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一族的後人考上清朝狀元,路過岳飛墓寫下2句名句,傳誦千古
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清朝開國以來的第43位狀元即將誕生。
紫禁城中,乾隆皇帝經過仔細閱卷,決定欽點考生秦大士為狀元。
看著考生是江南人士,就在此刻,乾隆皇帝心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秦姓?此人會不會是宋朝權臣秦檜的後代?」
秦檜可是南宋年間的大奸臣,就是他忽悠了高宗皇帝,殺了國家的柱石岳飛,為宋朝滅亡埋下伏筆。
清朝那個年代沒有「政審」這個詞,但是也講究「根紅苗正」,事實上那時候的政審也是非常嚴格的。尤其是被定為狀元的,將來很可能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如果祖上出身有問題,基因就壞了,帶來的後果會很嚴重。
清廷是少數民族掌權,不能不格外小心,這是關乎生死的大問題。於是,乾隆便讓人去傳考生秦大士上殿,他要當場問個水落石出。
那時候沒有電腦,雖然有戶籍,但是檔案都在原籍,翻閱的話來回在路上要耽擱很久。而狀元名單肯定不能延誤,不然朝野又要猜測,謠言也可能會到處流傳。考生就住在京城,秦大士很快就被帶來了,乾隆開門見山地問道:"這位考生,你是不是秦檜的後代?"
秦大士一聽,臉唰地一下就白了,心說怎麼這麼倒霉,怕什麼問什麼?他的心跳加速,面色通紅,腦子在不停地運轉,思考著如何回答。在他回想的時候,往事也一幕幕浮現眼前。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五月,在南京的鬧市,一座古老而氣派的院落,傳出一陣陣嬰兒清脆的啼哭聲,秦大士降生了。
小時候的秦大士無憂無慮,秦家是書香門第,家境優越,他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無憂無慮。秦大士繼承了先人的基因,腦子聰明,三歲開始認字,五歲開始背書。他記憶力也很好,可以做到過目不忘。到六歲時,秦大士就一肚子墨水,開始寫詩做賦,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可以說人見人夸。
等到八歲上了私塾之後,他的煩惱來了——課間玩耍的時候,大家都不跟他在一起。
「你們為啥不跟我玩?」秦大士非常納悶。
「因為你姓秦。」
「姓秦怎麼了?」
「你怕是大奸臣秦檜的後代。」
聽到這話,秦大士更加蒙圈,他不知道秦檜是誰,也沒有聽父親講過此人。
直到他按照別人的提示,讀了錢彩寫的小說《說岳全傳》後,才知道秦檜是一個陷害忠良,認賊作父,勾結金兵的大奸臣。
書中的秦檜卑鄙無恥,跟自己的夫人王氏一起陷害民族英雄岳飛父子,將他們處死在風波亭,最後在驚嚇、恐懼中死亡。
而父親雖然滿腹經綸,對此諱莫如深,也從來沒有對他講過岳飛的故事,年少的秦大士似乎明白了一切,莫非自己真的是秦檜的後人?
從此,秦大士的心頭被陰影籠罩,背上了無形的枷鎖,承受著世人歧視的目光。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負面的影響越來越大。
17歲那年,秦大士在一次出遊的時候,喜歡上艄公的女兒,那女孩名叫冬兒,天真活潑,真誠善良,溫柔可愛,就像一朵美麗的丁香花。
她的聲音像百靈鳥一樣婉轉,她的容貌像天仙一樣美麗,相處幾個小時,秦大士的心就被她占據,失魂落魄。
冬兒對年輕英俊,博學多識的秦大士也情有獨鍾,不時被他風趣幽默的談吐逗笑。
秦大士無法自拔,忘了父親不許早戀的教誨,向女孩表達了愛意。
冬兒也無法抗拒,害羞地低下了頭,等於是接受了她。
可是當冬兒父親聽說他姓秦的時候,臉上立刻布滿陰雲,冷冷地說:「我的女兒就是嫁不出去,也不當秦家的媳婦,讓人戳脊梁骨。」
這也難怪,岳飛是抗金英雄,抗擊的軍隊是女真族的武裝;而滅掉明朝,建立清朝政權的八旗兵,正是女真族的後代,被稱為後金。儘管他們改為滿族,也改變不了這一事實,即使他們跟後金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奪權過程中,犯下了一系列屠城暴行。
奪權之後,統治者又大搞文字獄,實施恐怖統治,這讓漢族百姓更加懷念岳飛,仇恨秦檜。
因其姓秦,秦大士被理所當然地當做秦檜的後人,受盡鄰里的冷眼、歧視和嘲笑,內心深處充滿了無奈和痛苦。哪怕是去住店,登記的時候,秦姓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店主本來滿面春風,一聽說姓秦,那張臉立刻就陰雲密布,有的店主甚至對他下逐客令。
