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鄰居家做客,被他們家孩子的獨立驚到了。
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端茶倒水,一個人給自己做飯洗碗,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獨立得像個小大人。
鄰居顯然也對自己的教育成果引以為豪:「你看,我們家孩子多獨立、多懂事!這孩子,將來出息大著呢!」
是的,確實很獨立,獨立到讓我感覺,這個孩子生活中似乎已經不需要「父母」這個角色,她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看看鄰居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家「不識愁滋味」的娃,我竟一時有些無語凝噎。
但臨走時,我卻被這個孩子半路截胡:「阿姨,能在妹妹那裡寄存一下同學送給我的布娃娃嗎?」
我很奇怪,問她:「為什麼不放在家裡?」
她不好意思地說:「我其實超喜歡這個布娃娃!但是要是放在家裡,爸爸媽媽看見了會覺得我不夠獨立,這麼大了還碰這些小孩子的東西。放在妹妹家,我有時候過去看一看、摸一摸就好。」
我的心中一時百味陳雜,還摻雜著莫名的心酸。一個孩子,為了父母想要的「獨立」,連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只能偷偷放在鄰居家。
教育家盧梭說:「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
微博一位博主在分享自己的童年經歷時說:「我給我妹妹每一年的生日祝福都是:不必太獨立。想撒嬌時就撒嬌,想哭時就哭,想要什麼就直說——你沒必要像我一樣,獨立到天塌下來都要扛起來,這樣的人生太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讓孩子太依賴我們,逼迫孩子過度的獨立,反而釀造了另一種苦果。
我寧願我的孩子不那麼獨立,也不要她淪落到把天性當羞恥。
獨立是好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錯誤的理解了培養孩子獨立性,過度的拔苗助長,導致我們的孩子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當我們自詡為「成功父母」,覺得自己培養出了獨立的孩子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去探索獨立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1. 太獨立的孩子壓抑了天性,不敢「放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是需要這種儘管被討厭但還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氣,這樣才可以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獲得真正的幸福。」
太獨立的孩子,他放棄了這種勇氣。
一個人獨自回家時,他害怕遇到壞人,想和父母訴苦,但他忍住了;
一個人自己做飯時,他被油燙到了,想被父母心疼,最後只是默默去沖沖涼水;
一個人在學校時,想和父母打電話,卻又默默退出撥號介面……
想開口,不知道說什麼;想交流,又覺得沒必要。
他放棄了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情感需求,封閉了情感入口,長此以往,和父母漸行漸遠,最後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許多時候,我們想著做好父母,卻往往適得其反。
2. 太獨立的孩子背負過高期待,害怕失敗
很多過早獨立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用鼓勵+獎勵的方式培養起來的。殊不知,長此以往,很多孩子都會形成一個潛意識:「我不可能被無條件愛,除非我有用,我才會被愛。
這樣的孩子為了被愛,會習慣性給自己施加過大壓力,他們不喜歡想「我能做到」,而是更習慣「我應該做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11月5日聯合發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因為壓力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家Nim研究發現,壓力過大會迫使孩子過早發育。相關理論解釋,迫於生存壓力和不可預見性,孩子本能地催熟自身,導致能量沒有分配在長期發展的能力上,例如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你以為你鍛鍊了孩子的抗打擊能力,實際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早就在童年被你限制了。
3. 太獨立的孩子怕麻煩,不願意交際
從小的教育告訴獨立的孩子,萬事靠自己,他們解決問題的選項上鮮少有求助這個選項。
然而,中國的大環境就是人情社會。而太獨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能自己解決的事情不要找人幫忙」,潛意識就會認為,求助等同於示弱。
這樣的孩子在團體工作上,更偏向於閉門造車式、單打獨鬥式努力,無形中就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空間。
知乎科技專欄作家程苓峰在其文章中曾轉述過一個觀點:很多偉大的科學創新並不是誕生於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而是在實驗室隔壁的茶水間。科學家之間的思想碰撞遠比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強得多,很多偉大創新都是閒聊的時候聊出來的。
不止科學如此,學習、工作也是如此。很多時候,自己一個人苦思冥想一天的結果,甚至比不上前輩的幾句指點。然而,很多獨立的孩子喪失了這種能力。他們更願意花費時間自己琢磨,甚至會因為能力不足而催生拖延症。
