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笠的兩套「強盜」邏輯,看懂了,你就明白楊笠為什麼口碑崩塌了

2024-10-30     家多寶

吃瓜群眾永遠對熱點事件保持著高度的熱情,最近楊笠代言事件再次引爆網絡。

這不禁讓人思考,楊笠到底有什麼魔力?為什麼她代言的品牌總是伴隨著爭議,卻又總有品牌前赴後繼地選擇她?

這背後,究竟是性別對立的自然發酵,還是資本操控的流量密碼?

楊笠,一個從脫口秀節目中走出來的女性,憑藉其犀利的言辭和對男性群體的吐槽,迅速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流量,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尤其是最近的京東代言事件,更是將她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雙十一前夕,京東官宣楊笠為品牌代言人,這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商業合作,卻在網絡上掀起了驚濤駭浪。

眾多男性消費者對楊笠以往的言論表達強烈不滿,認為其帶有性別歧視的色彩,紛紛抵制京東,要求撤換代言人。

迫於輿論壓力,京東不得不刪除所有與楊笠相關的宣傳內容,並公開聲明未來不再與其合作。

但這僅僅是事件的開始,後續的影響持續發酵。

有網友爆料京東金融出現提現困難,甚至有「擠兌」的傳言,儘管京東金融迅速闢謠,但這無疑給京東的品牌形象帶來了負面衝擊。

一些網友甚至將矛頭指向京東客服,聲稱客服在與消費者溝通時使用了嘲諷性詞彙,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這一系列事件,將楊笠的言論爭議推向了高潮,也讓更多人開始審視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楊笠的言論,並非一成不變。

早期,她的吐槽主要圍繞催婚、戀愛等話題,相對溫和,甚至可以說引起了不少女性的共鳴。

然而,隨著人氣的攀升,她的言辭也逐漸變得尖銳,從吐槽個體男性的行為,逐漸演變成對整個男性群體的批判,甚至出現「男人垃圾」、「男人沒有底線」等極端言辭。

這種轉變,引發了更多人的質疑,也使得爭議不斷升級。

輿論場上,對楊笠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

一部分人將其言論視為對社會現實的諷刺,認為她敢於表達女性的真實感受,具有獨特的幽默感。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她的言論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是在挑撥性別對立,製造社會矛盾。

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這場輿論戰愈演愈烈。

楊笠現象並非孤立存在,它折射出當下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其獨特的「強盜邏輯」,以及由此引發的男性困境和資本操控的嫌疑。

楊笠的「強盜邏輯」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我可以罵,你不能惱,惱了就是對號入座」,二是「因為喜歡才攻擊」這種邏輯看似巧妙,實則充滿陷阱。

她以「玩笑」或「諷刺」的名義進行攻擊,卻剝奪了被攻擊者反駁的權利。

任何表達不滿的聲音,都會被貼上「對號入座」、「玻璃心」、「普信男」的標籤,這種話語霸權,使得正常的討論和交流變得異常困難。

在京東事件中,這種邏輯體現得尤為明顯。

一些網友反映,京東客服在回應男性消費者投訴時,也使用了類似的邏輯,這無疑加劇了消費者的不滿,也讓事件進一步發酵。

這種「強盜邏輯」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男性的困境。

在楊笠的言論框架下,男性仿佛陷入了「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境地。

不回應,會被認為是默認了指責;回應,則會被扣上「對號入座」的帽子;反駁,則會被貼上「不理解女性」、「維護男權」的標籤。

正如一些大V所分析的,男性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幾乎沒有任何表達空間,仿佛被剝奪了話語權。

即使是像水哥這樣在公眾面前遊刃有餘的人物,在面對類似的逼問時,也只能打馬虎眼,避免正面衝突。

更令人擔憂的是,楊笠現象背後似乎隱藏著資本操控的影子。

一些人認為,資本利用楊笠的爭議性言論,製造話題,吸引流量,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商業利益。

這種操作,雖然能在短期內提高品牌的曝光度,但長期來看,卻會加劇社會性別對立,損害品牌形象,甚至擾亂社會秩序。

在性別平等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這種做法無疑是短視和不負責任的。

當然,楊笠現象並非單純的個人言論問題,其背後牽涉到更為複雜的社會性別議題。

當下,女性在追求平等權益的道路上,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楊笠的言論,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部分女性群體心聲的表達,她們期望獲得更多理解與尊重。

然而,以偏概全的群體攻擊,非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加劇了社會對立情緒。

性別議題的討論需要更多理性與包容,而非情緒化的宣洩與攻擊。

同時,其他公眾人物在楊笠言論風波中的態度也耐人尋味。

鄧紫棋在節目中表達對男性奮鬥的理解時,卻遭遇楊笠的嘲諷,李誕、陳建斌等人隨即與鄧紫棋保持距離,似乎有意迴避此話題。

這種微妙的互動,暗示了在特定輿論環境下,即使是公眾人物,也難以暢抒己見,不得不謹慎行事,以免引來不必要的爭議。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楊笠現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社會整體氛圍息息相關。

更進一步的思考是,如果將性別角色進行反轉,設想一位男性以類似楊笠的言辭攻擊女性群體,將會引發怎樣的後果?

顯然,此男子必將承受輿論的嚴厲譴責,甚至極有可能面臨法律的懲處。

這種鮮明的對比,凸顯了楊笠言論的特殊性及其背後的複雜社會背景,也引發了對於言論自由邊界與社會公平的深入思考。

楊笠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性別議題,思考如何構建更和諧的兩性關係。

楊笠現象,超越了娛樂事件的範疇,它更像一面鏡子,照射出當代社會性別議題的敏感與複雜。

它警示著我們,在追求言論自由之際,應該恪守道德底線,尊重彼此之權利與尊嚴。

性別平等並非一蹴而就的目標,需要長期努力,需要女性的積極爭取,更需要男性的理解與支持。

消弭誤解與偏見,唯有通過理性對話與溝通,才能構建和諧的兩性關係。

網絡暴力與極端言論,只會加劇對立,阻礙性別平等的最終實現。

像一些資本群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肩負著社會責任。

想著利用爭議性話題博取眼球,或許能帶來短期利益,但從長遠來看,終將損害品牌形象,甚至擾亂社會秩序。

所以看著當下這種現象,資本們也應該清醒的著眼未來,引導社會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而非一味追逐流量,製造矛盾。

那作為社會個體,每個人都應對自身的言行負責。

在這信息爆炸之世,人人皆能表達己見,然而卻更易受情緒和偏見的左右。

保持理性思考,杜絕盲目跟風,踴躍投身有益的社會討論,合力營造和諧包容的社會氛圍,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我們要知道言論自由並非毫無限制,它不應成為攻擊與傷害他人的藉口,更不應成為製造社會對立的工具。

請在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以及遵守道德法律規範,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

楊笠現象是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性別關係的變遷,也暴露了資本操控與輿論亂象。

這並非簡單的對錯之爭,而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思考和解決的複雜議題。

未來,大家以更理性和包容的態度面對性別差異,處理社會矛盾,構建更公平、和諧、美好的社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目標。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那麼,你怎麼看待楊笠的這種「強盜邏輯」呢?

信息來源

澎湃新聞,觀察者網,2024-10-22,觀網快評:楊笠這樣的輿論撕裂符號越少越好

澎湃新聞,2024-10-21京東請楊笠代言,引消費者退款抵制,脫口秀演員代言為何屢遭非議?

澎湃新聞,2020-09-11,懟天懟地懟直男,楊笠的段子說出女性心聲

[免責聲明]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僅個人觀點,請理性看待。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c226d15fe70ec7714650435cec2b7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