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體》名場面的拍攝幕後,再看正片更震撼了

2023-02-05     娛扒乩

原標題:看完《三體》名場面的拍攝幕後,再看正片更震撼了

有的「秘密」揭露之後,給人的感覺是「不過如此」;而有的「秘密」揭露之後 ,給人的感覺卻是更加震撼。《三體》的製作幕後,便是後者。

作為一部科幻題材作品,這部劇出來後,很多人以為會是局限在科幻迷之間的小眾劇集。不過真實的情況是,跟著劇集的節奏走,並不需要一定讀過原著,也不需要有多厲害的知識儲備,都能看懂。

還能從這一部劇里看到多種劇情風格元素,比如懸疑片狀態的科學家集體自殺之謎,年代劇質感的紅岸往事,心理恐怖風格的倒計時事件,特種兵軍事片觀感的古箏行動……

這次影視化改編將原著的精彩非常直觀生動地呈現在了觀眾眼前,網上好評如潮,開分8.0,開了點映大結局後,評分還漲到了8.2,從開始到結束始終保持高水準,已經有不少網友在催第二部搞快點了。

這部劇為什麼能有這麼高的評價,看看他一些名場面的形成就能發現,成功並非偶然。

葉文潔哭戲——演員給力

紅岸部分的劇情,有的人因為是回憶而覺得多餘,有人則對這部分尤其上頭,覺得幀幀名場面。而我是偏向後者的,因為王子文演得是真的很能讓人共情。

這個角色的台詞不算多,但是需要表現的內容卻很多。

其實她的很多場戲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幾場哭戲,每場哭戲都能讓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緒。

像他父親出事的時候,她悲痛絕望的那一聲嘶吼;

被跟白沐霖對峙,被白沐霖砸破腦袋時,眼神流露出懷疑失望,同時也有幾分倔強和隱忍,直到所有人走後眼淚才流下來;

還有在收到三體人回復,重複念著「不要回答」,忐忑、緊張,激動到淚流滿面的場面,看得人雞皮疙瘩起一身。

很多時候,即便不聯繫上下劇情,光是看她的一個表演片段都能讓人跟著流淚,情緒感染力非常強。

從劇集曝光的花絮里可以看到,王子文總是在琢磨角色的內心,積極跟導演討論,經常主動要求「再拍一次」,每一場戲都精益求精。運動到不適來營造角色的狀態,為了一個幾秒的鏡頭在雪地連摔多次……

聊起這個角色,她說自己可能一生就這麼一次機會演一個女統帥時眼眶含淚,足見對這個角色共情之深,她就是紅岸時期的葉文潔。

當然並不只有王子文,可以說這個劇組的每個演員都在很用心的打磨自己的角色。

一開始被說形象不符的史強其實還是最早定的角色,導演在採訪時提到,說于和偉是比他還要先進組的,是作為一個《三體》迷毛遂自薦過去的。所以必然是吃透了這個角色了,效果也看到了,觀眾非常喜歡他飾演的史強這個角色。

哪怕是魏成這種在這部劇里戲份並不算很重的角色,演員也是十分用心地在尋找角色的狀態,賦予角色靈魂和特色。

像魏成的山東話口音,就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導演也認可他這種有趣又生活化的展現方式。

前幾天導演楊磊在點映禮還提到一場陳雪火車上的打戲,拍了四十二次,因為他設計里這段鏡頭要配合一輛火車經過的光影,所以要求陳雪從假裝打電話到擰脖殺這一段要一鏡到底。

光這場戲就拍了42次,演員王薇的腿都踢麻了,導演說「過」的時候眼淚就出來了。等播完這段,看到彈幕里的肯定,她發了個朋友圈說「值了」。

劇透一下,在ETO大會給潘寒來擰脖殺的時候也很炸。

這部劇對演員的考驗,並不止情緒、動作,還有台詞,因為有很多專業術語。是能讓飾演楊偉寧的塗岩松背到奔潰,讓飾演葉文潔的陳瑾背到懷疑自己老年痴呆的程度。

不過最終他們的呈現還是非常完美的。還邊演邊學,漲了不少知識。

可以說,這部劇中,全員信念感都很強,用導演的話說是全員《三體》迷,有的是早就入坑了的,早沒入坑的在接觸到這個項目後也入坑了。

魏成與申玉菲的告別——編導走心

魏成和申玉菲這一組瘋批夫妻很特別,他們之間看似沒有任何感情羈絆,但是分別時刻卻讓人淚流滿面。

申玉菲意外發現魏成在計算三體問題,那也正是困擾她的問題,她出錢出人包吃包住,甚至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就與魏成領證結婚,只為了讓魏成更方便計算。

而魏成整個人完全沉浸在他的數學世界,其他的一概不關心。

直到有一天,魏成到停屍間看到申玉菲的屍體,他一直碎碎念著公式,到最後扯下裹屍布繼續計算,看得人心頭一窒。沒有痛哭沒有告白,但是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對她是有感情的,只是一句「我還能算」就讓人淚目。

