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以史為鑑,與時共進 | 人文歷史紀錄片如何實現敘事「巧創新」?

2023-02-04     深度文娛

原標題:向美而行,以史為鑑,與時共進 | 人文歷史紀錄片如何實現敘事「巧創新」?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養分。而民族文化的發展既離不開對其歷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離不開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作為主流敘事媒介的人文歷史紀錄片近年來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從歷史當中汲取創作靈感,深情謳歌燦爛的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提振民族自信,顯現出可觀的傳播效果。

在著名修辭學代表人物沃爾特·費舍爾提出的「敘事範式」經典理論中強調,價值、情感和美學是信仰構成的三要素,人們更容易被故事而不是說理所打動。在人文歷史紀錄片的創作當中,敘事即根基,如何找尋新穎的敘事角度?如何通過敘事穩抓人心?如何有效放大歷史故事的魅力?這些都是從業群體在創作過程當中持續探討的議題。

向美而行:巧妙注入中式美學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對中式美學的極致化發揮,成為了人文歷史紀錄片敘事範式的創新錨點之一。中式美學講求美在意境,蘊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作為「非虛構」的影視創作,人文歷史紀錄片隨著受眾需求的演變不斷創新,以創造性的藝術處理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

2023年春節期間,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推出的10集大型紀錄片《共和國符號》,為闔家歡樂的節慶氛圍增添了濃濃的溫情。該片以「國家形象符號」為載體,生動、立體展現眾多中國美術工作者把新中國成立的偉業凝聚於壯闊恢宏、震撼心靈的國家形象設計之中,完美呈現國家意志的視覺化表達,提振了一代代中國人的精氣神,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描繪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共和國符號》以簡潔明快的敘事風格,讓國旗、國印、國徽、國歌等國家形象符號成為構建中國形象、呈現中式美學的引線。片中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結合手稿原件、設計圖紙、檔案文獻、歷史影像等珍貴資料,將紅色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深度融合。

如在《國旗》分集當中,國旗的設計簡潔美觀、色彩搭配和諧,卻寓意多元,將政權特徵、民族特徵和「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等紅色元素均納入到了五星紅旗的設計當中。

寥寥幾筆,勾勒出無限意象,這是中式美學的魅力所在。人民大會堂中心的天花板的設計,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直接啟發。在設計之初,周總理提議在頂棚中央設計一枚巨大的紅色五角星,周圍環繞500盞滿天星燈相映生輝。中間的五角星寓意黨的領導,500盞燈寓意全國人民,三層水波式的燈槽一環大於一環,開燈時即如滿天星斗般放出璀璨的光芒。

以史為鑑:巧妙構建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對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華民族歷來就有重史的傳統,注重將悠久的歷史傳統內化成深沉含蓄、厚積薄發的力量,以強烈的文化自覺推動前行。

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的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便是通過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該片的敘事範式不同於人文歷史紀錄片通常將視角聚焦於某個時間段的線性思路,而是精心遴選了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選擇去劇情化、純紀實的表現形式,採用從中間打開和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

《中國》第二季是從大唐皇帝對李白的一紙詔書講起,唐代詩歌的鼎盛時期由此啟幕。解說詞僅用一句話就完成解讀,盡顯留白之美:「在洛陽,杜甫終於見到了偶像李白。」煙花下心照神交的李白與杜甫於盛世相遇,寫就了一篇篇傳奇的詩篇,也成為了盛唐的文壇傳奇。他們的跌宕人生牽動著整個歷史的脈絡和思想進程,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感慨和遐想。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中國》在將歷史「翻譯」給今人看時,遵照了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原則,在忠於歷史的基礎上,簡明曉暢,文采斐然。「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片中以詩歌般充滿想像力的語言,盛讚詩的黃金時代:「唐朝詩人群星閃耀。那些被後世不斷提及與懷念的名字,正流傳在帝國的大街小巷。詩人們以詩相交,揚名立萬。詩人之間的吟誦、歡飲,常常通宵達旦。有人醉臥,有人醒來,夢中的佳句就這樣飄然降落到人間。」

人文歷史類紀錄片雖是取材自真實發生的歷史故事,卻相當講求內在邏輯的深度串聯。在由北京廣播電視台與故宮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紫禁城》當中,巍峨莊嚴的紫禁城,不僅是封建王朝興衰交替的發生地,更是歷史變局的見證者。正如《紫禁城》總導演吳志勇所言:「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一部故宮的紀錄片,而且是一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紫禁城歷經六百餘年的歲月洗禮,依然展現著其獨特的神韻。創作團隊賦予紫禁城「以城看史,以城講國」的使命,在敘事思路上實現了「主線邏輯」與「分支邏輯」的匯合,放眼「紫禁城」瞭望中國,圍繞宮殿內的人與事開展主線敘述,一條條分支瞄準奪取政權、皇家族譜、百姓安危等內容,不僅有效補充了主線的內容,也增強了故事的厚重歷史感。

與時共進:巧妙融合「網際網路+」時代表達風格

當前,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在迎接「網際網路+」浪潮。這一大環境下,人文歷史紀錄片的製作也緊跟新理念,適時轉型,創新製作模式。在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看來,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看電視的方式,網絡視頻改變了電視的傳播模式和紀錄片的評價模式。「這些改變直接對當下紀錄片的生產和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

收視一路走高、各界好評如潮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是巧妙融合「網際網路+」時代表達特色的典型範例。該片根據每件文物的特點,創新傳播方式,將珍貴文物呈現在觀眾面前,將千年的文物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多維度地展示了文物所屬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到了第三季,更是推出了融媒體傳播「組合拳」,通過唐詩Rap先導片、趣味海報、音樂投放等多種方式有效觸達受眾,在多個領域跨界破圈。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從結構到解說都適應了網絡傳播的特點。影片採用1集5分鐘的時長設置,這是主流電視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一次主動性適應。柔性化的敘述方式充滿童趣,更加貼近受眾心理,易於接受和二次傳播。如運用角色扮演式的互動對話搭建敘事情境,進而強化廣大受眾與紀錄片之間的交流感和參與感,「你」「我們」「大家」這樣的稱謂,使得觀眾不由自主地穿越到片中的歷史環境當中。

「網際網路+」式的敘事風格決定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紀錄片看待歷史的視角,它不像常規的人文歷史紀錄片,試圖從現有史實資料當中總結經驗、尋求啟迪,而是賦予觀眾自由遐想的廣闊空間,隨創作者一道自由穿行於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擬之間,盡享讀史、學史的歡愉,搭建起了古人與今人、創作者與觀眾等多維對話的通道。正如主創所說,「作為一部講述文物的紀錄片,我們的指向並未停留在物,而是也指向時代、指向人。」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作為表現中國歷史與當下的重要載體,人文歷史類紀錄片是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期待更多優秀的作品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85ff6c16777a72fd9b31687829c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