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到600萬隻用三個月!仰望比亞迪速度,多少企業陷入了沉思?

2023-11-24     汽車扒一扒

三個月前,比亞迪高喊「在一起」,打出了中國製造業電動化集團衝鋒式口號。

雖然這個口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結果顯示,中國品牌正在藉助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完成直線超車的歷史使命。

數據推測,今年年底單月電動化滲透率將會達到40%,外資品牌因為技術儲備不足、轉型速度慢、無法為中國市場傾斜,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中被徹底甩在身後。

11月24日,比亞迪第600萬台新能源車在鄭州工廠下線。

從500萬到600萬,比亞迪只用了三個月時間,生產推動銷量,徹底掀起了自主品牌對外資品牌的反擊風暴。

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比亞迪技術沉澱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品牌進入強勢勢能期,品牌賦能產品,產品推動銷量,銷量拉動產量,構建出龐大的生產體系,有效培育產業鏈、供應商,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格局。

我認為,這不僅僅是比亞迪的勝利,更是碳達峰、碳中和路線的正確體現,中國產業集群正在以矩陣規模、產品實力構建一個全新的發展秩序。

從產品端來看,選擇比亞迪更像是在消費行為上,宣洩對豐田、本田、大眾等合資品牌過去的不滿,用同樣的預算來完成用車生活升級。

譬如,秦PLUS在油耗、科技、舒適度、安靜程度、平順性上都要遠遠超過卡羅拉、寶來等車型。這種產品力的呈現,來源於比亞迪強大且全面、均衡的技術儲備表現力。

技術層面,DM-i是目前PHEV架構中技術表現,最能和工薪階層產生情感價值的技術。70km/h之後才直接驅動車輛,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電機在低速的價值和內燃機在高速時的經濟效能。

刀片電池、DiLink這些拿捏恰到好處的技術,為用戶帶來恰到好處的使用體驗感,照顧到用車價值並且還能很好的控制成本,設定出合理定價標準,在技術、消費兩個板塊掐准消費情緒。

比亞迪以很快的速度搶奪合資車的市場份額,所以獲得了巨大的增量空間,對所有的外資企業都設定了難以逾越的高牆。

根據王傳福預估,2025年電動化滲透率將會達到60%左右,而自主品牌最終的市場占有率將會達到70%以上,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80%的有車一族只有能力選擇20萬以內的產品。

比亞迪的成功可以說是抓住了工薪階層的核心訴求,完成一次史無前例的中國式崛起反超。

工薪階層對產品的要求反而更高,預算不足的背景下,要求更好的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同時還要求用車生活更加多樣化,智能化、娛樂化、經濟性能等板塊都有一定需求。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撕出一道寬闊的藍海發展路線,當下已經是比亞迪的高光時刻。

而想要在未來的市場中追趕比亞迪,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一方面要在技術層面追趕,另一方面還要在生產成本上均攤,但很遺憾,越跑越快的比亞迪,可能很難留給外資品牌追趕的機會和時間。

讓全球消費者更認可中國品牌的技術與產品,既是喊出「在一起」口號的初衷,也是比亞迪一直努力的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abd1703f5df2b01672812ad29366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