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家公司入局,2022春節檔背後的出品生態如何?

2022-02-11   娛樂產業

原標題:120+家公司入局,2022春節檔背後的出品生態如何?

作者 / 小藕

2022春節檔交出答卷。

《長津湖之水門橋》穩居第一,唯一喜劇片《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成為最符合節日氣氛的影片,也從被視為今年春節檔的「黑馬」。截至2月7日0時,2022年7日春節檔總票房報收60.37億元,與去年的78億相比下降了接近18億,與同疫情之前2019年的59億票房持平。

60億仍然是春節檔票房歷史第二,但相比2019年,今年平均票價上漲了18%,票量相比2019年減少了近2000萬,相比去年,更是減少了近5000萬。作為全年的重要檔期,春節檔的出品方生態相對前兩年又有什麼變化呢?

娛樂產業(ID:yulechanye)統計了春節檔電影的出品方情況,2022年春節檔延續了前幾年參與公司「扎堆」生態。參與春節檔出品的公司總數達到了124家,與2019年以及去年的超過120家的數量持平,略高於2020年的98家。但相對於前兩年的影片數量,本屆春節檔僅上映了8部新片,而出品方數量卻能保持持平,可見各大出品方對於春節檔這一特殊檔期的重視。

春節檔的頭部效應

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本屆春節檔票房冠軍《長津湖之水門橋》斬獲25.28億的成績,其背後的出品公司共有19家,包括博納、英皇以及阿里等公司在內。但《奇蹟·笨小孩》與《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才是參與公司最多的影片,分別為22家與21家,而參與公司最少的影片為今年的《喜洋洋與灰太狼》,僅有8家公司參與。據統計,參與本屆春節檔的出品公司總數達到124家(含重複公司)。

而從出品公司的整體結構組成來看,構成各部影片的出品公司仍然有規律可循,主要由業內頭部影視公司搭配發行公司,與創作者公司、院線公司、營銷公司以及投資公司構成。春節檔作為國內票房市場體量龐大的關鍵檔期,在多年經營的經驗下,站在出品方的角度來看,為了爭奪春節檔票房基本盤,把影片的生產環節到上映環節中參與的公司,作為利益共同體捆綁在一起是最穩妥的選擇,這也是春節檔出品公司數量穩定的原因。

再看單部影片,春節檔玩家的頭部效應依舊明顯。影史票房冠軍《長津湖》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身後站著博納。貼著開心麻花標籤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背後有西虹市、開心麻花,同時也是新麗在嘗到《你好,李煥英》甜頭後,拉上了閱文、騰訊影業「三駕馬車」共同參與的影片。而有了博納加持的韓寒電影《四海》也同樣聚集了帶有韓寒標籤的亭東文化、果麥文化。除此之外,針對家長市場,還有手握喜羊羊IP的奧飛與手握熊出沒IP的華強方特。

與近兩年一直強調的大小檔期效應不同,春節檔在全年電影市場中一直以來都占據著重要地位。2019年春節檔7日票房達到59.05億,占全年票房收入的9.2%,再往前看,2018年,春節檔的7日票房同樣占據全年票房收入的9.5%。

另外,疫情給電影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阿里影業燈塔研究院發布的《「後疫情時代」電影檔期策略研究報告》中提到,2021年,春節檔和國慶檔兩個檔期的票房之和已經超過當年全部大盤票房的1/4,集中效應比2018年和2019年更明顯。貓眼研究院的數據則顯示,春節檔在院線的收入中占比逐年提升,2013年僅占全年的3.6%,2021年躍升到了16.7%。

多重因素下,春節檔背後的出品方門檻相對於其他檔期來說更高,也更容易出現大批出品公司扎堆的情況。

贏家通吃

春節檔票房的頭部效應明顯,票房冠軍《長津湖之水門橋》的票房穩穩占據了春節檔票房的42%。與高收益相對,春節檔出品方的大公司頭部效應也十分明顯,頭部影視公司玩家穩穩占據春節檔的席位。

除了頭部效應外,一家公司同時參與同期上映的幾部影片也成為春節檔常態。

就大的出品方來看,傳統頭部影視公司博納,同時參與了《四海》和《長津湖之水門橋》,作為網際網路影業代表的阿里影業則同時參與了《長津湖之水門橋》、《四海》與《奇蹟·笨小孩》三部影片,而票務平台淘票票、貓眼,也存在同時投資多部影片的情況。除此之外,華文映像、歡瑞世紀、金逸傳媒、垚眾文化等多家公司都存在同時投資兩部春節檔電影的情況,同時分散投資相同影片的情況也十分常見。

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春節檔,出品方寄希望於分散投資同期影片來降低風險不失為上策。從票房的結果來看,口碑和排片依然是英雄電影票房的重要因素,但對於分散了投資的出品方來說,同時壓中冠亞軍也許有難度,但分散了投資風險後,參與春節檔的公司都能有所收穫。

實際上,橫向對比前兩年的春節檔,除了穩定在春節檔上線的《熊出沒》系列與華強方特外,春節檔上映的影片續集並不多,但春節檔的出品公司卻都是常見面孔。往年的春節檔定番,由萬達一手打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今年缺席,但其背後的出品方萬達、金逸影業、歡瑞世紀、華文映像並沒有缺席,而是選擇參與到其他春節檔影片中。另外,光線、博納、英皇、阿里影業等公司也都是春節檔的常客。

對於電影來說,排片和口碑是決定影片票房後勁的因素,而營銷則是春節檔的急先鋒。在出品方中,營銷公司也占據自己的席位,但除了傳統的營銷公司之外,作為電影重要宣傳平台,抖音和微博則發揮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出品方几乎參與了所有春節檔電影。

這與前兩年的生態有所不同,2020年,位元組跳動作為出品方投資了當年的《唐人街探案》,2021年,抖音和優酷參與了電影《刺殺小說家》,除此之外春節檔中少見網際網路平台的身影。到了今年,也許是為了雙贏,抖音參與了5部,微博旗下的微夢創科參與了3部。另外,在出品方中也能看到愛奇藝、優酷這樣的長視頻平台的身影。

無論是平台還是公司,春節檔對他們來說,都是最值得參與的一個黃金周期。

近年來,春節檔單檔期的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春節檔相對於全年檔期的頭部效應也越來越明顯,對穩重求勝的出品方來說,春節檔固然是「求穩」投資策略的最佳選擇,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在這一檔期「神仙打架」。但對於全年的電影票房來說,這未必是最好的選擇。而面對越來越冷門無片可看的其他檔期,觀眾對於電影的熱情是否還會如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