當孩子步入社會時,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發展上限早已被自己規定,然為時已晚。
有很多人,對獨立的看法太片面,太流於形式。
看到父母給孩子背書包,就痛心疾首,覺得父母妨礙孩子發展,殊不知孩子可能是在手舞足蹈地向父母描繪今天的趣聞;
看到孩子被接送上下學,就仿佛看見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能自理的生活,殊不知可能是非常時期父母擔心孩子安危而採取的特殊行動……
聰明的父母,從來都不會讓孩子太獨立。他們只會在安全範圍內和孩子能力範圍內,讓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選擇,從而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的能力,慢慢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
1.把控好度,留有一定獨處空間
每個父母心中都應當有一把尺,用來丈量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急著推開孩子,太遠的距離,會傷害彼此的親密關係,挨著孩子太近,太近的距離,會導致孩子沒法呼吸。
前幾天,「給小學生戴腦電波走神檢測環」被熱傳。該設備號稱使用優化的專注指數算法,利用信號傳輸和特徵提取前沿技術,可以監測腦電波,評判孩子們上課和寫作時是否集中了注意力並打分,最後將數據和排名情況傳到老師家長手裡。甚至還有老師信誓旦旦:使用一年無明顯不適。
「檢測環」被報道後,引起極大爭議,最後因為輿論壓力而被暫時擱置。暫且不論有無科學依據,父母過度關切、成才心切的心理,才是問題的根源。這種檢測環如果被家長支持應用,才是最大的悲哀。
它最後檢測出來的不是孩子,是家長心裡的完美機器人。
朱莉·禮斯科特指出:父母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其實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每個父母都不能忽視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但也不能過度傾注自己的情感。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父母,卻總有一天將要遠行,而做父母的,總要從頭學起。
正如龍應台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即使心裡流過千萬次眼淚,也要笑著送孩子遠走。
2.經常溝通,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著名家庭育兒師蘭海曾說:「對於孩子來說,真實比正確更重要,家長應該給孩子營造自由表達的空間,去培養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想要表達的需求,你看不見它,不等於它不存在。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他說的「對不對」,而是你「聽不聽」。
我的朋友對此深有感觸。大學時,她遠赴外地求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最開始,老闆什麼髒活、累活都扔到她辦公桌上,她活脫脫一個「小黑工」,但是沒過多久,她就迅速脫離新手期,得到了老闆的賞識,工作步入正軌。現在,她已經做到了產品經理的位置。
曾有不少校友找她探討快速適應職場的秘訣,她卻說:
「這無關我的能力,這是我父母的功勞。
我的父母讓我從離家起就保持了經常給家裡打電話的習慣。我不是那種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有什麼我就說什麼。最開始工作的時候真的很辛苦,加班加點到半夜還要被批評效率不高。
但是爸媽每次都會聽我倒苦水,每次和爸媽吐槽完上司和同事就感覺我一天的壞情緒全都倒出來啦!接下來的一天,我又充滿了奮鬥的力量!新的一天,新的能量!
我知道,我和爸媽有代溝。很多事情,即使我和爸媽說了也沒有什麼改變,他們也不能幫我做什麼。但是很多事情,一個人扛和三個人扛就是不一樣的,憋在心裡和說出來也是不一樣的。」
永遠不要小看父母對孩子的力量,你的一次傾聽,可能就讓孩子有了對抗生活的力量。
3. 教會孩子求助和合作
曾經有一個美國教授,到各個學校找一些孩子做了一個實驗:她把幾個拴著細線的小球放進瓶子裡,瓶口很小,只能一個球通過;她告訴這些孩子:「只有把球拿出來的孩子才能得到獎勵。」
於是,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們誰也不讓誰,爭先恐後拽繩子,結果誰也沒拿出來;另一種是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依次把球拿了出來。
實驗結束後,她對這些孩子做了追蹤研究。十幾年後,那些不爭不搶的孩子,大多和別人聯合創業,事業有成;而那些誰也不讓誰的孩子,要麼是喜歡單幹而被不停解僱,要麼就是選擇了那些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的職業。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無法用教條來傳授的。」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每天總是有新的情境產生,很多時候都需要父母設身處地為孩子的利益著想。只有真正對孩子用心,一心一意要為孩子和自己謀取利益時,才能得到孩子的求助,有更多教會孩子合作的機會。
教會孩子求助和合作,是父母最好的投資。
很多時候,我們擔心自己過度的幫助會毀了孩子,殊不知,過度的拔苗助長同樣也會毀了孩子。聰明的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太獨立。為人父母,應當是一生的修行,而你我始終在路上。
--- END ---
作者: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