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要喝夠這個量!很多人都搞錯了丨新版健康素養66條(29~32)

2024-10-28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公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2024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修訂並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簡稱「健康素養66條」)。

一起來學習新版「健康素養66條」,提升健康知識和技能,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第29條

生、熟食品要分開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凈,不吃變質、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生食品是指製作食品的原料,如魚、肉、蛋、禽、菜、糧等。熟食品是指經過烹飪加工後能直接食用的食品,如熟肉、火腿腸、饅頭、米飯等。在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生、熟食品要分開。 切過生食品的刀不能再直接切熟食品,盛放過生食品的容器不能再直接盛放熟食品,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冰箱保存食物時,也要注意生熟分開,熟食品要加蓋儲存。

不生吃或半生吃肉類、蛋類和水產品。 四季豆、黃花菜等蔬菜要燒熟煮透後再吃,避免引起中毒。剩菜剩飯及從冰箱裡取出的食物要徹底加熱後再食用。生的蔬菜、水果可能沾染致病菌、寄生蟲卵、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凈。碗筷盤勺等餐具應定期煮沸消毒。

任何食品都有儲藏期限,儲存時間過長或者儲存不當都會引起食物變質,食物在冰箱裡放久了也會變質,變質食品不能再食用。 畜肉、禽肉、海產品等在放入冷凍層之前最好先分成小份,獨立包裝,方便取用,避免反覆凍融加速腐敗變質,或造成營養素破壞和丟失。

要在正規的超市和農貿市場選購新鮮和有益健康的食物和原料,學會閱讀食品標籤,不購買標識不全的食品。不吃過期食物。不採摘、不食用野生蘑菇,謹慎採食野菜。

第30條

珍惜食物不浪費,提倡公筷分餐講衛生。

食物資源寶貴,人人都應珍惜食物,杜絕浪費。每個家庭都應按需採購、儲備食物,按需備餐,保證食物新鮮又避免浪費。在外用餐做到適量點餐,剩餐打包;自助餐可少量多次取用,人人踐行光碟行動。

不論在家還是在外就餐, 建議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既可保證飲食安全,預防傳染病,還有利於控制進餐量,實現合理膳食。

第31條

注意飲水衛生,每天足量飲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即便看起來乾淨的水,也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經處理直接飲用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應飲用衛生安全的生活飲用水。

足量飲水是機體健康的基本保障。在溫和氣候條件下,低身體活動水平的成年男性每日飲水量為1700毫升,女性為1500毫升,從事高溫或重體力活動者,應適當增加飲水量。 要主動飲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飲水最好選擇白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不用飲料代替白水。不宜大量飲用濃茶和咖啡,12歲及以下兒童不建議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

第32條

科學健身,貴在堅持。健康成年人每周應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 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周應進行2~3次 抗阻訓練

身體活動是指由於骨骼肌收縮產生的機體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動,包括職業活動、交通出行活動、家務活動、業餘活動,其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活動的方式、強度、時間和頻度。

進行身體活動時,心跳、呼吸加快,循環血量增加,代謝和產熱加速,這些反應是產生健康效益的生理基礎。適量身體活動有益健康,動則有益,貴在堅持。

有氧運動是指軀幹、四肢等大肌肉群參與為主的、有節律、時間較長、能夠維持在一個穩定狀態的身體活動,如步行、長跑、騎車、游泳等。 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周應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

抗阻運動是指肌肉為了對抗阻力所進行的主動運動,能夠刺激肌肉生長、增強肌肉力量、提升肌肉耐力。抗阻運動的阻力可來自他人、自身或健身器械,常見的運動形式有伏地挺身、平板支撐、 啞鈴交替彎舉、彈力帶站姿划船等。不同個體、不同身體部位的肌肉力量差異較大,可根據個人運動素質和技能確定阻力負荷和活動組次數,循序漸進。 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周進行2~3次抗阻訓練。

運動強度可通過心率來估算。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齡(歲),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55%~80%,身體活動水平則達到了中等強度;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85%及以上,身體活動水平則達到了高強度。

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應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適宜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前應諮詢醫生,並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慢性病患者通過適量運動可以延緩病情進展、減少併發症、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

為了確保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人和/或慢性病患者運動前需要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和風險評估,明確運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確保運動環節的完整性,強化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運動後的整理拉伸。運動中,注意觀察身體狀況,根據身體情況適時調整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增加運動量應循序漸進,運動中發生持續的不適症狀,應停止活動,必要時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微公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c87648cf7de31339f0415e5d4301f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