秦大士沒有朋友,孤身一人,獨來獨往。秦姓已經是一種負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因為孤獨,秦大士少了很多交往,這讓他可以專心致志去讀書。
除了讀書,他也可以漫無目的地遊山玩水,用寧靜和美麗的大自然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帶來創作的靈感,又因此結識了生命中的一個貴人。
一個寧靜的午後,秦大士在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燕子磯遊覽,來了靈感,張口吟誦了兩句詩:"漁火只疑星倒出,鐘聲欲共水爭流。"
「好詩!」聲音剛落,旁邊有人贊道,「不知道先生來自何方,姓甚名誰?」
此人是一個官員,問了秦大士來歷之後,倒是沒有嫌棄他姓秦,然後吩咐手下將這首詩刻在了燕子磯的石壁之上。
無巧不成書,佳作刻在石壁上不到一個月,被一個大才子看到了。這個才子名叫袁枚 ,是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
袁枚生於康熙五十五年 (1716年),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了進士,當時他才23歲。要是放到現在,是大器晚成,可是在當時,這非常難得。那時候考進士難度很大,比現在考清華北大都難。
三朝元老張廷玉中進士的時候,已經28歲,他還是官二代,父親擔任過主考官員。晚清名臣曾國藩,中進士的時候也已經27歲。晚清另一位名臣左宗棠,堪稱才華蓋世,但是他考了三次都沒有中進士,最後徹底灰心,放棄考試。後來在林則徐的推薦下,左宗棠才走上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還需要指出一點,曾國藩中進士的成績是三甲第四十二名,中的是「同進士」;袁枚的成績是二甲第五名,中的是「進士」。
一字之差,成績也相差很大,分配的時候,官職也相差很大。
由此可見,袁枚確實是個人才。
中進士之後還不能立即擔任長期官職,還要再學習三年,參加散館考試,考試過關後,就能進翰林院,然後進入內閣,登上政治舞台。
袁枚考中進士之後,可能是有點飄飄然了,學習不再專心,在散館考試時成績不好,錯失了在朝中當大官的機會,被分配到了外地做官。
1744年,在兩江總督尹繼善的推薦下,袁枚走馬上任,到江寧(南京市江寧區)當了知縣。
生在錢塘(杭州)的袁枚之前沒有到過南京,但是聽說過燕子磯的美景,上任不久便前來遊覽。
當他來到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磯」的燕子磯時,看到人們在圍觀什麼,他上前一看,原來大家在欣賞刻在石壁上的兩句詩:
"漁火只疑星倒出,鐘聲欲共水爭流。"
大家一邊看一邊稱讚:「好詩」,「大氣」,「意境不錯」,「文采出眾」……大才子袁枚看了,也佩服不已。這麼好的詩,誰寫的?他自然要去看詩的落款。
這時候,秦大士的名字便映入眼帘。
袁枚立即向周邊的人打聽,幾經輾轉找到秦大士。然後二人買了點酒菜,來到野外的涼亭下,在皎潔的月光下明月對飲起來。
二人一邊暢飲美酒,一邊談古論今,交流創作經驗。
「秦兄,你年紀輕輕就如此有才,讓人羨慕啊。」(袁枚比秦大士小了一歲)
「袁賢弟,跟你相比我差太遠了,你已經金榜題名,而我名落孫山;再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兄弟我也有苦衷啊。」
交代一句,跟袁枚相比,秦大士是大器晚成,他38歲才高中狀元,遇到袁枚的時候,他曾經兩次科考落第,灰心失意。
「什麼苦衷?說來聽聽。」
秦大士長嘆一聲,向袁枚說出了自己因為姓秦而帶來的諸多困擾。
「秦兄啊,你不必太在意,王莽是篡漢的奸臣,宋朝的王安石不照樣名垂青史?」袁枚勸解道,
「這說明出身是先天的,無法選擇,但是人生的路可以選擇;越是這樣,你越要努力,不可以自暴自棄,要去做出成就來,讓世人在事實面前閉嘴。」
「袁賢弟,這麼一說,我心裡敞亮了許多,聽你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秦大士聽了豁然開朗,徹底放下了這個包袱,不再去糾結別人的看法。
從此之後,秦大士也把袁枚當成了知己,二人也成為,莫逆之交。二人的感情日益深厚,相互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袁枚的影響下,秦大士開始發奮苦讀,終於在38歲那年金榜題名。
回到文章開頭,乾隆皇帝在定奪之前進行政審,把秦大士傳到殿上,直奔主題問道:「你跟秦檜什麼關係,是不是他的後人?」
秦大士一聽,當時就傻眼了,老百姓在乎這事也就罷了,皇上您怎麼也介意這個?
