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只有三個人敢用此字來取名,後世無人敢用

2024-01-01     劉明寶

原標題:歷史上只有三個人敢用此字來取名,後世無人敢用

名字是每個人的標識,但現在幾乎沒人再用「字」了。

古人就有「字」,除了名還有字。在古代社會,名是個人的標誌,自稱名,他人稱字。古人的字在見親朋好友時非常重要。可以說,古人的字和名有相同的作用。

比如東漢的張衡字平子、宋代的詩人秦觀字少游、陸遊字務觀,他們的名和字中的「觀」和「游」意義相同。名字有時意義相輔相成,有時又有截然相反的意義。

總體來看,古人對字很重視,不是隨便就能取得的。

他們認為成年後直呼名字不禮貌,於是取個字供人稱呼。據《禮記》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表示成年後才能取字。

古代人對名字十分看重,重名現象很少,幾乎每個人的名字都有含義或傳說。這對後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古人取字時非常慎重,不是隨便取的。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字只有三人使用過,那就是「王」,一個普通的姓氏,但在字里用得很少。

在名字里「王」也鮮見,歷史上只有三人名字里有這個字。第一個是馮野王,他是西漢時期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的兒子,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

因為品性好,能力強,在漢元帝時期受到賞識,但因為是馮昭儀的兄弟,沒有被重用。第二個是顧野王,原名顧體倫,後改名為「顧野王」,也是個有才華的人,在朝廷有一番作為。

最後一個是駱賓王,出身寒門,但學識淵博,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他們雖然都用「王」做名字,但人生軌跡各異。時至今日,「王」已成為我國最常見的姓氏。

通過這三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用「王」做名字的人都有著不平凡的人生,除了有位極人臣外,也都是一些正直、有才華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86518d527187e99473aa64ee5d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