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看一組數據,以2019年的環法自行車賽為主題,整個比賽一共23天,共21個賽程(只有兩個休息日)。車手需要在23天內完成總共3500公里的路程。這3500公里的賽段又分為7個平路賽段、5個丘陵賽段、7個山地賽段和5個山頂賽段,以及1個個人計時階段和1個團隊計時階段。
對於車手來說,這些天要面對的考驗非常多:連續多日比賽的體能消耗、恢復、高速騎行的風險、隊友之間的配合、警惕對手的攪局,爬坡點前的比拼,終點線前的奮力一搏。
終點線的最後一博就意味著,車手特別是車隊的主將——作為核心人物,肩負著取勝的重任,需要節省每一滴能量,並且儘量保證在3500公里高速移動的車手群中安全順利騎完每一段,並在關鍵時刻取得勝利。
這形成了自行車比賽中獨有的「Peloton」。(即:自行車賽中的主車群)
在比賽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車手都處於很和諧的狀態,不管是對手還是隊友都扎堆在一起談笑風生,雖然這個時候大家之間都是毫釐的差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Peloton隊形可以幫助車手集團中的大部分人減少風阻,從而節省能量消耗。隊形通過變換不同的形狀來抵禦來自不同方向的風,從而減少阻力。在動輒40+km/h的騎行比賽中,車手的大部分體能都用於抵抗風的阻力上。
但是在車手快速騎過的區域有一個氣流相對平靜的區域,另一個車手如果在這個區域騎行,他所面對的空氣阻力就會降低,將會獲得至少20%以上的阻力減免,從而減少了前進所需的體能消耗,為艱苦的多日賽累積點滴珍貴的能量。
理想狀態下,時速40km/h下的阻力減免。(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在大部分情況下,車隊的主將大部分時候都騎行在他們隊友的後面來節省體能,等到比賽進入關鍵時刻,核心人物將會尋找機會再進入衝刺環節,和其他車隊的主將決一死戰,這個時候,走線、卡位、啟動,每一個動作都決定比賽的勝負,誰能爆發出最大的功率,有最快的反應,擺脫對手,誰就能拔得頭籌,也就意味著前面節省的體能優勢越多,誰越有機會贏下比賽。
所以,車手最大的阻力是風。Peloton隊形是大家一起克服(減少)風的阻力的一個陣型。而風不會提前告訴你它從哪裡來,所以Peloton隊形隨時改變的,不僅會被風改變,也會被其他車手所改變。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賽事解說經常會用:「高速火車」「山地火車」來形容一字列車陣型,意思是車手們「首尾相接」,像一列火車一樣高速前進,一般由比較有奪冠實力的幾支車隊牽頭,也被稱之為「火車頭」。這個時候前方的車手將會承擔多20%以上的阻力,意味著他的體能消耗比較大,所以前方的車手多為車隊的副將,交替在前方領騎,主將則在隊伍的中後方,搭乘「高速火車」去獲得更有利的位置,繼續保存實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也有車手為了保留體力而假裝不知道而放棄領騎,雖然比賽並沒有規則要求車手,但是在觀眾眼中,這樣的車手顯得缺乏「騎士精神」——在很多國家的價值觀里,「騎士精神」和「契約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個人名片。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騎友們在日常訓練的時候,進行跟車訓練也很有必要。
常見於平坦開闊的公路賽道,並且風從橫向吹來,主車群就會列成斜線隊伍。例如風從右邊來,車手從右邊開始往左斜後方列隊,除了前面幾位車手之外,後方的車手可獲得減少阻力的效果。而前方的車手承受了很大的消耗,所以會有不同的車手快速輪換,不同對的的車手這個時候會相互幫助,「共克時艱」。
不同的賽道寬度取決這個斜線的「厚度」,越寬敞的路面,斜線越寬可以容納的車手越更多,場面就會特別壯觀。如果風力較大,則有可能把主車群吹散,形成好幾個斜線陣型。對於比較窄的路面,如果時機把握得好,則有可能出現整支車隊突圍成功的高光時刻。
以上是兩種常見的Peloton隊形,實際情況還會有很複雜的變化,主車群在不同的地理條件、風向、比賽局勢等影響下,會出現不同的陣型的,但萬變不離其中。
以前大家都以為陣型只與風阻有關,不過前幾年,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觀點。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美國海軍水下作戰中心和貝勒大學等在《皇家學會介面雜誌》中發表新觀點,認為視覺是形成和塑造peloton隊形的主要因素。
研究團隊發現,雖然完全躲在領騎車手身後的阻力最低,但大部分車手都不會那樣做,後方的車手大多傾向於出現在領騎車手的側後方,在獲得一定的空氣動力學優勢的同時,還能保證視野。
在歐洲,自行車比賽是全民賽事,每場比賽路邊都是加油吶喊助威的觀眾。當車隊大集團經過時,熱情的觀眾很容易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伸出雙手或揮舞手中的物品(加油棒、寫著車手名字的紙板等)打到車手而引發摔車等一系列安全問題,而一般一位車手摔車,後面的車手跟車太緊就會導致躲避不及而被波及,所以,車手的前方視野非常重要。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2022年的巴黎-魯貝比賽,組委會已經設立了隔離護欄,保護車手,但最左的車手手臂還是摔車擦傷而打上了紗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主車群的車手的間距都是用厘米為單位來計算,稍微有點閃失、或者是誰的前輪碰到了誰的後輪都是一次涉及面很廣的摔車。
摔車對於車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在高速騎行的環境下,摔車除了會讓自行車出現摔壞之外,車手容易發生骨折,也就意味著當場賽事報銷、賽季報銷乃至職業生涯報銷的悲劇。輕則擦傷皮膚破損,而騎行中摔車最容易擦傷的是膝關節,肘關節,髖關節等,或多或少都會影響運動表現。所以一旦陷入摔車麻煩,車手很難再在那一場多日賽中有什麼出彩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不能說很像,但大雁可能不懂什麼是空氣動力學,不懂什麼視野,它們只知道,列隊飛行,可以讓它們飛得更快、更遠。
以上,以往可以幫助題主解答一些困惑,歡迎騎友們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