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于都縣靖石鄉飯甑寨

2019-08-30     於都信息網1

于都縣靖石鄉飯甑寨

在於都縣靖石圩,我們能看見一座拔地而起的丹霞奇峰,獨秀於群山之邊、田野之旁,它就是於都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的飯甑寨。縣旅遊局叫它金鼎寨(大概金鼎就這樣)。

飯甑寨海拔373米,頂平下大,四周絕壁,看似飯甑,所以叫「飯甑山」,又因其亂時有寨,所以又叫飯甑寨。據傳,一位趕去幫盤古做飯的神仙廚子清晨路過此地時,雲頭過低,被掃把指破,家什全落凡塵,於是這裡遍布巨石,於是靖石先名「亂石」。飯甑山自然是廚子留下的飯甑。



上山的路,先是一條長長的「破縫」,再是一段懸崖石脊路,最後是一段懸空貼壁路。在「破縫」,鑽樹蔭、攀石階、過石圾,都陡,最陡的幾處,後一個人的頭直碰前一個人的腳跟。「石脊路」在一塊凌空挑出的破石上面,還是陡,偶爾回眸,不見山腳,暈!路邊有株山楂,蒼勁卻已退化,雖然葉茂,但是「橘」已成「枳」。樹外崖下是一對「金童玉女」,一高一矮,錯落有致,相依相偎,千秋不舍。「貼壁路」經人工拓寬可容一人通過,稍寬之處可容兩人貼胸讓過。在這裡,一尺之外便是宛如斧劈的立壁,側過臉朝下一看,頓覺心裡發虛,腳下發軟。

一路上去,若不是隨需有護欄、鐵鏈、抓杆、抓坑,筆者恐要真暈。但是爬山的趣味也盡在這幾個滿含刺激的字:險、難、暈、軟!

上到山頂,習習涼風撲面而來,深吸一口,透心涼,沁肺爽,剛才爬山的那一點熱、一些累,頓時煙消雲散了。山頂近似橢圓,比較平整,據目測,應有500平米以上。「園內」遍布翠竹,滿是竹蔭,儘是竹香。



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飯甑山也難以獨野其身,山上山下均有一寺,供了玉帝,還把飯甑山改名叫「玉靈山」。當地人叫飯甑寨有上下之別,山上叫上寨,山下叫下寨,「寺」成了「寨」的代名詞。

寨頂一寺在西北,原名玉靈山寺,寺庵始建年代不詳,民國年間有僧住持。廟門有副對聯:玉皇宮現華燈國泰民安樂,靈山殿放金光風和雨調順。此聯雖然平仄不對,語義顛倒,但佛心可鑑,善哉!寨下設麻條石山門。1996年信眾劉維燊等倡修寺宇,修通到寨下的簡易公路,架設照明輸電線路,並更名為金鼎寨寺。陸續修建玉靈山(寨下)佛殿。1999年重建牌枋式混凝土山門一座。門額灰塑「金鼎察」;楹聯:「金光照中華國泰民安,鼎明映世界地利人和。」

站在寺前,一覽眾小,讓人頓覺飄飄欲仙。但是收於眼底的靖石大地,塊塊村莊、片片莊稼、條條大路無不真切而自然,偶爾傳來的幾聲狗吠、幾聲車鳴,也讓你知道雖在仙山,仍在三界。應該是,上可嬉天公,下還接地氣!遠處是巍巍屏山,輕靄動霏,峰隱約,谷迷濛,閃爍其容,猶覺可敬可畏。



寺旁幾株夾竹桃,廟背一叢芭蕉樹,崖邊三畦菜園土,略見寺廟幾分清凈,主持幾分清雅,佛子幾分清苦。本來嘛,居仙山,粘帶仙氣;敲鐘鼓,成就佛緣;食五穀,還是人樣。亦仙,亦僧,亦人!而樹下那個閃亮的水龍頭還告訴你,新世紀裡,山寺不會有「僧人挑水抬水」的故事。

我們沿「圓周」走了一圈。四周都有比較茂密的雜草樹木,有的地方還有土夯或者石砌的殘牆遺痕,所以靜立四邊不會暈高,可以凌風遠眺。我想,這圈草木、遺恨當是「寨」的遺蹟吧。我們東眺會昌,南望仁豐,西覽黃沙,北顧豐田,遠山橫亘,近嶺來朝,真覺得風景這邊獨好!

進入竹林,如同來到「愛」的海洋,諸如「燕芳,I love you!」、「劉順招,我愛你!」、「張北康愛黃麗萍!」、「曾憲文曾香華世外桃源」之類的表白與吶喊不可計數。山怡情,蔭燃情,竹寄情!當然,也有不少「華攸信鍾建妹到此一游」之類的「雅」刻、「曠課到此當軍訓的逃兵」之類的戲言。幾乎每一棵成竹都成了標杆,成了豐碑。



當然,有誰獨鐘山水,這裡還算「正點」。你可以邀足朋友,帶足「糧草」,帶上「裝備」,白天竹下玩撲克,一笑一顰侃天下;入夜舉杯邀明月,對影至少有九人;睏了換衣睡帳篷,返璞歸真享童年;來日居高看日出,意氣風發點江山。

去一趟飯甑寨,忽然覺得,游飯甑寨的魅力在上山,在享受竹蔭,在高瞻遠矚。

(作者:丁旭華;供稿:于都縣志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_jL4mwBJleJMoPMDArz.html