日常需要行怎樣的禮節,只要不是特別過分或只要不公開出來,也就少人問津,但到了這樣的公開場合,只是宣布一個隊長人選,當事人就行跪拜大禮,這多少有些讓人驚詫。
另外從去年的網綜《德雲斗笑社》來看,很多場景儘管帶有玩笑的成分,但也能看出郭德綱在團隊內部受到的尊崇有多麼明顯,其中有看似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時宜的因素。
從節目中一個小細節也能看出,德雲社內部的規矩「細緻」到了什麼程度。秦霄賢給郭德綱和于謙倒水之後茶壺隨意擺放,被兩人批評不懂規矩,壺嘴不能對著人。
這當然只是小事,但這樣的事也要在錄製節目時公開強調,並列為規矩,不免讓人對德雲社內部的更多規矩產生聯想。
五
德雲社演出隊伍幾百人,郭德綱作為「一家之主」來當這個家,確實很不容易,不立些規矩不足以對演員和徒弟進行管理,但到底是依照舊班社的傳統行規,還是推行新時代的公司制度,這些年應該也是一直在摸索。
兩種新舊制度難免產生碰撞,其間出現過多次徒弟出走事件,出走原因不一,除了演出所得和創作理念上的矛盾,江湖舊習的限制也很難說不是其中的誘因。
師徒關係在相聲行業延續了100多年,到如今也有它延續的必要。尊師重道的理念到任何時候都要講究,但它不應該成為自上而下說一不二的封建家長制,不該成為限制年輕後輩一舉一動的無形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