你還別說,秦大士的祖上跟秦淮還真有瓜葛。
秦大士的祖先秦梓,是秦檜的同父異母兄長;不過,秦梓性情耿直,與跟自己的弟弟秦檜尿不到一個罐子裡,兩人小時候就一直吵嘴。長大後,二人都考取功名,成為朝廷命官,政見依舊不同,哥哥秦梓是個主戰派,弟弟秦檜是個投降派。
秦檜也毫不客氣,對哥哥出手,在高宗面前參了哥哥一本,將擔任台州知府的秦梓罷免。罷官之後,秦梓遷居溧陽隱居。後來,秦梓一脈遷居到了安徽當塗。明朝滅亡的時候,為了逃避戰亂,秦大士的曾祖父秦應瑚遷居到江寧至今。
如今皇上問起這事,秦大士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承認自己是秦檜一族的後人,那自己的政治前途可能斷送;不承認的話,就是欺君之罪,因為這在當地不是秘密,皇上還是會查清楚的。
秦大士低頭不語,心潮起伏,倒海翻江。最終,他腦子裡靈光閃現,絕佳的答案脫口而出:「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就是說,秦檜給金兀朮辦事,陷害岳飛不假;但是他是他,我是我,不影響我忠於大清。乾隆聽了感到非常滿意,龍顏大悅,毫不猶豫敲定秦大士為頭名狀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中狀元的秦大士風光一時,放不完的鞭炮,迎不完的賓客,聽不夠的奉承,看不夠的笑臉。
他誕生的小巷也跟著沾光,被地方官命名為秦狀元巷。
總而言之,鄉鄰們不再有人拿他的出身說事,而是說他是國家棟樑,家鄉榮耀。倒是他那些事業上沒有成就的同窗,對他的態度依舊,原因很簡單,秦大士太有成就,讓他們嫉妒得要死。
但是妒忌歸妒忌,改變不了現實,大家只能採取下三濫的手法,繼續拿他的出身羞辱他。
這天,幾個好友邀請秦大士到杭州出遊,帶著他繞來繞去,將他帶到了岳王墳前。
秦大士一看心說不好,可為時已晚,只好硬著頭皮參拜岳飛。
一個朋友忽然冷笑著說道:「這位新科狀元,你次序弄錯了,應該先給旁邊自己的老祖宗磕頭啊,這是不是叫數典忘祖?」
這句話如同一記耳光,打得秦大士臉上火辣辣的,不僅秦大士,連旁邊的人們都感到尷尬無比。
說這話的人見狀也有點後悔,但是話一出口,覆水難收,也很無奈。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秦大士,看他如何回答。
秦大士默默地看著生鐵鑄就的秦檜像,說出了一句擲地有聲的千古名句:「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吶。」
這話說得十分有藝術,既表達了對秦檜的鄙視,對岳飛的敬重,也暗含對世俗的聲討。它像一道天問,鞭撻著在場所有人。因為自己姓秦,幾百年過去了,還要背負如此沉重的歷史包袱,公平嗎?冤有頭債有主,秦檜賣國求榮,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罪有應得,但這跟他後人何干?
哪個姓氏沒有出過敗類?以此類推,大家不是都甭活了?這句話猶如一道驚雷,震驚了在場所有人,他們都沉默不語。
秦大士的話語,如石破天驚,讓在場的人幡然醒悟,讓大家理解了他內心的苦衷,不再嘲笑他。
乾隆四十二年,秦大士因病離世,享年六十二歲。
秦大士淡泊名利,只當了十幾年的官就歸隱了。
他不是一個特別有成就的官員,沒有做出什麼偉業,但是他清正廉潔,沒有貪贓枉法,沒有禍害百姓,沒有給秦家抹黑,或許,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