實際上這段劇情相較於原著有不小的改動,但是依舊出來了一場好戲。

這部劇看似平常但作用很大的細節很多,比如汪淼剛看到倒計時程瘋魔狀態的時候,讓他老婆幫忙拍照,但是當相機懟上女兒臉的時候,他卻慌忙怒吼「不要拍女兒!」將對未知的恐懼和對家人的保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部劇感情戲全在細節里了。

而且劇中採用的是很生活化的表達,所以讓人的代入感很強。其實有時候看著很普通的鏡頭,劇組也是花了功夫的。

比如就是史強帶汪淼去吃滷煮,導演為了拍那一小段能展現生活煙火氣的廣場舞,一段二十來秒的鏡頭,他等了兩個小時。

還有劇中幾次用很生活化的場景轉場,光影和音樂配合恰到好處地映射出人物的心理變化。

不僅僅是調整劇情給細節注入靈魂,這部劇雖然得人心的是「還原」,但其實也有讓原著粉有爭議的「加戲」。不過這個「加戲」卻並不是為了表現演員,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原著的內容。

在導演的一段採訪里,他解釋了每一個角色加戲的原因。

一個人當十個人用的徐冰冰和中二熱血的沙瑞山兩個人,其實劇情上並沒有大作用,很多時候都是插科打諢的工具人 ,所以一些觀眾不能理解為什麼給他們加戲。

其實導演主要是考慮將一些書里難懂的東西通過他們兩個人與主角的對話來揉碎了給觀眾講出來。也就是個降低觀劇門檻的作用,對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會更友好。

至於慕星加戲,主要是為了給潘寒加線,給潘寒加線是因為書中潘寒前面戲份少但後面又有重頭戲,所以提前鋪墊,讓觀眾早一點認識潘寒,會更好接受後面的劇情。

而且慕星後面也貢獻了一個淚點,把潘寒這個人撐上去,她便使命完成下線了。

可以看到,這部劇最精彩的不止有「科幻」元素,人物的塑造也用心了,不管是給原有的角色 添加有生活味的感人細節,還是增加的工具人,都不乏亮點。個個鮮活立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攝這部劇的時候,導演團隊不僅僅追求了有形,對內容也是做到了精益求精,為了保證劇本的科學專業性,劇組找了三十多個科學家開座談會,還有二十多個學者常駐劇組群,研究劇本里的專業問題。導演分享的筆記里可以看到各種圖形公式。

不得不說,這不但是一部拍得劇組成員們求知慾的大漲劇,也是一部讓人看了更熱愛學習的劇。

古箏行動——還原之外更追求真實

古箏行動應該是這部劇最厲害的一場重頭戲,已經看完結局的我表示,既真實又震撼。

其實哪怕沒有開點映,這場戲也能從預告和幕後花絮里拼湊出一個大概了。

這場戲的拍攝也是全劇最難的地方。首先是取景,因為是熱帶設定,拍攝時正是2020年,劇組去巴拿馬取環境素材的計劃泡湯,只能從國內想辦法。再是對船體切割的物理變形設計都是難點。

導演介紹,這場戲前期做圖片分鏡頭到動態分鏡頭,剪個 30分鐘的短片就花了四個月時間。然後籌備,對船切割後做動力學測試又做了兩個月。為了讓船切割後散開的狀態看上去更真實,劇組最終採用的方式是真的搭了一個船艙 ,真的用鋼切成五十公分一個的薄片,再用擠壓機擠壓、焊接,又搞了兩個多月,光這個景就整了八個月。

還有這25分鐘的戲又拍了27天,其中還涉及到取景,輾轉多地拼湊出熱帶雨林的感覺。

大家對科幻片的印象可能是特效大場面堆積,但是這部《三體》卻並沒有走常規的路。反而是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儘可能實現實景拍攝,「實」到讓人相信。

網上有很多拿放大鏡追劇的網友分享,劇中的各種細節都經得起推敲,紅岸時期的年代質感是一流,紅岸工程里的設備也是亮點。

甚至,經過劇組的努力,這部劇還首次進入了國家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這些科研機構取景。

還有一處我覺得也值得拿出來說道說道。

那就是劇中《三體》遊戲的設置,有人覺得精彩,有人遺憾技術看上去有點落後。其實這其中是有特別的考量的。因為遊戲是當時的地球人根據三體人的信息描述做的,所以導演考慮採用的CG技術,不能超過當年的技術天花板。

看完這部劇的一些幕後故事,可以發現,有些乍看不到位的地方,並不是劇組疏忽,而是有另外考量的。

很多劇都是高開低走,而這部劇是越到後面越上勁,屬於是高開瘋走了。後半段名場面更密集,古箏行動之外還有ETO大會,不要回答,麥田宣言等。

看完創作的幕後故事回過頭再看劇,感覺更難得更震撼了,劇組用了心的地方太多了。

這部劇目前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場戲呢?歡迎分享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da1f7ead0d84b733213ba85ab45af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